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社會生活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高,城市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威脅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城市設計過程中,應加大力度建設生態城市,以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加快生態城市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城市;建設路徑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高密度的物質與精神聚集體,是高效率的社會經濟生活綜合體。生態城市建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原理,通過綜合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改善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良性循環、協調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
1、生態城市的內涵
所謂的生態城市,就是指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類聚居地.是一個社會和諧進步、經濟高效運行、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因為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就是經濟發展,經濟的快速健康持續發展是生態城市的不竭動力。
2、現代城市的主要病癥
2.1城市垃圾危機
目前我國有2/3的城市被垃圾群包圍,存在著大量土地被侵占、水體和生物性污染等危險。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是以一種終端式的衛生填埋為主,并沒有將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物資進行有效的利用。
2.2城市霧霾籠罩
隨著我國城市霧霾天的出現頻率不斷增多,PM2.5一詞引起各界關注。霧霾的危害不僅只在于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對人們心理產生的影響,對城市生活產生恐慌情緒。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氣候影響因素以外,能源結構的單一化、大氣污染的區域化和生活方式的高碳化也是重要原因。城市霧霾的解決方案,應該從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清潔能源,減少煤炭能源使用等方面入手。
2.3城市內澇頻發
根據數據統計,在近三年期間,我國有61%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其中137個城市發生過三次以上,給城市發展、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影響。這一問題的發生不僅僅是表面上降雨強度太大,城市排水能力較弱所引發的,在本質上是由于城市缺乏對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合理開發及利用,任意改變水資源環境所造成的。
3、生態城市建設的路徑選擇
3.1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努力發展生態產業
首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工業,使我國產業的發展由資源能源密集型向科學技術密集型、生態型轉型,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量,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其次,實現資源能源的可循環利用,形成產業發展鏈條,產業發展可共享資源能源,做到上一生產環節的廢棄物經加工轉化成為下一環節的生產加工材料,能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最后,普及推廣節能技術改造,現有高耗能型工業企業向節能型方向轉變,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第四,實現企業清潔生產,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做到凈化處理。
3.2生態環境設計
生態環境是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對自然生態基礎進行充分利用,實現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現象。自然資源利用過程中,要對其進行保護,避免對城市原有生態自然環境產生破壞,然后根據區域性特征,對生態環境進行針對性的規劃設計。同時,也要改善和管理現代城市生態環境,借助生態學原理和設計原理,合理改造原始生態環境,更好的將其應用到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并提升其生態價值,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以西北為例,牧草充足,可以在生態城市規劃中對其進行應用,既能夠優化該地區生態環境,又能夠對人們的居住環境進行充分綠化。
3.3城市住宅區設計
住宅區域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基礎。實現城市住宅區設計,首先需要將交通、能源、通訊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落實到位。完成基礎設施規劃,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其居住環境。城市住宅區設計中,要堅持生態學原理,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建筑建設同步進行,實現生態系統和城市居民的同步發展。同時,城市住宅區設計中,也要對城市的生態特征和地理環境特點等進行具體考量,確保住宅設計與當地的實際環境及風俗習慣等相符合。
3.4城市景觀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包括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個方面的內容。人文景觀又可劃分為建筑景觀和園林景觀。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對地域性的人文景觀特點進行考量,并借助建筑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而建筑景觀設計要確保高層景觀設計與低層景觀設計兼備。高層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將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工作落實到位,著重對街道建筑景觀進行設計。園林景觀設計要對歷史文化、生態環境以及現代城市理念進行融合,將公園、廣場和城市水系等作為設計核心,實現現代城市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最大化。
3.5以海綿生態城市建設引領未來城市治水的新方向
推進由災害管理向資源化、生態化管理轉變,引導海綿城市建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實現單一手段向全過程管理、綜合措施應用的飛躍。例如德國的柏林波茨坦廣場(PotsdamerPlatz),占總面積19%的用地被規劃為水面,可收納周邊屋面和地面的雨水約1.5萬m3。雨水在注入廣場水體之前,先要經過種植有水生植物和培養在上面的微生物構成的凈化水塘,完成水的凈化和二次過濾,保證水體有清潔健康的品質。滲濾池通過結合池塘、洼地設置滲濾池,池塘與洼地維持少量水位,除有集水功能外還可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開放的水域還能提供親水及視覺美化的效果。
結語:
在城市未來發展中,生態城市建設是必然趨勢,有利于推動人類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進程。現階段,國外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其實踐經驗相對較為豐富,能夠為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提供借鑒。但是,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時間相對較晚,在設計實踐中存在不足。對此,規劃設計師應針對其建設問題而提出合理的對策建議,以加快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進程,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城市居民創設良好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