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500 miles》這首歌,而不知道這首歌作為《醉鄉民謠》的主題曲而大紅。我真正想要為這部電影寫些什么的時候,是偶然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里面配了一段文字:最好聽的民謠,沒有之一,希望聽完之后你們能熬過這個冬天。
科恩兄弟一慣的手法,反高潮,反情節,以一種緩緩道來的形式講述了一個落魄民謠歌手追求夢想的故事。結局如何?主人公戴維斯歷經多重磨難后最終卻只是一個loser。
這部電影故事性不強,被拉長的慢鏡頭,單調的灰暗的冬日雪景,讓人感到壓抑,卻又忍不住想去看看這位民謠歌手身上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美國民謠盛行的前夕,主人公戴維斯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沖鋒陷陣。戴維斯常年背著一把吉他在格林威治村晃蕩,經常睡朋友的沙發來度日,無論是相熟的還是剛認識的樂隊唱和聲的,他都淡淡地來一句:“你家有沙發嗎?”
這樣一個偶爾靠著在酒吧駐唱勉強維持生計,堅持Solo的歌手,遭到了已經懷孕女朋友吉恩的嫌棄,他們兩人爭執“生存”和“存在”的意義,戴維斯依然堅持民謠即存在。
興是因為連沙發沒得睡,或是因為心里的那一點火焰,他孤身從紐約趕往芝加哥,希望能尋求一絲機會。
路程遙遠,戴維斯為了能有便車可搭不停地忍受著自稱爵士派老頭的譏諷和謾罵,來到了芝加哥。老板當場聽了戴維斯的音樂后,冷漠地說:“你并不能為我們賺錢。”就這樣,戴維斯沉默地原路折返,卻在路上意外撞到了一只貓,他看到血跡后心灰意冷,心里的那點火焰徹底熄滅了。
戴維斯最終選擇了放棄,打算航海干航運事業,幾經波折,他又回到了家鄉的小酒館過著原來的生活。
電影當中有我最喜歡的兩個場景。一個是戴維斯無家可歸卻抱著一只橘色的貓四處奔走,地鐵上通過貓眼里的站名刻畫突出生活的灰色。滿是絡腮胡的戴維斯出了專輯沒有版稅可拿,沒有大衣可穿,襪子也是濕透的,這么窮困潦倒的他卻愿意分享牛奶給貓喝,還露出滿意的笑容。
另一個場景則是戴維斯坐在臺下悶聲抽煙看朋友們的演唱,一群熱愛民謠的人唱著:“如果你錯過了我坐著的火車,你會知道我已離開。上帝啊,我已經離家五百里。我衣不蔽體,我身無分文,上帝啊,我不能這樣回家。”這時候的他想必想起了自己的境遇,想到了一身才華最后卻選擇自殺的搭檔麥克,他感覺壓抑又失落。
故事的最后戴維斯追夢失敗后又回到了那無望的酒館生活,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暑假時,我嘗試一個新鮮的喜歡的事情,而以失敗告終。那天聽著老板虛偽又有些殘酷的話語,我胡亂地點頭跑下樓去。
來到便利店,我點了一份車仔面,加了很多辣椒。店里放著陳鴻宇的《理想三旬》,我邊吃邊掉眼淚。有幾個高中生推門而進,我偷偷地打量著他們:藍白色校服,身材瘦高,從冰箱里拿了幾罐芬達后,他們有說有笑地在討論昨晚是否熬夜看了球賽。我偷偷地感嘆了一句,有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是快樂多一些。后來朋友有勸我放棄現在喜歡做的事情,因為我不適合,可我還是想要接著去做。
很久之前出現了“行吟詩人”這樣一個詞,是指擅長創作和吟詠的歌手或詩人。在我看來,戴維斯就是行吟詩人,盡管沒有多大建樹,但光是在平凡又乏味的日子里掙扎著去堅持心中那份熱氣,一生在路上,就很值得被稱頌了。
《醉鄉民謠》片尾隱隱出現了鮑勃迪倫在臺上表演“farewell”的影子,現實中的鮑勃迪倫是帶來了民謠革命的,這是故事的另一層隱性結局吧。即使無數次跌倒,存在本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用beyond的歌來說就是“多少次迎著冷眼和嘲笑,從未放棄過心中的理想”。愿現實中的你我,依然堅持著自己心中的那份“存在”,熬過這個漫長且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