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各個方面的高速發展,家長們對幼兒的教育亦日益重視,逐漸多的家長將在2-3歲年齡階段的幼兒送進早教機構或者幼兒園。幼兒由于和自己的父母親以及其他幼兒的依戀對象的分離,導致幼兒從家庭這個環境進入到幼兒園便會從心理產生不適應的情緒,這種情緒我們一般稱為分離焦慮。現今已有研究表明了分離焦慮會對幼兒產生多種影響,甚至進而影響到家長的情緒。所以如何在幼兒入園前做好準備和適應工作,使幼兒能做好心理準備,使家長以及幼兒在進入幼兒園前有所了解幼兒園的生活變得尤為重要。
二、核心概念界定
在每年的九月份的新學期開學時,適齡的幼兒便要離開他們熟悉的家庭,邁出他們社會化進程的第一步,進入幼兒園的小班開始他們新的生活和游戲階段。幼兒園對于幼兒來說是幼兒從未接觸過的地方,那里有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幼兒將第一次長時間與家長分離,這會導致他們有一段時間因入園分離焦慮帶來的痛苦,一旦幼兒這種分離焦慮過于激烈還會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
那么,家長和幼兒園對如何能做好幼兒入園前準備工作,經歷了早教機構的早幼銜接活動是否能減輕和降低新生入園時的焦慮程度,幫助孩子輕松、愉快、順利地渡過“入園關”。而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要與0-3歲兒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學教育相互銜接。”因此,隨著目前0—3歲早教重要性及關鍵性認識的提高,也是促使再次選擇此課題從多角度深入思考研究入園適應性問題的背景。
家長們在幼兒進入幼兒園前會異常擔心幼兒究竟將會面對什么樣的環境和老師,孩子們應該提前在家做什么準備呢?對于此類問題,早幼銜接活動會對家長和幼兒有所幫助。我們這里的早幼銜接是指2-3歲的早教機構教育與3歲后的幼兒園教育之間的一體化銜接。新入園幼兒在與幼兒園環境相互作用中,必須學習新的人際交往,形成最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遵守集體生活必需的、初步的規則規范,這一過程成為新入園幼兒的適應過程,也形成了集體性其社會化發展的轉折時期。
三、入園前的實踐活動
入園的第一周是所有小班老師最忙碌的一周,早晨熱情地迎接每個可愛的孩子,等來的卻是一張張流著淚水的小臉。開學第一天全體幼兒家長進行了半天跟班活動,讓孩子在第一天先熟悉幼兒園環境,減少抵觸心理,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通過實踐情況,我們體會到入園前的準備活動是十分必要的,早教機構的親子活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幼兒的入園焦慮情緒。
(一)開展幼兒入園前的早期思想教育,啟發幼兒入園的愿望。早教中心在入園前3個月便在講故事環節插入幼兒園相關的故事以及鼓勵幼兒生活自理的故事,比如《湯姆上幼兒園》《阿立會穿褲子了》,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故事形式,逐步引導幼兒感受到幼兒園的美好有趣,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有有趣的游戲,有好玩的玩具,增加幼兒的好奇以及熟悉感,減少幼兒進入幼兒園時的抵觸心理。與此同時,我們的故事逐步引導幼兒能自己主動學會生活自理,能夠在家里也能提出“我想學會自己穿褲子”“我想自己吃飯”“我自己上廁所(尿尿)”等。
(二)發展孩子的動作能力和語言能力。在早教中心的活動中, “絢麗舞臺”、“巧手DIY”、“體能游戲”等活動環節,通過帶領孩子們跳舞,和孩子們一起做手工以及進行體育鍛煉,有計劃地發展大肌肉動作和某些小肌肉的精細動作,培養動作的靈敏和協調。“趣味閱讀”這一環節,孩子們在聽老師講故事的過程中,參與老師的互動,注意豐富幼兒的詞匯,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
(三)親子跟班,熟悉幼兒園的環境,認識老師。有目的組織幼兒以及家長參加幼兒園活動,第一個目標:讓家長和早教孩子熟悉幼兒園環境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大型活動(操節比賽、慶新年)等活動讓幼兒園豐富的活動激發起孩子們上幼兒園的愿望。第二個目標:讓家長和早教孩子初步了解幼兒園半天生活,本活動早教老師和幼兒園老師共同組織半天生活讓我們早教孩子跟班生活讓家長們了解孩子們在園生活的環節和要求。第三個目標:鼓勵早教的孩子自主參與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到了第三階段的環節我們建議家長放手離開孩子,鼓勵早教的孩子們與幼兒園孩子們共同參與幼兒園活動。在小班級老師的帶領下和哥哥姐姐一起進行游戲活動,感受幼兒園快樂的氛圍,家長也能趁這個機會注意我們幼兒園的生活、作息等情況,記錄下來,以便在家對幼兒進行相對應教育。
