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行業也在不斷進步,水工建筑工程是建筑行業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完善國家基礎設施、促進水利工程建設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不斷創新水工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管理措施。
【關鍵詞】水工建筑;施工管理;創新
1、水工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1.1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
水工建筑物施工任務量大,在施工任務開展前,企業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體系,對施工流程進行控制,工程項目的建設質量也能得到保障。水工建筑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傳統管理理念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現象,落實階段也受到很多影響。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施工管理體系急需創新,隨著施工技術進步不斷的完善內容,提升制度的可行性。管理創新是水工建筑工程的發展需求,同時也是企業發展運營必不可缺的。通過管理創新來促進內部控制管理實施,各崗位員工也能嚴格要求自己,建設任務得以開展。
2、水工建筑軟基施工技術
2.1施工方法
2.1.1換土法
對水工建筑物建設特點分析,可以確定其多建設在大陸架或海岸線位置,多為軟土地基,常規地基施工技術并不能滿足要求,必須要根據軟基特點來選擇技術工藝。對于軟基厚度在500m左右的環境,可以選擇換土法出來,即將土層內淤泥層挖出,換填沙壤土,來保證地基結構具有較高的承載力與穩定性。此種方法一般應用于周圍有豐富換填土源地區,具有工期短以及成本低特點。在實際施工中,要注意換填土與原有土質的有效結合,例如通過刨毛、設置齒槽與梯坎方式使得新舊土壤有效融合。為保證施工質量,要求在換填前需要將地基內水全部排除,降低軟基含水量,然后利用推土機將內部淤泥清理出來,達到持力層即可,并讓地基橫斷面保持外高中低狀態。然后利用推土機對地基進行夯實處理,最后將換填土填入,并充分壓實即可。
2.1.2結構優化
此種處理方法主要即針對松軟地基,通過上下結構方式進行統一處理,可以對工程地基進行有效處理,并營造一個良好的施工環境,在實際應用中具有明顯的效果。如果為小型水工建筑物建設,一般可以選擇用擴大基礎底板的方法處理,利用比較薄鋼筋混凝土底板處理;而大型水工建筑物建設,則可以選擇用空箱底板法處理。如果選擇用結構優化方式處理,要求正式施工時,在不增加成本前提下,對底板高度進行適當增加,同時減小底板自重以及加深埋深方式對軟基進行處理。其中,底板處理時,可以選擇用板梁式結構處理,底板四周均保持一定高度,在底板中間設置縱橫隔梁,提高底板梁承載力。
2.1.3樁基法
如果水工建筑物施工環境地基淤土層厚度在3m以上,為保證處理質量,則應選擇應用樁基法處理,通過打樁方式來對建筑地基加固。其中,在進行樁基法施工前,需要結合地質勘查結果,確定施工環境土壤結構特點,根據實際情況來對施工方案進行同整,并作為舡材料和設備選擇的而依據。第一,淤土層厚度為3~5m時,可選擇水泥石灰樁方法,利用水泥和石灰吸水、加熱、膨脹特點,來提高工程結構穩定性,同時還可以改善土壤密實度,使得建筑物基礎結構具有良好的承載力。施工時應將樁徑控制在300~500mm內,并控制樁距在1~1.5m以內,樁徑越大則樁距越小。另外,樁長度應達到持力層,以梅花型方式布置,可以最大程度上行提高地基結構穩定性。第二,淤土層厚度為5~7m時,應交預制樁打進硬土層內,使其成為承載臺,來提高結構承載力。第三,淤土層厚度在7~10m時,應將灌注樁打入硬土層內,作為承載臺,滿足建筑物承載需求。第四,淤土層厚度超過10m時,應選擇用懸浮樁方法處理,通過提高土層密實度的方法,來提高土層摩擦力改善結構承載力。
2.2施工要點
基于軟土地基結構特點,在對水工建筑物軟基處理時,需要貫徹先重后輕原則,先對荷載大部位施工,然后對荷載小部位處理,減少結構沉降差。還要兼顧先深后淺原則,對相鄰基礎施工時,應先完成澆筑深度大基礎作業,然后開挖澆筑較淺部位基礎作業。其中,在施工作業時要重點控制好作業速度,避免速度過快造成軟土固結度達不到要求,而影響地基結構強度與穩定性。同時,還要安排團隊做好排水作業,在建筑物基礎周圍開挖深度在0.8~1.5m左右的排水渠,且在排水渠網內設置多個集水坑,保證基坑內積水可以有效排出,降低土壤含水量。另外,基坑開挖土方要控制其與基坑的間距,不得距離過近而造成基坑壁失穩。當基坑開挖深度達到5m以上后,應增設5m寬平臺,不僅可以降低施工難度,同時還可以提高邊坡穩定性。
3、水工建筑壩體與基礎防滲處理要點
3.1地基承載力低
面對地基承載力比較低的環境,在對水工建筑物進行施工時,需要重視軟土地基的處理,尤其是壩體結構的施工。無論是選擇應用哪種處理方法,均要求在施工時不得增加壩體結構自重,但是又要保證其防滑與抗滲性能達到專業標準。因此,需要選擇新型防水材料,并通過臨水面土工膜截滲方法處理,達到施工要求。一般情況下,臨水面坡度要小于常規坡面1/3左右,通過水重的合理利用,來達到提高壩體防滑性能的要求。同時還可以增加堤身面積,對基礎寬度進行一定擴大,滿足提高壩體結構抗滲性能要求。
3.2基礎防滲性差
重點做好防滲墻與側面防滲處理,從整體E來提高壩體基礎防滲性能。施工時應將防滲墻設置在建筑物上下游端點位置,并適當增大滲徑長度。面對側面防滲要求,可以在側面設置3~4道截水環,注意將單側總寬度控制在底部防滲墻總深度以上。或者是對伸縮縫裹上1~2層柏油防水油氈,解決伸縮縫問題,有效提高地基結構穩定性。
4、水工建筑軟基施工實例分析
4.1工程概述
以某水工建筑物建設為例,其施工區域內土壤多為軟土,為保證基礎結構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與強度,施工單位提前對地理地質環境進行了勘察,掌握地質結構特點。確定表層土壤深2cm處為淤泥質粘土,5cm以下為淤泥質粉細砂,具有含水量大、壓縮性大、透水性差特點,承載力與穩定性不能滿足施工要求。
4.2施工方法
為避免建筑施工后出現沉降問題,結合勘察結果選擇應用換土法處理。本工程建設時需要設置500m地方,且因為地基淤泥共1.8m厚,施工前需要設置排水溝,將地基內水全部排除干凈,來降低地基含水量,并且重點控制基礎開挖時避免進入深層土內。選擇推土機將內部所有淤泥全部清理出來,為保證不對持力層造成影響,安排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負責,并對地基橫斷面設置溝槽,為后期換填土與原有土壤的融合做好基礎。最后將提前準備好的換填土填入,并碾壓密實,檢測后達到要求即可。
結語:
在水工建筑物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結構施工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需要嚴格對施工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進行監管和控制,確保施工的質量,這樣混凝土結構的整體質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證,從而確保水工建筑物質量能夠與規定的標準要求相符,使其更好地發揮出重要作用,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