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海綿城市也就是城市如同海綿可以自如的釋放或者是吸收水分,同時在城市出現較大降水量之后海綿城市可以自主的吸收雨水,做到徑流雨水的循環,在城市處于干旱季節之后海綿城市還可以對河流凈流量進行調整,從而使城市發展獲得充足的水源。同時隨著城市發展,綠色生態城區的建設已經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將海綿城市理念應用到城區規劃中,可以使水資源得到充分的運用。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規劃;綠色生態;應用
1、海綿城市概述
現在我國城市發展速度正在逐漸增快,但是城市污染問題越發嚴重,同時對資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上升,造成資源短缺問題嚴重,特別是水資源,不利于城市的發展。在規劃設計以及建設綠色生態城區時,可以考慮使用海綿城市這一理念,從而使城市獲得更多水資源來源。海綿城市本身存在自然積存、凈化以及滲透等作用,其類似于海綿,不僅可以吸水、蓄水,還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釋放水資源,緩解城市的干旱問題,彈性較強。在使用海綿城市理念開展綠色生態城區的建設以及規劃時,需要將生態優先放在首位,通過低影響開發裝置的運用,再加上人工措施的合理運用,保證城市正常的排水防澇,使雨水得到盡量多的積存以及滲透,實現了雨水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使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低影響是海綿城市理念具有的重要優勢,其指的是在進行開發場地的過程中,可以防止開發前后該地區的水文特征不會出現變動,并使施工現場的各種水文特征保持,比如說徑流總量以及峰值流量等。
2、海綿城市規劃技術應用
2.1規劃低影響開發建筑
在公共建筑、小區的規劃設計時,采用綠色屋頂。即屋頂結構分為植被、培養基層、過濾層和排水材料(如附圖1),當然可根據需要加設防水層、隔熱層等。據調查,綠色屋頂在不同季節可滯留30-80%不等的降雨,夏季滯雨量較大,滯雨量跟綠色屋頂材料選取也有關,如所選植被應施肥量小、蓄水能力強、耗水量低。另外,綠色屋頂能有效的取到建筑保溫隔熱作用,可以將低影響開發設計與建筑節能和節水有機結合。
2.2規劃低影響開發道路設施
規劃低影響開發的市政道路,主要措施是推廣使用滲透性路面。通過滲透性鋪裝材料減少雨水徑流量,如路面鋪設網格磚、水泥孔磚、透水瀝青等。網格磚、水泥孔磚在空隙中種植草皮或填充沙土,透水孔磚結構圖如附圖2所示。
2.3規劃低影響開發園林綠地
規劃雨水花園和植草溝。雨水花園主要結構有濾帶、洼地和溢流設施等,可設置在學校、小區、停車場等附近,可以直接收集不透水表面徑流的位置。設置植草溝,植草溝可以有效的去除重金屬等污染物,植草溝按徑流分為干植草溝、濕植草溝和標準傳輸植草溝。
3、海綿城市規劃實施思路
3.1城市功能分析及發展方向
綠色生態城區與傳統老城區不同,首先要分析其規劃用地功能,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用地大多以公共建筑用地、居住用地為主,工業用地較少。綠色生態城區引導公共建筑、商品房等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鼓勵率先規劃、建設和運營綠色建筑。
3.2海綿城市規劃措施
3.2.1規劃程序
海綿城市規劃應堅持城市總體規劃引領、專項規劃補充。在總體規劃的空間布局及水利、市政、綠化等專項規劃中體現海綿城市建設思路。具體規劃程序為:(1)科學合理規劃,把握城市發展方向,將土地利用規劃與雨水、徑流控制有效結合;(2)評價區域總體情況,地形地貌及地質條件、流域、天然水體、降雨量、給排水方式、濕地、植被等條件;(3)分片劃定排水流域,合理選擇相對應的綠色雨水系統等;(4)確定各種綠色雨水系統的覆蓋范圍、適用地塊;(5)確定規劃控制指標。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時,通過確定各地塊控制目標和控制指標,來充分利用非常規水資源、保護天然水體;修建性詳細規劃中,重視不透水下墊面與綠地空間布局,優化豎向設計,可引導落實低投入、高效益的海綿城市典范。
3.2.2規劃措施
按照海綿城市建設原則,規劃思路應結合當地特色,具有本土適應性、技術可行性、可操作性等特點。具體思路為:(1)保護既有山體、水系和濕地,禁止開發建設;(2)新建及改建的廣場、公共活動場地、小區小徑等設計為透水性鋪裝,同時鼓勵建設透水路面;(3)合理規劃布局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4)優先利用雨水作為景觀補水、道路噴灑和綠化用水,充分發揮城市景觀水體的作用,回用于公廁用水;(5)規劃雨水蓄留和凈化設施。對于綠色生態城區,因地制宜的選取相應的綠色雨水設施。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指導規劃設計,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就近吸收、蓄存、滲透、凈化雨水,補給地下水,使雨水可持續利用,構建生態海綿區域。
結語:
海綿城市理念本身具有很強的系統性以及復雜性,其可以使城市的旱澇問題均得到有效緩解,可推動綠色生態城區的發展建設力度。在使用海綿城市理念時需要考慮到城區的實際情況,科學運用各種技術方法,使雨水以及中水得到回收再利用,從而保證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