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遵義市大山村土地綜合治理項目為例,在簡要介紹該項目背景、必要性、意義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土地綜合治理對城鄉融合發展的作用與意義。
[關鍵詞]遵義市;土地綜合治理;地質災害坍陷區;城鄉發展
1、項目概述
1.1項目概述
遵義市大山村土地綜合治理項目是城市新興建設區域近郊的一處生態農業區,地處遵義市新蒲新區西南,距離新蒲新區行政中心約3公里,距離遵義市高鐵東站約6公里。項目所在區域受到錳礦采礦區地質災害影響,存在地質塌陷的安全隱患。遵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居民搬遷問題。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于2010年啟動地質災害區的村民搬遷工作。據悉,目前該區域人口基本外遷完畢。
1.2遵義市大山村土地綜合治理的必要性
(1)推進農業發展一直是國家及地方政策重點發展戰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對于農業現代化及土地資源利用均提出了明確了要求:“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復”。2016年頒布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以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為導向,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要求,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治理,促進土地資源永續利用。”《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保護和合理利用農用地”作為重點章節,并強調“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加強對農用地結構調整的引導”、“加大災毀耕地防治力度”。另外,《中國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遵義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紅花崗區新蒲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分別就土地綜合整治提出了不同的規劃和要求。
(2)土地整治與農村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重大戰略
土地整治是盤活存量土地、強化節約集約用地、適時補充耕地和提升土地產能的重要手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等會議提出要把土地整治與農村發展,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也就是說,土地整治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保護耕地與保障糧食安全,而是保障發展、保護耕地、統籌城鄉土地配置的重大戰略。
(3)土地整治已經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土地整治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十七屆五中全會以及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土地綜合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由此可見,土地整治已經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成為保發展、保紅線、促轉變、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礎平臺。
(4)完全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產業準入條件
該項目是以生態農業種養結合文化傳承與旅游休閑功能的土地綜合利用項目,完全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產業準入條件。
1.3遵義市大山村土地綜合治理項目的重要意義
(1)土地生態修復,廢棄土地再利用
該項目通過苗木種植、山林恢復、廢棄土地立體化利用,不僅能有效改善土地環境,從根本上解決改變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還可以實現土地的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在不新占耕地和保障農民權益的前提下,為農村城鎮化發展騰出新的空間。
(2)促進遵義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該項目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施工,把農業工程建設、現代高科技農業技術與管理和旅游觀光融為一體,實施科學合理的土地資源配置,利用結構的優化,推行種、養、科、教、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企業化、產業化經營體系,促進遵義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3)增加政府稅收,為遵義市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據相關數據顯示,該項目正常運營后,預計每年可實現營業收入3950萬元,預計每年將為政府提供穩定的稅源,增加各種銷售稅金及附加稅等共計860多萬元,可為當地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做出貢獻。
(4)增加就業,緩解就業壓力,有利于實現社會安定
茌項目建設施工期間,除建設單位自有的專業施工人員外,將有相當數量的當地勞動力經過培訓后,承擔建筑施工的任務;在項目運行期間需要較多的人員進行種植管理和旅游服務等工作以及日常管理工作;此外,該項目還能有效帶動種植業、飼料加工業、肉產品加工業、運輸業等周邊行業的聯動發展,大量增加就業。
2、遵義市大山村土地綜合治理項目分析
2.1總體規劃設計
(1)規劃范圍
