推進產融結合服務實業發展
產業與金融業相結合,最基本的行為原則當是依托主業、服務主業,做自己所擅長的事
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了“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的新命題,目前,以大型企業集團為主體、蓬勃發展的產融結合行為,正在匯成一股引領經濟發展和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產融結合通過金融資本的手段為產業引入活水,以金融創新為突破口,服務實體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使實體經濟煥發新生機和新活力。
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推進產融結合、振興實體經濟更有現實意義。實體經濟正面臨巨大的經營困難,產融結合作為企業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可以幫助實體企業打破這種僵局,在多方面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比如打通產業上下游整合產業鏈資源;多元化、外延式并購促進產業快速發展或者平滑產業周期等。
金融資本與實體企業間的雙向融合,正展現出豐富的結合模式與路徑:如產業企業積極利用金融工具,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化解債務風險,等等;如依托主業,組建股權投資公司,為企業尋找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并購目標,亦可獲得投資收入平衡利潤,等等。統計結果亦顯示,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0%以上的企業都成功地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的經營行為,產融結合也是企業做強做優的必然趨勢。
可以說,國內大型集團所主導的產融結合實踐,都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有益嘗試。但是也不可否認,我國的產融結合實踐尚處于初級階段,產融結合的風險亦客觀存在,產融結合模式應因企制宜,根據自身產業金融發展階段,探索適合符合本企業產業金融雙贏發展的產融結合模式,切忌跟風。比如,產融結合的主要風險來自于業務整合、內部交易控制和風險隔離有效性三個方面。在業務整合方面的風險是,產業資本涉足了自身并不熟悉的金融行業,行業經驗等方面存在劣勢,一是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的協同效果;二是在人事、制度、文化等方面可能無法按照預先設計的規劃有效整合,反而拖累自身。
因此,產業企業與金融業相結合,最基本的行為原則當是依托主業、服務主業,做自己所擅長的事。這一點尤其在產融結合初期,顯得尤為重要,企業所涉足的金融業務當應依托主業,集成企業集團資源,以使其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壯大,形成獨立生存能力并最終與主業形成互補;在產融結合發展的高級階段,則是金融業務與主業形成互補,平滑產業周期,金融業務逐步社會化,包括平臺社會化、股東社會化和服務對象社會化,實現從依托主業到獨立發展的轉變。
此外,產業所設立的金融企業,一定需要具備靈活的市場競爭機制和組織結構。金融業的經營模式與產業經營模式不盡相同,尤其股權類投資公司或者基金公司,更需要靈活的決策機制、一定的風險承受力、團隊的經營能力和經驗價值等,實體企業不可照搬產業經營的管理模式。
有了這些判斷,產融結合的前景會清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