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琦
(江蘇省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 214000)
良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有效導入呢?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應從教材內容特點出發,綜合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水平進行導入方式的精心設計與選擇,將勇于創新和嘗試的精神帶給學生并及時進行教學的反思和總結,使得課堂導入的方式盡量最優化,最終為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奠定物質基礎.
1.巧妙設置懸念進行課堂導入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句話表達的意思無非便是求知內驅力對于積極思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因此,為了學生積極思維的激發與優化,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不過,學生的認知特點、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是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環節中應該要考慮的問題,在巧妙設置課堂導入的情境之后引導學生敢于抓住時機對問題進行探究,學生的思維和探究欲望被積極有效地啟發,學習動機得到了正面的強化.不過,課堂教學利用懸疑導入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對學生的精準定位、教材的準確分析、矛盾制造的科學合理等都是教師在課的準備階段就要精心考慮的,只有考慮周到的設計導入才能使得學生產生新的認知沖突,使得學生發現問題變得更加主動,問題意識得到激發與延展.當然,問題的難度更是教師需要考慮的方面,只有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才能對學生產生最為有意義的影響,這些問題既是各個教學環節的串聯,又是學習內容重難點的具體體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于各個問題的不斷探索使得知識的構建逐步建立.
以伴性遺傳為例,教師可以白化病患兒、紅綠色盲檢查圖、抗維生素D佝僂病患兒等圖片進行課堂知識要點的導入,隨著三種遺傳病男女患病幾率統計數據的呈現再對學生提出問題:男女患遺傳病的概率為什么有時一樣有時不一樣?與性別有關聯的紅綠色盲及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表現有為什么會有區別?問題串的導入和觸動使得學生的認知沖突迅速產生.
2.將與生活實際關聯的內容作為課堂導入的鑰匙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最為顯著的特征便是其實踐性,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便是陶行知先生的著名觀點,先生所主張的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便是生活即教育這句話,這句話也道出了生活與教育的密不可分、息息相關.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也倡導學生應將所學應用于生活,這也正是生活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學中的體現.事實上,生物科學確實與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因此,教師應該在備課時便將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關聯起來呈現給學生,有限的課堂向無限的生活無限地延伸,學生的積極性、觀察與思考的意識和習慣便在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快速生根發芽了.
例如,細胞呼吸這一內容的學習中,如下問題便是來源于生活又跟教材緊密結合的:花盆里的土為什么隔段時間便要松一松?植物因為土壤板結會產生什么后果?用透氣性好的消毒紗布來包扎傷口的原因是什么?與自己、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熟悉問題在生物的課堂得到了解決,學生自然興致高昂.
3.趣味實驗的巧妙應用使得生物特色凸顯
生物教學自然離不開實驗,對于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實踐與觀察能力來說,實驗都是尤其重要且無法替代的手段.高中學業的負擔是眾所周知的,不過,在課堂教學的導入階段設計一些簡易的實驗卻并不是難以實現,而且,實驗的導入既能節約時間并擴大課堂容量,還能使得抽象的內容得以具體生動的展現,再加上教師的適時啟發、循循善誘,學生透過生物現象能夠迅速地發現知識、掌握規律,過渡到新內容的學習時相對也會很輕松.因此,教師可以盡量設計一些演示實驗或趣味實驗來進行課堂的導入,意想不到的生物現象、生活想象往往會讓學生驚奇,學生的注意力、好奇心一旦被激發,對于新知識的學習自然也就動力十足了.
例如,“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一內容的導入中,教師完全可以提前兩周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安排,讓學生進行植物向光性的實驗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觀察定期記錄.等到這個內容的教學時,請學生進行實驗結果與記錄的分組展示并適時提問:遮光前后的兩株植物在生長方向上有了哪些變化?這種變化是因為什么造成的?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對實驗結果展開分析,在師生共同探討交流下得出了植物向光性的概念,向光性的探究之旅也就因此而展開了.
[1]劉顯國.激發學習興趣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2]郭成.課堂教學設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