(四)培養孩子應有的生活能力,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養方式。在進行親子跟班之后,相信家長也對幼兒園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回家之后給幼兒做好入園前的準備,特別是生活習慣上面的引導,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生活習慣。在家里,家人便能逐漸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例如:讓孩子學會自己拿勺子吃飯,即使飯會掉到桌子上也要鼓勵幼兒自己吃,不挑食;學會拿杯子喝水;學會自己上廁所,或者在自己需要如廁的時候會主動說出來等。家長們也在生活中傳遞一個信息給孩子們:你們長大了,可以上幼兒園和哥哥、姐姐玩游戲。
(五)深入了解孩子情況。通過早幼銜接活動,早教中心的教師為我們小班級的老師全面介紹每一位孩子的情況:愛好興趣、教養人情況、行為習慣、個性、自理能力、適應能力、智力發展、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文明習慣等,使小班老師對即將入學的孩子有全面的了解,以促進早教中心能和幼兒園教育相銜接,引導幼兒能更快地適應并融入到幼兒園的生活中。
(六)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開學前,新生班級的班主任會聯系新生家庭進行家訪,為家長介紹幼兒園的基本作息情況,說明有什么需要家長進行配合的,同時家長也向老師介紹孩子,讓孩子和老師先熟悉,說說孩子的興趣愛好、個性習慣、有什么特點,以及有什么需要老師特別注意的:過敏或疾病等。教師和家庭在此過程中相互了解,幼兒與教師在接觸中先熟悉了,對日后幼兒的入園適應性有很大幫助。
四、入園后常見問題
在幼兒園能觀察到,一部分的幼兒會在情緒逐步穩定之后,過了一段短時間的假期之后,孩子的情緒又會出現反復,這是為什么呢?首先,要明確一點就是,當幼兒處于3-4歲年齡段時,幼兒本身就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幼兒的情緒變化大,同伴的表現容易感染到幼兒,但是同時我們也能從中發現教師們的一些問題。
(一)教師因為面對的幼兒數量大,每個幼兒都希望的到老師的關注,但是當老師沒辦法面對全體幼兒時,幼兒便可能重新出現分離焦慮。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當某個孩子哭的時候,老師便會跑過去單獨對著這一孩子安慰,當其他孩子看到老師死死的抱住這一孩子時,孩子就有可能想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心理開始不平衡,因此教師對幼兒的關注必須公平公正,將關注點放到全體幼兒上面。
(二)教師工作的重點應及時調整。隨著幼兒進園后情緒在老師的安慰下逐漸安定下來,分離焦慮逐漸減弱時,教師就應該開始著手調整自己工作的重點,從情緒的安撫變為讓孩子在幼兒園中能得到快樂的體驗,能處于快樂之中吸引幼兒愛上幼兒園。此時,教師可以組織適合幼兒的游戲活動,豐富游戲活動的形式以及游戲的道具。通過游戲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滿足孩子對于同伴的需求,以助于穩定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情緒。減少孩子的“等待”時間,孩子容易在無所事事的等待中“想媽媽”,反而會引發激動情緒。
五、回顧與展望
一般剛進入幼兒園的幼兒,分離焦慮的情緒基本需要1個月甚至一個學期來慢慢的穩定下來,而經過系統的進行早幼銜接活動的幼兒親子跟班活動,逐步達到目標,親子班的幼兒在入園分離、戶外活動、室內活動、就餐和午睡的時間段內,出現焦慮情緒的次數和持續時間均低于未讀親子班的幼兒。
與此同時,就讀早教中心的家長對幼兒園老師的工作配合程度也顯著更高,家長經過早教中心介紹的科學的教養方式之后,家長基本能了解到幼兒入園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問題,家長能了解到幼兒在進入幼兒園這樣陌生的環境會出現焦慮是正常現象,不必過分擔心,能了解到幼兒的情緒特點,知道幼兒的情緒會通過教師的安撫、游戲的吸引逐漸平穩下來,不會持續不停的哭鬧。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能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在送孩子進園時能果斷地離開,配合老師的工作,并正確看待焦慮現象,進行科學的育兒。而未進行早幼銜接的幼兒家長往往因為第一次接觸教師,會對孩子和教師的關系存在一些疑慮,可能會不足夠相信教師,在入園時會與孩子反復地商量,聊聊天,沒有果斷地離開,這導致幼兒會產生一種感覺認為和爸爸媽媽再商量一下,哭鬧得強烈一點就不用上幼兒園了,造成幼兒的焦慮現象更加嚴重。
幼兒入園前的階段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當幼兒接受過系統的早幼銜接活動后能更有效地促進幼兒、家長與幼兒園進行銜接,更有效地穩定幼兒入園時的情緒,能更快地融入到幼兒園快樂的活動中去。以此為起點,幼兒園和早教中心也依然有很多需要學習和進步的空間,希望在今后的實踐中能再接再厲,汲取過去的經驗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