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霖
新時期區縣電視新聞價值取向分析
□王虹霖
在國內電視臺陣營中,區縣電視臺處于最底端,被稱作是“小臺”,區縣電視新聞也被成為“小新聞觀”。本文以北京大興電視臺為例,在分析區縣電視臺“小新聞觀”形成、發展及變革趨勢的基礎上,探討新時期區縣電視臺變革和發展應遵循的價值取向,以助推區縣電視臺從發展困境中突圍,獲得健康、可持續發展。
區縣電視新聞;價值取向;新聞價值;新聞變革
區縣電視臺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從主觀上主動避免與國家級、省市級新聞媒體的正面競爭,呈現出錯位互補的合作姿態。這是區縣電視臺“小新聞觀”產生的根源,也是區縣電視臺的固有劣勢。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區縣電視臺“小新聞觀”的重塑,變劣勢為優勢,推進區縣電視臺的改革與發展。
區縣電視臺“小新聞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自身劣勢決定的。
第一,新聞采編和節目播出的空間限制。根據守土有責的原則,區縣電視臺的新聞大都圍繞著各自行政區時政、民生新聞展開。按常理說,區縣電視新聞應該有一定范圍的受眾基礎。但是,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受眾都把“本地新聞”定位于所處的城市,而不會細化到縣、鎮、區等小的范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現象會越來越明顯。因為任何一個區縣電視新聞都重點關注局部動態,而人們生活和工作的范圍會越來越大,很可能由于工作原因一天連跨區縣幾個地點。顯然,區縣的局部新聞不能滿足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
第二,處于重要新聞資源下游位置。省市級電視臺發布的新聞信息是針對整個城市受眾而言的,信息內容豐富,吸引力和可讀性較強。而區縣電視臺發布的新聞信息針對的是城市局部受眾。即便是同類信息,其重要性、可讀性也會大大降低。另外,對于地方性法規的發布和解讀,主流省市媒體是主要渠道,區縣電視臺只能滯后轉載發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新聞傳播理念的更新,以受眾為本位的傳播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這就要求新聞媒體主動放下“居高臨下”的姿態,從受眾視角出發,加強與受眾的交流和互動。在這一方面,區縣電視臺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即與基層受眾的貼近性,區縣電視臺可以憑借這一點做出更多鮮活的新聞報道。
(一)以“溫度”詮釋新聞價值
通過以“溫度”詮釋新聞價值,將區縣電視臺受地域限制的劣勢轉變為社區平臺優勢。傳統的區縣電視臺“小新聞觀”主張通過傳播客體的感受體現新聞價值。不論傳播范圍大小、影響力多少,都可以算作是實現新聞價值。比如,社區阿姨幫孤寡老人做飯、買菜,社區大媽“拾金不昧”,主動尋找手機失主等。這些題材是社區民眾生活中的一種常態,如果按部就班地寫,只會讓受眾覺得索然無味。區縣電視臺可以深入街道社區鎮村,用“溫度”詮釋生活化新聞題材的價值,展示真實的社區民情。
(二)以“小視角”鏈接重要新聞資源
通過“小視角”鏈接重要新聞資源,把區縣電視新聞處于重要新聞資源下游位置的劣勢轉變成大背景下“小視角”報道的特殊優勢。區縣電視臺雖然不具備與省市級電視臺爭奪重要新聞資源的實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放棄對重要新聞資源的報道。區縣電視臺可以找到重要新聞資源在行政管轄區內的落腳點,反映基層民眾對重要信息、決策、政策的具體反饋,占據基層輿論落腳點,與省市級電視臺共同形成完善的分級分層宣傳系統。
大興電視臺在這一方面就做得很成功。自建臺以來,大興電視臺就確立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辦臺宗旨,并不斷調整節目設置,進行欄目更新,使大興電視臺真正成為新區的宣傳員。目前,大興電視臺主要有二檔新聞節目,分別是《大興新聞》《鎮街采風》《十分關注》。2016世界月季洲際大會在大興魏善莊鎮舉辦,不但讓中國了解大興,更讓世界走進大興。大興電視臺在這一時間推出了享有京城最美村莊等接地氣的新聞,從“小視角”反映大事件,突出了大興電視臺新聞的切入點和亮點,不但拉近了區縣電視臺與受眾的距離,也凸顯了區縣電視新聞的價值。2016年,北京大興區為促進新區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升新區文化軟實力,塑造了“南海子”文化品牌,并大力推進高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大興電視臺充分利用新機場建設的重大契機,以“新媒體新機場新北京”為發展理念,加快推動全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化、高端化、國際化和融合化發展,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一)順應國家發展趨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電視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承擔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服務于國家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大局,維護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的職責和任務。