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維護建筑樁基工程的安全質量必須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嚴格遵守技術工藝流程。文章介紹建筑樁基工程的定義,分析樁基礎施工技術要求,并從做好施工技術準備、遵守樁基施工流程、控制施工技術、質量和成本等方面探討樁基礎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措施。本文筆者根據工作實踐經驗對樁基礎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建筑工程;樁基礎施工技術;應用
1、建筑樁基工程的定義
建筑樁基工程主要是指將設置于巖土層中的樁和樁頂相聯結成樁基礎的施工過程,這一階段是施工質量決定著整座建筑質量。樁基礎施工技術則是指在施工中采用科學、先進的技術對建筑樁基和與其相連的結構工程組成的地基土體進行嚴密、有效地處理,以此確保樁基的承載能力、負荷能力和抗震抗壓能力,并盡最大努力避免建筑工程發生沉降。目前,高層建筑的基礎類型主要采用箱形基礎和樁基礎等形式。高層基礎類型的選擇主要與場地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房屋的使用要求及荷載大小、上部結構對不均勻沉降的適應程度以及施工條件等因素有關。如上部結構荷載較大,需增大基礎的剛度以減少不均勻沉降時,可采用箱形基礎;樁基礎也是多、高層建筑常用的一種基礎形式,它適用于地基的上層土質較差、下層土質較好,或上部結構的荷載較大以及上部結構對基礎不均勻沉降很敏感的情況。
2、樁基礎施工技術要求
樁基礎施工技術具有獨特的要求,在樁基礎施工中,無論是位于種密礫石地區還是位于硬質黏土層或者堅硬的基層巖石表面,都必須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每個單樁也應具備強有力的豎向承壓能力。樁基礎施工中,必須將樁基礎牢牢地固定在堅硬度標準的巖土中,這樣樁基才不會因為淺層土的偏移或者下陷而發展嚴重的位移,避免上層建筑出現傾斜和沉降。樁基礎施工技術有其獨特的原則,可以概括為因地制宜原則和按需建設原則。因地制宜原則主要是指應依據施工地點的水文條件和地質條件來選用最佳樁基礎施工技術;按需建設原則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樁基礎施工技術質量必須滿足建筑施工建設的基本要求,以此為基礎來加強樁基的承載抗壓能力;另一方面,樁基礎施工技術質量必須滿足建筑工程的工期要求,結合具體施工進度來選擇樁基礎施工技術也將在成本控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在南匯匯景城建設項目前期提前做好樁基試樁工作,根據設計院提供的單樁豎向承載力、地質報告和現場所做的試樁試驗比對,確定了單樁豎向承載力設計值(560kN)和單樁豎向承載力極限值(1120kN),樁型為PHC400管樁,通過比對,原設計29m直徑400mm的樁長,最終設計成28m,項目樓棟總樁長節約近23000m,節約成本有500萬元。前期樁型的選擇,對于節約資源,構建綠色建筑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
3、樁基礎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3.1做好施工技術準備
在建筑工程中正確選擇和應用樁基礎施工技術,首先做好施工技術準備工作,仔細勘察建筑工程施工地點的地質條件和水文狀況,調查施工環境,結合勘察數據資料等前期自有條件根據建設項目的結構類型、荷載性質、穿越土層、樁端持力層土類、地下水位等設計條件選擇樁型和成樁工藝。除此之外,對樁基礎施工機械設備進行綜合評估,做好所有技術設備的質檢工作;然后,依據樁基深度對其進行合理的控制與調整,安排具有豐富施工經驗的技術人員定位作業和放線的措施保證各個樁基水準點高程的精確性,合理控制標高。根據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的條件進行施工技術方案的正確選擇。
3.2遵守樁基施工流程
建筑樁基工程的一般施工工藝流程是先測量放線定位,然后使樁機就位并復核樁位,再進行吊樁、喂樁并對準樁位,校準垂直度,最后壓裝。送樁的時候需要吊送樁器,并借助水準儀對標高進行有效控制,結束后就可以移動樁機的位置。測量放線定位時要先用控制軸線準確測量樁位的大概位置,然后用長度在30cm左右的小木樁或者鋼筋固定好樁位的位置,再進行樁機就位和復核樁機。使用樁機時需要把打樁場地打壓的平整而堅實,樁機就位以后要用送樁器來探樁。可以通過干鉆與濕鉆來進行試樁。如果鉆孔在強中風化交界處就能進行全程干鉆,頁巖不坍塌說明試樁成功。濕鉆是探測中風化段位置以確定工程樁的深度。樁機定位時要保持鉆桿的豎直方向,豎直角應控制在90°左右,鉆頭的外徑不能小于800mm,在對中之后,先提離地面位置50cm左右再啟動鉆具,并慢慢將其插入土中。選擇鉆頭時應注意結合地質條件,如果是軟質粘土和砂土就可以采用空心采芯鉆頭;對于硬質粘土和頁巖就要使用硬質合金全破碎鉆頭。使用采芯鉆頭時應注意將巖心管高控制在1.2m左右。
3.3控制施工技術質量施工技術
質量是樁基礎施工質量的決定因素,控制施工技術質量方能保證樁基工程質量。首先依據具體的施工技術來進行質量控制,例如在上海市靜安區豪景苑使用灌注樁硬地施工技術時,先做混凝土硬地,布置好泥漿池等文明施工,也提高了施工效率;然后根據灌注樁施工技術流程,先準確防線定位樁位,鉆孔和清孔,同時嚴格檢查樁孔質量,再放置鋼筋籠,最后澆筑混凝土。在選用護筒時需采用4~8mm的鋼板所制作的護筒,其內徑應該比鉆頭的直徑大100mm或者200mm,頂面應高出地面0.4~0.6m,比黏土層高出1m。而且要將泥漿的密度控制在1.1~1.3g/cm3。使用預制樁施工技術時需要結合建筑工程對樁基的標準要求,從樁頂開始到樁尖,必須遵守沉樁工序,控制施工質量和范圍,規劃樁基數量和單樁之間的距離,避免出現樁基擠壓現象。實施起吊預制樁時,理應在樁上端吊環附近綁扎好索具,確保樁位中心能夠與樁尖呈垂直對準方向,接著將其插入土中并進行2次錘擊,注意穩定樁身的垂直度,將預制樁成功打入地下,確保其能夠形成穩定的樁基。
結語:
綜上所述,確保建筑樁基質量,優化樁基礎施工技術,必須做好施工技術準備,仔細勘察建筑工程施工地點的地質條件和水文狀況,調查施工環境,結合勘察數據資料來設計施工方案,對樁基礎施工設備進行綜合評估,合理調整樁身長度;嚴格遵守樁基施工流程,控制好施工技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