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 錚
可靠的商業模式
——訪德勤中國合伙人 余莉娜
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 錚
建議由易到難,先設立基金公司,建設投資平臺,然后開始與金融機構開展合作
產融結合風頭正健。產業與金融正嘗試互相合作以便尋找到新的升級發展引擎。
德勤國有企業服務華南區主管合伙人余莉娜對《上海國資》介紹,縱觀全球,資本的布局與經營存在三種典型模式,一是傳統產業集團布局金融;一是傳統金融集團布局產業;一是投資集團布局產業、金融。
產融結合的價值不言而喻,不過,它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其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和益處都很明顯。
“很多國有企業進入金融的路徑,是先由產業主業進入金融業,但是進入金融業之后發現風險會急速放大,資金杠桿可讓整個集團暴露在更大杠桿導致的風險之下。假設有一個金融板塊有風險,問題很有可能波及集團層面,因為金融行業的風險和產業經營的風險非常不同,金融業有流動性風險、交易對手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特殊風險。”余莉娜表示。
如何主動避險,布局更可靠的商業模式?
《上海國資》:目前產業與金融的結合驅動力很強,您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
余莉娜:目前綜合性的產業集團一般都希望布局金融業務。因為對于產業企業的核心主業來說,金融業帶來的好處很明顯,其一,能給主業帶來穩定的金融資源來源;其二,能為主業發展提供定制化支撐;其三,豐富的現金流對主業的資產和利潤方面形成了有力支撐,特別是,可以對沖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本身局限產業的周期性風險;而對于產業企業其他的投資業務來說,金融業主要在產業布局、新業務孵化和培育、多元化的資產配置和資產保值增值方面帶來前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主營業務風險。
《上海國資》:目前有一些什么樣的模式或者路徑?
余莉娜:產融結合其實指的是金融資本與傳統實體產業企業間的雙向融合,結合模式與路徑有很多類型。
從產到融的路徑,大致包括的模式是:先由易到難,從基金、財務公司、金融合作等開始,隨后可以根據需要投資保險、銀行、證券業等模式。在參與證券業和保險業方面,體現為產業企業成為證券業和保險業企業股東,這方面案例很多,比如華潤集團、華北電網等聯合設立華泰人壽,南方電網等發起設立鼎和財險等。
產業企業組建內部財務公司現在亦很普遍,目的是降低外部市場交易和內部組織協調的成本,全國大致有200—300家企業集團都設立了財務公司,而且財務公司通過線上交易平臺,可以以低成本,獲得利潤,提高效率。
產融結合還包括從融到產。指的是金融資本參股或控股實體企業。比如中國平安、中國銀行、中國人壽入股實體企業等,有許多戰略和業務融合的案例。這些案例也充分說明金融企業布局產業,可以同樣對沖金融行業本身的風險,提高金融對產業的滲透力度,將金融服務組合到實體經濟領域業務中去,保障業務穩定性,提高客戶粘合度。
《上海國資》:根據有關統計,在全球500強企業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的經營行為。那么,您認為,產融結合是不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路徑?
余莉娜:美國和中國的很多傳統實體產業走上了產融結合的道路,取得了良好成效。美國的企業比如GE通用電氣、卡特彼勒、UPS、GM通用汽車企業等都有金融平臺。比如卡特彼勒,其主營工程設備,1981年成立了金融部門,該部門職責是為買家提供設備融資服務、為經銷商提供應收賬款、存貨融資等服務;UPS作為一家物流服務企業,其金融部門的業務是為客戶提供存貨融資、應收賬款融資,最近幾年開始提供信用保險、貨物保險等金融服務。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實很多美國的傳統產業企業,旗下金融業務的定位非常清晰,是為主營業務服務。UPS的金融業務在2007年收入曾占比達到39%,在渡過金融危機后其即剝離了非主業金融業務。產融結合的重點,是結合,不是獲取金融牌照;布局金融,是要從產業本身的訴求來觸發的。
《上海國資》:國內大型國企集團在產融結合方面有什么特點?
余莉娜:目前央企集團在產融結合方面步伐較快,進行了很多積極的探索與實踐。不過,定位和目標大有區別。有的是著力把金融業務打造成為集團第一大盈利板塊;有的是作為第二主業,作為抗主業周期性波動的“減震器”;有的是為集團主業提供投融資、收購兼并等全方位金融服務;有的是利用金融拓展主業產業鏈。
《上海國資》:產融結合雖然前景誘人,但市場認為,產業集團進入金融行業,風險仍然很大,您認為,產融結合的風險來自于哪些方面?
余莉娜:主要來自業務整合、內部交易控制和風險隔離有效性三個方面。具體來說,業務整合方面的風險包括新行業進入風險與規模不經濟和范圍不經濟帶來的風險。所謂新行業進入風險比較好理解,產業資本涉足自身并不熟悉的金融行業,或者金融資本涉足于產業行業,在行業經驗等方面與現有企業相比存在一定劣勢,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的協同效果。所謂規模不經濟與范圍不經濟則主要在人事、制度、文化等方面不能按照預先設計的規劃有效整合,可能會使整個企業運行受阻,產生內耗,拖累自身發展。
在內部交易控制方面存在的風險則很容易發生,在國內,有很多實體企業入股金融機構以籌融資為目的,為融資提供便利,但往往由于內部關聯交易錯綜復雜,提升了內部交易風險。
在風險隔離有效性方面,因為企業集團多考慮的是,多元化經營可分散整體風險,但是,實際情況是,由于業務領域不斷拓展,經營范圍不斷擴大,就增加了出現風險的可能性。比如當集團內部一家子公司陷入經營危機和財務困難時,企業往往動用其他子公司的資金來救助,這樣有可能引發另一子公司也陷入危機,從而使得各子公司的經營狀況相互影響,導致風險在各子公司之間傳播,增大企業的風險,最終可能導致整個企業集團償付能力和經營穩定性下降。
《上海國資》:如何防控風險?