區縣電視新聞雖然以服務區縣為本質要求,也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責任感,順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積極宣傳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發揮答疑解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作用。大興電視臺在這一方面做得很到位。2016年,首都機場在大興建設,大興電視臺充分做好拆遷工作的政策宣傳工作,一直參與拆遷全過程的新聞宣傳工作,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真實的新聞事件,及時了解和反映當地村民拆遷前后生活生產和心態的變化,處理拆遷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村民對拆遷政策的疑慮和抵觸心理,保證了前拆工作的順利實施,同時為首都新機場的興建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如《拆遷:新航城新航程幸福夢中國夢》這篇新聞報道,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拆遷村民懷有的對故土的離別之情、對新生活的喜悅心情和對新航程未來的期盼之情,給予了廣大民眾勇敢告別過去、迎接新生活和新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二)從小處著眼,立足于廣大民眾的生活實際
“以小見大”是每一個區縣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的眼光和能力。區縣電視臺扎根基層社區土壤,接觸到的是廣大基層民眾。這就決定了區縣電視新聞報道的都是與廣大民眾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小新聞、小事件。這是區縣電視新聞的顯著特征,但并不等于是劣勢。區縣電視臺應該拿捏好小新聞事件的本體,去突出、反映和映襯一種大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不能靠生硬的提升,否則不但起不到好的傳播效果,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廣大民眾的抵觸、反感心理。區縣電視臺新聞工作者要深入民眾生活,多與民眾接觸和交流,了解民眾對民生新聞的關注點及需求,立足于廣大民眾的生活實際,用真摯的情感去感染民眾、打動民眾,體現電視新聞的人文關懷。
(三)從深處入手,深入挖掘新聞價值
區縣電視臺的新聞源及報道對象的選取都要立足本區域范圍,這一點是無法更改的。區縣電視新聞工作者可以深入挖掘新聞價值,注重深層效應性的價值取向。必要時可以進行一些負面報道,但對于負面報道,不能只揭露表象,要通過深層次的分析與報道,促成問題的解決。這不僅有利于體現區縣電視新聞的價值與意義,也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四)以創新性視角,爭取更大的示范效應和社會效果
區縣電視新聞追求的是小的新聞價值,而不是重大的新聞價值。這看似是對區縣電視新聞降低了新聞價值的要求,但從本質上講,區縣電視新聞也要滿足對傳統新聞價值的要求,即時效性、貼近性與真實性。這就要求區縣電視新聞在保持低姿態的同時,以創新性的視角,展示區縣臺電視新聞平凡中的不凡,提高對區域內受眾的吸引力,爭取更大的示范效應和社會效果。比如,對于“二農”問題,不能簡單地報道與“二農”有關的事件表象,可以以某一具體事件,展示國家推出的“二農”政策帶來的新風貌、新景象、新發展。近年,大興電視臺大力貫徹新聞“走、轉、改”精神,行走十四個村鎮,推出了一系列“新區邊緣行”接地氣的新聞報道。這些新聞不僅以“變”為標題(“變臉”的能人、“變身”的能人、“變奏”的旋律),而且新聞內容和形式中都流露著“走、轉、改”精神,極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以及媒介生態環境的變化,區縣電視新聞的價值取向也要適時地進行改變和調整。這就要求區縣電視臺領導以及新聞工作者對新時期區縣電視臺“小新聞觀”進行重新探討和定位,促進區縣電視新聞的改革與發展,更好地為廣大民眾發聲,保護民眾利益。順應國家發展趨勢,從小處著眼,從深入入手,采取創新性視角,是新時期區縣電視新聞應該遵循的價值取向,也是區縣電視臺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1.吳師川,孫瑤.強化民生新聞的亮點——輿論監督[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1(05):15-16.
2.甘麗華.社會新聞的人文關懷及反思[N].新聞界, 2002(2).
3.陳涌嘉.新形勢下新聞傳播的轉型及其價值取向[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1(05):131.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廣播電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