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辦學特色是當今高職院校區別其他高校的重要特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恰好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培養出理論知識夠用又有比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培養模式
辦出特色是高校發展的必然選擇,特色迷失,一些高校正在失去自身優勢。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和部署。高校結合各自的實際,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和部署,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特別要圍繞質量這個中心,在加強管理上下功夫,在辦出特色上做文章。在教育部年度工作會議上,在直屬高校咨詢會上,從教育部領導到高校的書記校長們,大家已經形成共識,大學辦得好不好,關鍵是看優勢、看特色,各高校只有根據自身實際,確定各自的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辦學特色,才能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
大學辦學特色是指高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和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具個性、優良的辦學風格和辦學特征,主要體現在辦學思想、目標定位、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校園文化等方面。大學辦學特色是大學發展的關鍵,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一些學校正在慢慢失去自身應有的辦學特色,作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實踐者,我們必須直面高校辦學特色迷失的問題,必須科學認識大學辦學特色的現實意義。
不同類型的大學有不同的功能,一個國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學,但絕不需要所有大學都變成有名的大學。特色立校,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大學的辦學特色是一所大學在長期辦學歷史中積累形成的有別于其他大學的辦學特點和風格。這種特點和風格在一定的時期或范圍內形成了其他大學難以企及的比較優勢,并以此確定了學校的地位和影響[1]。在當前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下,一所大學要在競爭中贏得主動權,靠的不應該是簡單的規模和學位層次,而應該是辦學特色和教育質量。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高等教育的“排頭兵”中國人民大學在建設過程中不是趨同式地把自己發展成為綜合程度更高的大學,而是實施了差異性的發展戰略,不貪多、不圖全,有選擇地追求卓越。一方面,建設較為齊全的大文科,另一方面也按照“有基礎、相關聯、高起點、入主流,力爭高水平”和“少而精”的原則發展,發展了少量理工學科。人大校長紀寶成指出,確立和實踐特色發展戰略,走特色強校之路,應當成為我們大學發展的本質追求和必然選擇。任何一所大學都必須以特色立校,以特色興校,以特色強校。學校在確定戰略目標時,要遵循比較優勢原則,走規模適度、內涵與外延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一流大學并不是學科越多越好,辦學規模大不等于辦學水平高。不去拼規模,而在乎特色與優勢,學科不在乎有多全,而在乎有多強。
學科特色[2]是學校辦出特色的關鍵。一流的大學一定要有若干個一流學科,世界上的一流大學也并不是所有學科都居世界一流,它們往往是在某些學科領域處于世界最前沿,形成特色,在優勢學科領域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由此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從而提升和確立學校的國際地位和知名度。學科特色是大學特色中最主要的標志,是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元素,大學在國內外的學術聲望主要取決于學科的發展水平。一流的大學首先是因為它有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學科才能吸引和培養一流的學者,才能出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和科技成果,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任何學校都要集中精力建設有自身比較優勢的學科和特色學科。”
只有一大批高校的優勢、特色學科的水平高了,才能形成中國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只要每一所學校都根據自己的辦學傳統、資源條件和特色優勢等,確定更高的目標,形成各安其位、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局面,就能腳踏實地地為國家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國內高校在選擇自身定位時普遍存在求大求全,追逐“一流”的心理傾向。許多大學通過院校合并迅速擴大自身規模,并不斷進行院系調整以擴大學科涵蓋范圍,籌建擴建“一流”的產學研基地、研究中心,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些大學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中國高校在考慮自身定位時,應首先全面考察、衡量自身的資源配置、發展潛力、產業環境、區域和人文特色等相關因素,并提出幾條發展思路,希望能為管理者或決策者在制定、改進或實施相關規劃時,提供參考。中國只需要較少量的研究型大學,以培養世界一流的研究型人才,而不需要過剩的二流研究機構和二流研究人員,因為研究看重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而在選擇自身定位問題上,高校不要僅為了爭取經費或政策支持就盲目地為自己貼上“研究型大學”的標簽。除此之外,政府管理部門也需要從經費和政策等方面加以合理引導。鼓勵少數真正具有研究型大學實力的高校,應當始終把趕超世界一流科研水平作為發展目標,而不能僅僅用科研項目或學術論文的多少來衡量自身的發展水平。
一些以教學為主的大學在學科設置上應避免過于專業化,多從學科的實用性和滿足產業需求等方面著眼,多聆聽“客戶”需求。教學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多為學生提供參與實際工作的機會。除了要減少和控制研究型大學的數量外,中國還需要更多面向職業或專科教育、有準確學科定位和鮮明學科特色、緊密圍繞企業需求培養實用化人才的專科院校。中國興辦職業學校,不但是對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的有益補充,而且它們的數量和質量更直接決定著中國未來的人才結構是否合理,以及高等教育逐漸普及后的就業危機是否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恰好適應了社會的需求,通過實踐“三段式的培養模式”,即“一年學理論,一年在校實習,一年企業頂崗實習”,培養出“理論知識夠用,又有比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心理預期和社會實踐方面,高職畢業生具有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