余莉娜:從策略上來講,無論產業還是金融業,雙方主動避險都是國有企業非常重要的產融結合業務模式。
做好產融結合首先需要對產業和金融兩個部門都要有明確定位,并且這兩個部門均要有一定發展基礎。
企業集團如計劃產融結合,第一步便要明確定位和方向。對金融部門的定位需要綜合考慮集團的需求及資源狀況;產業部門的定位則包括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發展方向等,主要需確定發展節奏、途徑及所需資源。
第二步怎么做好新的產業?要依托集團原有產業資源,引入金融業務為集團提供增值服務;企業要適應金融行業特性,比如適時轉變經營理念、優化體制機制、變革管理模式等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第三步才是真正實現產融結合。通過渠道、信息、技術、服務等有機融合,實現產業與金融之間的業務協同、資本協同、戰略協同,從而實現產業部門和金融部門的融合,提高集團整體競爭力。但一定要非常注意風險防控,分散金融部門和產業部門的風險,比如為避免內部交易風險,產融結合需要建立部門間的防火墻,防止風險傳遞,風險共振。
《上海國資》:在傳統產業集團布局金融領域方面,有什么可靠的商業模式?
余莉娜:縱觀國內企業集團的實踐情況,通常都是依據自身情況差異化地進行選擇。比如華潤集團,其旗下有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位是核心業務板塊、集團投資平臺;華潤集團對該平臺設定的布局重點是銀行、信托和基金管理、私募、保險、租賃。是以銀行、信托業務為金融業務的核心,其產融協同效應亦比較明顯。
國家電網表現也很突出,亦成立了金融控股平臺。但其金融業務較大程度依賴國網,對產業的協同性較強。
但有的央企集團未整合金融資源成立專門金控平臺,而是直接持股各金融業務子公司,這樣的集團大多并不會將產融協同作用提升到集團戰略層面,對金融業務可能更多強調其單獨的盈利能力。
《上海國資》:綜合型產業集團布局金融業務有什么樣的邏輯?
余莉娜:在國內,綜合性產業集團產融結合比較典型的如中信、聯想、復星等企業集團。中信的布局是“金融+產業”,聯想的布局是“IT+投資+產業”,復星的布局是“保險+投資+產業”。
聯想的路徑很清晰,利用IT獲得穩定的現金收入,通過投資布局產融和一些新興戰略板塊,打造新的戰略熱點,獲得持續的戰略轉型。
聯想是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的雙輪驅動模式,市場可以發現,目前集團已經不再是一家IT公司,從戰略投資板塊講,除了IT之外還有金融、信貸服務、農業產品、房地產、化工能源等,財務投資則通過聯想之星、君聯資本和弘毅資本三個平臺實現。
其實最重要的是,要結合自身的資源,明確對金融和投資板塊的業務訴求。
《上海國資》:如何理解結合自身情況,明確核心訴求?
余莉娜:比如一家企業集團的核心訴求是通過產融結合擴大資產規模,事實上,產業集團的確可以通過進入金融行業快速提高企業資產規模,并提升企業在行業中排名與影響力,創造企業品牌價值,那么其目標金融業務領域應該首選銀行業。
如果其核心訴求是提高利潤水平。實際上金融領域有一些業態是具有較高盈利能力的,所以產業集團必須進入收益較高的金融業態,提高集團整體盈利能力,那么其目標金融業務領域應該首選信托、融資租賃和證券等。
如果產業集團希望獲得低成本的資金,那么其目標金融業務首選保險中的壽險和產險。
《上海國資》:您認為,一些新組建的金控平臺以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現在情況下,如何構建金融能力和投資能力?
余莉娜:金控公司和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都可以利用產融結合理念來運營。在構建金融能力方面,建議其由易到難,先設立基金公司,建設投資平臺,然后開始與金融機構開展合作,由于金融牌照一般都比較昂貴,因此可以一邊合作,一邊尋求一些市場機會,逐步進入金融行業。
一些地方性的初設金控公司和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可以在自己的地域之外,注意積極尋求外部合作機會,比如與大型險資等金融機構合作,這樣能迅速開啟金融業務,提高資金實力,積累經驗,從而積累盈利能力,在具備條件時再探索組建金控平臺,并利用平臺一體化管控金融板塊,建立完善的金融行業風險管理能力。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做業務等同于管理風險,兩者是二位一體的關系。風險敞口無限大,機會就無限大。可是通常,對于國有資本來說,一定要注意平衡風險和機會,也一定要注意做決策的時候,就等同于管理風險的這種理念。
在構建投資能力方面,則建議搭建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兩個梯隊的投資項目群,通過不同項目群的投資平臺,撬動“自有資金+金融資金+社會資金”的資金來源,降低國有資本風險。
這樣,產業集團可以根據不同策略,搭建針對性、差異化的不同項目群的融、投、管、退四個關鍵投資能力的建設,實現投資全生命周期管理指標化、策略化實現對項目群科學管控,核心能力。成熟的投資公司,還可以考慮建設投資優選模型,來對投資標的進行篩選。
另外,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對于財務性投資是很重要的。有許多投資集團公司,投后管控能力的建設很薄弱,注意力都集中在投資前立項階段。因此很有必要建立風險預警管理駕駛艙,利用簡單三張報表信息的輸入,然后實時與行業數據對標的方法,來及時預警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