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恒
(江蘇省蘇州彩香實驗中學校 215004)
從書本中挖掘復習靈感
張 恒
(江蘇省蘇州彩香實驗中學校 215004)
中考命題熱點都體現了重素質、重能力、重理論聯系實際.教科書上有很多可挖掘的東西,稍加安排就會變成很好的綜合復習材料.
教材;挖掘;中考復習
初中化學總復習一般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第二階段的復習一般是常規復習,采用的復習方法基本是整理內容和做一定量的練習.第三階段的復習則是最重要的點撥和總結.總復習進行到第三階段后,很多學生會覺得化學科的內容很多很雜,一時處于混亂的狀況.結果,越是緊張,復習效果越差.為了解決第三階段的復習先總結一下中考命題對學生的要求.
中考命題熱點都體現了重素質教育,重能力培養,重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命題指導思想新穎、靈活,不但增加了開放性而且融入了探究性,實現了與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相結合.選擇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探索價值的化學問題,對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方案進行處理,用跨學科綜合知識,將當前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作為試題的背景材料作出推斷和遷移 “高起點,低落點”,以及能源危機,環境問題等.
在給學生復習的準備中,為了能夠符合以上的要求,幾年的教學中雖然得到了一些成功教學經驗,但是也走不出為中考解題而做題的怪圈,感到學生的狀態勢如強弩之末,即使一些探究性的題目做的也很格式化,更缺乏想象力和發散性.
在一次偶爾的思考中,把滬教版的教科書翻了一遍,但是細細翻看教科書發現,在教科書上有很多可挖掘的東西,稍加安排就會變成很好的綜合復習材料.而且這些內容只有到最后的復習為學生所用才更有意義.最后挑選了幾處內容和學生分享,確實給了學生很多思考方式上的幫助,同時也給了自己很多教學的啟示.
下面就列舉在教學實踐中印象深刻的兩個事例.
在滬教版化學上冊書上第10頁,右下角,是一幅“怎樣才能使被污染的海面重新變得干凈”的圖.學生看到時,很自然聯想到了此時正好發生的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筆者本意是請學生隨意聊聊,如果你是事故處理方,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清除海面油污,用的是物理方法還是化學方法,原理是什么具體怎么做?結果大大出乎意料,學生踴躍發言,思維活躍.有的說,用乳化劑清除浮油;有的說,用燃燒方法;有的說,用親油材料吸收;有的說,用油水分層萃取的方法;有的說,用微生物分解;有的說,用類似魚鰓過濾空氣一樣回收水中的油…有些方法雖然學生一時用語言說不清楚,但是能理解這些新奇的想法.
半節課完全淹沒在學生的奇思妙想中,學生從化學原理,討論到了具體方法,從可行性,討論到了操作性,從環境保護,討論到了經濟效益.從學生發散的思維可以看到,其實學生其實并不是在死讀書,而且非常符合現在的素質教育的要求.于是打破了既定的教學計劃,當天布置的回家作業是,讓學生把自己想法用簡單的文字,把原理,方法,操作性,可行性,對環境影響寫成一篇小論文,并在下一節課經行交流.第二天,在交流中學生同樣激情迸發,筆者也作了一定準備,盡量把學生的思維能逐步引到復習上,把在學生小論文中出現的化學詞匯一一書寫在黑板上——“物理變化,化學變化”,“乳化劑”,“溶解”,“溶解性”,“燃燒”……一下寫了十多個.經過大家討論,肯定了一些學生想法中符合實際的方面,同時也指出學生想法中的不足,并講出道理,兩個半節課才把這個由圖引出的問題解決了.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受益很多,首先內容的覆蓋面很大,涉及知識點很多,如果必要還可以通過這個具體事例進一步強調這些知識點,概念的內涵.其次,學生在考慮用不同方法的同時,不光拘泥于化學學科的理論,更加把實踐加入了進去,把體驗加入了進去,找屬于自己的解決辦法,有“最環保的”,“最便捷的”,“最省錢的”,“最符合實際的”.筆者覺得這就符合了化學新課程對學生運用知識的要求,沒有絕對的答案,只有有道理,有思想的答案.最后,最主要的,是學生的興趣發生了改變,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熱情.而這一切都是一幅經常被“遺忘”的圖引出的.
