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更好的發揮中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增強中職畢業生對中小型企業的吸引力,本文基于對大連地區幾家企業和中職學校的調研,從企業對人才的技能需求和院校對學生培養的現狀分析,對于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以及不同層次人才自身所具備的技能特點,發放調查問卷,查找企業的人才需求和院校的人才培養之間突出的矛盾點,從改善中職院校的教育結構的高度出發,調整教育資源及相關課程,找到院校與企業最佳的契合點。
[關鍵詞]企業需求;人才培養;技能人才培養結構改善
1、研究背景
截止到2016年初,大連地區的技能人才總數量約95萬,其中高級技能人才不足22萬,占比僅不到20%,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很大。以我市二產高技能人才需求率為例,目前約為3.7左右(2015年第—季度數據),市場及企業的高技能人才缺口達72%,形勢十分嚴峻。
現階段,技能人才的培養和需求,企業,中職院校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我們需要一一的研究原因,破解及協調相關的問題矛盾,并實施對策加以解決。
1.1企業無法有效地吸納相關的技能人才。
以大連地區生產制造型企業為例,當前企業人才來源基本是社會招聘,相關職業技能院校人才輸送不足2成。特別是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無法從社會或相關院校內直接招聘并迅速E崗投入生產,目前的狀況基本上是企業自主培養,達到企業標準及生產要求后方可上崗工作。
1.2企業在新引入人才培訓過程中,需要付出較大的時間成本及經濟成本。
生產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的培養周期—般是6個月到12個月,培養完畢后在相關的工作崗位還需要大約12個月的成熟期,一共需要1.5年至2年的時間。以E所培養出的技能人才,才能達到企業穩定生產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除去時間成本,企業還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需要將相關人員派駐外地或國外進行進一步的培訓和教育,才能達到相關的要求。企業耗費巨大。以及在成熟期內工作中的相關生產質量事故和操作事故所造成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人才的培養和穩定是企業相當沉重的成本負擔和時間負擔,企業迫切需要一個合理的人才引入模式和機制來打破這樣的困局。
2、問題闡述
針對企業的自身問題以及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矛盾,2016年上半年,本課題組向大連市內范圍內的相關企業和中職院校發放了調查問卷表,共發放200份,有效回收163份,有效回收率為82%,詳細調查企業的人才需求,對于企業回饋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具體實施對策。
調查問卷的發放,盡量涵蓋大連地區各種所有制形式以及各種產業類型的企業,以保證其問題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通過以上的問卷調查回饋內容進行分析,目前企業對于人才需求和引進,已經人才培養使用過程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3、對策及結論
針對問卷調查中總結的突出問題進行一一的對策,當前階段的突出問題是對于產業人才引進的要求,院校無法通過現有課程進行相關的教育培訓。
比照問卷調查的問題三為例,目前企業對于人才所具備的能力,除專業的技能知識外,更多的注重人才對于工作習慣,生產能力和規范,生產環節的工作手順等偏重于生產方面,品質意識方面及工程控制方面的能力和知識的具備。
以上企業注重的環節,當前院校的課程設置上均無法有效的進行培養和教育。針對以上的矛盾,以大連市房地產學校為例,實驗性的對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與企業需求進行有效的并軌,在人才引入企業之前,就將以上相關方面的技能和能力讓學生的到有效的教育和培養。
改革職業生涯與規劃課程,以往學校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本的《職業生涯規劃》教材,主要培養學生對于人生、職業生涯的整體規劃以及對于理想和現實奮斗層面方向指引和人生觀的培養。
大連市房地產學校針對當前企業的用人特點和需求,在相應課程完成的基礎上,引入企業相關的控制文件,編寫成相應的課程,《工程品質管理表》,《作業指導書》,《FMEA》等相關APQP和PPAP文件,編輯成校本教材,進行系統化的教育,對于學生進行詳細的技能和實訓教育,甚至可以針對整個生產線的設置和不同的工位工種,參考學生的個人興趣和偏好,進行差異化的教育,實現人才教育的實用最大化。
實現在人才進入企業之前,就是的人才具備企業需要的生產習慣,品質意識和工程控制規范。
對于為行業企業定向培養的技能人才,需要設置有針對性的課程和知識結構,需要結合企業的相關技術文件和技能標準,配以職業教育的教材和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綜合培養人才,使得人才在走出校門后,可以迅速融入企業中去。
課題號:ZJX2016JT01YB《職業院校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例及效果研究》中國建設教育協會“職稱委”“遼寧建設職業教育集團”2016專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