本項目規劃對整個地質災害影響范圍約6平方公里(范圍為大山村村域)內的耕地、山林、村落和基礎設施進行綜合利用。
(2)總體規劃設想
項目分兩個部分,總體規劃范圍約6平方公里,覆蓋大山村及周邊地區收到地質災害影響范圍。示范區范圍約669.13畝,選址于大山村小學及周邊范圍。
規劃擬對所在區域的耕地、山林、村落和基礎設施進行綜合利用。在秉承“生態性、經濟性、特色性、多樣性”原則下,以“生態修復、可持續開發、兼顧景觀生態與娛樂、傳承文化”為前提,突出“體驗經濟”的核心作用。建設成為城市近郊的一處“生態農業+民俗休閑+國學文化”游憩體驗區。
項目建設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傳統文化和地方民俗為內涵。堅持市場化與公益性相結合,科學系統的規劃作支撐,堅持走持續發展的道路。通過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進行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結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進行產業化經營,實現生態治理和農業生產和諧共生,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使之成為集農業綜合開發、土地綜合利用示范等功能于一體的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示范區。
2.2重點區域的設計說明
項目有四個重點區域:花卉苗木生產區、經果林木種植區、農業文化體驗區、國學休閑度假區。
花卉苗木生產區利用原有的耕地部分建設而成,總規劃面積約200畝,總投資645萬元,是項目區土地綜合利用的根本內容。該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苗木生產基地,種苗試驗基地。區域內將著力培育地方性優勢花卉苗木,如紫薇、銀杏等品種,結合新興品種的農業科學研究,形成現代化的農業園藝種苗園區。該園區分布于整個示范區內。結合其它公共活動設施進行綜合利用與布局。
生態經濟果林區規劃面積100畝,預計總投入15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生態果園示范基地50畝,道路系統、排灌系統和噴、滴灌設施。在山體果林區域,將引入梨樹林等果樹種植,如推廣當地的優勢品種如梨78-1號,作為地方特色產品種植,并結合餐飲推廣消費。通過這些重要的產品,成為示范區重要的對外推廣項目,快速建立項目區知名度。
農業文化體驗區總規劃面積20畝,利用東側廢棄的村民生產點建設農業文化體驗區。具體規劃內容包括農耕體驗、民俗活動體驗、盆藝教育、盆藝展示、戶外拓展、休閑草坪、景觀餐廳等。該區域將成為示范區近期建設的啟動項目,是青少年農學教育、農耕文化體驗和國學入門教育的重點區域。預計,該區域可吸納游客10萬人次/年,實現旅游收入1000萬元,為政府帶來50萬元稅收,為遵義市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國學休閑度假區依托大山村小學建設,包含有大山村小學國學農莊、配套設施、私家度假院落、小木屋休閑配套、竹林雅憩長廊、垂釣園、觀景臺、生態樹屋、松林步道等設施,是集自然風光、鄉村生活、國學文化于—體的體驗式休閑農莊。
3、土地綜合治理對城鄉融合發展的作用與意義
3.1生產空間的重構,振興鄉村產業經濟
通過土地綜合治理,實現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以及工業的園區化,能夠有效重構鄉村生產空間,統籌鄉村生產力布局,振興鄉村經濟,實現促進城鄉經濟的統籌發展。從傳統農業,結合塌陷區綜合治理,形成以農業、民俗、國學、苗木、休閑等為主的多樣化農村經濟活力區域,實現城市與鄉村的經濟互補。
3.2生活空間的重構,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質量
生活空間重構,主要指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的交叉,農村人口城鎮化背景下,鄉村住房的再利用。在地質災害的影響下,農村居民點用地“散、亂、空”問題進一步加劇。通過土地綜合治理,對鄉村生活空間進行有效的規劃調控,可以推進農村組織整合以及人口適度集中居住。同時,還可以避免資源重復建設和浪費,科學合理配置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另外,土地綜合治理還可以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向行政村集中,從而大大提高基層政府的組織、管理與服務水平。對于非塌陷區的鄉村,積極開展民宿、旅游、農家樂等多樣化的生活體驗,使居民駐地成為城市人群體驗鄉村生活的良好去處。
3.3生態空間的重構,強化鄉村生態系統的建設與保護
土地綜合治理不能單純以生產、生活為出發點,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及景觀生態學原理。這是任何一個土地綜合治理項目必須堅持的原則。在土地綜合治理過程中,通過生態網絡及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能夠提高土地生產力,而且能夠為城鄉經濟發展打造一道生態屏障,強化生態服務功能。從具體操作角度而言,生態重構需要結合方案,將苗木種植作為主要的地質災害塌陷區整治內容,將果樹、景觀樹、園林苗木、次生林作為利用重點,將礦區與農耕區域退換為森林,重建地區生態環境。總之,生態空間的重構要與生活、生產空間重構并重,不斷優化鄉村生態空間。反過來,通過構建良好的鄉村生態空間格局,增強生態景觀的服務能力和碳匯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該項目擬建的地質災害土地綜合治理示范區,是順應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產業發展方向的建設項目,符合貴州省及遵義市產業發展方向及重點的建設項目,具有很大的可行性。項目作為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示范區,實施后不僅能夠實現對所在區域的耕地、山林、村落和基礎設施的綜合利用,而且能夠達到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統一,助推城鄉統籌發展。不得不提的是,地質災害塌陷區的土地治理是該項目的一大難題,必須引起政府相關部門以及項目建設者的高度重視、著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