另一個教學中的例子:
在滬教版化學下冊,第166頁,標題是“物質的溶解性”,其標題的背景圖,是結晶實驗的過程.
筆者把整個實驗配合著板書示意圖簡單的介紹了一遍:以氯化鈉為例,在常溫下,氯化鈉飽和溶液中放入過量的氯化鈉固體,然后在細線上掛一個晶種,靜置并觀察,晶種會慢慢變大.
經過解釋之后學生能大致理解整個過程,然后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晶體怎么會長大的?有了上次的“教訓”筆者不再請學生在課上討論了,而是直接請學生回家寫一篇有關這幅圖的小論文,要求能用合理的知識解釋“晶體為什么會長大”.
收到學生的小論文以后,進行了整理分類.43個學生中有41個學生提到了“溶解”“結晶”“飽和溶液”等詞匯,而且在敘述的時候是非常符合邏輯的.其中有18個的學生寫到:“使晶種長大的氯化鈉來自飽和溶液”;有11個學生提到了:“使晶種長大的氯化鈉來自燒杯底部沒有溶解的氯化鈉”;有9個學生寫到了“燒杯底部沒有溶解的氯化鈉溶解,同時有氯化鈉在晶種上結晶”;有3個學生寫到了“在飽和溶液中,溶解和結晶同時進行,而且是溶解的速度等于結晶的速度.”
課上,在交流過程中,學生認同了“在飽和溶液中,溶解和結晶同時進行,而且是溶解的速度等于結晶的速度”這種看法.在啟發下,引出了“動態平衡”的概念,為了考查學生對新獲得概念的接受能力,進行了一下假設“在未溶解的氯化鈉中,給某個鈉離子進行標記,一段時間以后,這個被標記的鈉離子可能會在哪里出現?”經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半數以上的學生能給出“飽和溶液,未溶解晶體和結晶體中都有可能出現”的結論.
反思本教學過程,學生能從書上直觀的圖示想象到整個連續發展的實驗過程是對化學實驗的理解;學生能用已學的知識去解釋實驗現象,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學生通過對新概念的理解,運用到具體的情境中,就更加符合中考命題對“推斷和遷移 ‘高起點,低落點’”的要求了.
兩個教學實例,讓筆者在上課時就感覺到了學生學習態度的不同.本來看似已經爛熟于心的書本,原來還有這么多沒有注意到的內容.學生“興趣”的來源最終還是來自于對書本的挖掘,有了“興趣”才會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動力,有了動力才有效率.
從“最普通”的教科書中尋找“不普通”對復習時的教學有極大的幫助.程度不好的學生需要的就是對知識點反復的強調反復的解釋,想這樣由圖展開的內容包含的知識點相當豐富,可以有針對性的對其掌握不好的知識點,結合直觀的事例進行展開.對于掌握程度好的學生,他們需要的是廣闊的思維拓展的空間和適當的挑戰,書上的圖例雖然是經常見到的,但也是往往會被忽略的,從此中尋找到的切入點確實對這些學生是一種“挑戰”.不光如此,所有的學生都能讓學生從這些具體的實例中,學習和訓練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這才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中最重要的.
呂淑湘先生曾經說過:“教師培養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老師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就是給他一把鑰匙,他拿了這把鑰匙能夠自己開箱子,開門,到處去找東西.”從書本中挖掘復習靈感,就像幫助學生尋到了一把開啟“箱子”的鑰匙,學生會感到很興奮和驚異,同樣,筆者也覺得自己像是找到了一把開啟“新的教學之門”的鑰匙,體會到了教學的成功和快樂.
[1]義務教育教科書(滬教版)編寫組.化學(九年級上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6).
[2]義務教育教科書(滬教版)編寫組.化學(九年級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6).
2017-07-01
張恒(1980.10- )男,江蘇蘇州人,本科,中學一級,從事化學教學與研究.
G632
A
1008-0333(2017)32-0078-02
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