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3—6歲兒童學習發展與指南》,要求幼兒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幼兒全面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幼兒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幼兒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幼兒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幼兒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從事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是教師進行教學,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不僅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還應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設具有“數學韻味”的情境,體現社會發展的新文化,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開展積極的數學活動,促進數學知識建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1、首先是激發與保護。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所有潛藏的積極因素,并加以熱心的關愛和保護,包括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創造性的品質。比如,在執教二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時,在每小組的學生中安排一個神秘的學習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到新鮮,從而產生好奇心,集中精力進入學習。
2、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人的興趣和性格的多樣性,進行分層次的教學模式,對基礎不同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引領下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師生共同建立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同等參與學習和提高技能的機會。據此,我們設計了一些游戲,讓幼兒在生活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如:吃點心的時候,小朋友大多關注的是\"吃\"這一活動,不會考慮別的更多的東西,我就啟發幼兒動腦筋讓餅子\"變魔術\",一開始是大的,一會兒變成方形,一會兒變成圓形,一會兒變成橢圓形,慢慢地就變小了。這樣,在吃餅子這一生活環節中,小朋友們關注的就不再僅僅是吃,同時也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培養了幼兒動腦筋的習慣,還避免了浪費餅子和不講衛生的行為的現象。
二、在玩中學習,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
情境地創設僅作為導入新課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還需要在講授新課中適時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恰到好處地誘導,充分挖掘知識的內在魅力,以好奇心為先導,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當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在“玩”中學,體現學習過程的活動化,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活動情境,而游戲恰好為這種數學活動情境的創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為課堂增添了活力。
在低年級計算教學的練習課中,游戲的運用更為廣泛,諸如青蛙過河、巧編手勢、智力闖關、學唱兒歌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在一節練習課上則用學唱兒歌做練習的游戲方式,也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游戲中讓好朋友合作,兩人扮演角色,一個小朋友出示數字卡片,另一個小朋友猜出來,這樣,把趣味游戲引入課堂,避免了練習課中舊飯重炒的乏味性,學生感到十分新鮮。而且這樣的練習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多了一份自主性,多了一份興趣性,更多了一份創造性,在輕松的游戲氛圍中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同時又獲得了愉悅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合作意識也得到增強,更使學生感到計算課的樂趣,可謂一舉多得。
三、培養創造性思維,體驗探究過程的有趣
所謂創造性思維,是指在創造活動中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這種思維特點是:在一般人覺得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對一般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深入思考,通過猜測﹑設想﹑驗證,帶著獨創性的見解去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教學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1.在教學目標上,設置合理,讓學生有信心完成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一要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二是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的精神。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觀察得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的完成,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探索怎樣學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于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于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一是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數學。二是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并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容易受到啟發;創設學生勤于動腦,富于想象的氛圍。 四是引的深度、廣度、梯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
四、運用科學評價機制,讓課堂變得更加生趣
評價作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檢測手段,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評價的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培養渴求新知的動機,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幽默作為一種課堂教學語言不僅僅博人一笑,產生愉悅感,而且還能于笑聲中給人以聰明的啟迪,產生意味深長的美感效應。因此,富有激勵性的、風趣幽默的語言也是評價的首選。通過恰當的藝術性的評價激勵學生,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說、敢問,樂于發表意見,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學,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同時,教師還應該對學生進行情感投資,尊重他們,并且進行鼓勵贊賞。然而置身于課堂,學生聽到的最多的評價便是教師的“你真棒!好極了!”即使學生做對了一道很簡單的計算題,教師也不失時機地夸獎“你真棒!”這樣泛泛的稱贊和過多過濫的表揚是否也會讓學生感到教師贊揚的貶值呢?要看到的是:有的學生因為自己已經被老師稱為“棒極了”,所以課堂上就左顧右盼,不再認真聆聽了。
綜上所述,為了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真正喜歡上數學,為了讓學生在一種良好的、輕松的環境中獲取知識,開啟思維,提高能力,我們就應該加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教導學生,變苦學為樂學;疏導學生,變死學為活學;引導學生,變難學為易學;指導學生,變學會為會學。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多探索、多觀摩、多實踐、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