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彩畫在中國的發展史中是一種由異域文化發展為本土文化的藝術,它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華,在深厚的中華文化中接受熏陶,吸收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章法,逐漸以一種新的中國本土藝術聞名于世。中國水彩畫具有民族性、本體化等特點,隨著中國民族文化及時代的不斷發展,其發展走向成為畫界談論的重要話題。水彩靜物畫是水彩畫重要分支,本文就中國水彩靜物畫繪畫大家王肇民先生與劉壽祥先生水彩靜物畫的語言特色進行研究和探討,討論中國水彩靜物畫及水彩畫的發展走向的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造型的理解與不同特色
王肇民的水彩靜物畫,別開生面,展現了一種不同凡響的新氣派。王肇民善于吸收中外繪畫藝術的優長,堅持“形是一切”的學術主張,崇尚“真實則美,有力則美”的美學思想。
他對畫面中物體造型既不同于古人的“形神兼備”之意,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他在《畫語拾零》中強調畫面中物體造型理解是“形是一切”“以形寫形”。“形是一切”的觀點反映了現代的創新精神,其通過豐富的藝術創作經歷驗證了這一空前絕后的理論觀點的正確性,成為水彩靜物繪畫界中的創作創新的里程碑。其經過自身的思考,進行造型上的提煉,運用最簡單的處理方式進行物體客觀外形的展現,在筆觸和色彩處理上都體現著灑脫奔放、干凈利落的特點。而他在觀察方式上受中西繪畫理論影響,習得了西方繪畫大師塞尚的靜物觀察繪畫理論。王肇民在塞尚的觀點上又融合了國畫家“石分三面”的體積觀,在靜物繪畫中以“以巧見拙、以拙為主”為主要表現方式,在靜物造型中形成洗練又概括的表現方式,從而形成了“寧方勿圓”的繪畫造型理念,以凸顯畫面物體體積感的形式,提升了其作品整個格調。加上畫家骨子里透出的踏實厚重,造型的結實凝重,色彩的飽滿和對比,構圖的巧妙,表現出一種生命的張力。“他下功力,卻又不見功力;刻意探索,卻能妙合自然。”
劉壽祥在藝術上博采眾長,細膩奔放,他既不因循守舊盲目摹擬,也不追求形式主義與新潮,而是踏實堅定,執著探索,筆耕不輟,作品連續在全國第六、七、八屆美術作品展覽中獲獎!
劉壽祥的靜物畫在畫面造型上有著與王肇民較為相近的見解,但又有較為明顯的區別,其主張“真實于物體本身”,其畫中物體的造型會顯現出一種“是物又非物”的理念!他刻畫的自然物體是真實存在的物體與其無形精神內涵的融合。劉壽祥認為真正的造型藝術應是一種“超出象外、得其寰中”。他主張胸懷廣闊返回虛靜,以達到渾然之境;蓄積正氣,可顯出豪雄;自然得來意味無窮,而絕不是抄襲自然取悅他人!因此,其作品不僅僅是物體表面真實的描繪,更是通過刻畫出物體內在的堅實與挺拔,超出自然物體本質的質感,凸顯是物又非物的感官理念!同時其借鑒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用筆,以酣暢的橫涂豎抹結合濃淡輕重的變化,兼有東方的深沉神韻與西方的機敏輕奢,拙中見巧、樸中求華以達到造型與內涵的完美統一和氣韻生動,帶給人一種素樸而博大,震撼心靈的視覺效果和強烈的感染力!
二、構圖特色與話語風格
王肇民作品構圖中遵循了“虛實相間,反正結合”的構圖原則,通過總攬全局,多方位的構圖思考,進行圖畫內表達的物體形狀本身及超出物體形狀(負形)的全面顧及,最終形成兩者的相輔相成,與物體本身及背景在圖畫中形成渾然天成地的效果,從而得到藝術上的升華。王肇民的水彩靜物圖中構圖充實飽滿,圖畫中心及視角兼顧,物體相互之間的聯系十分考究,整體布局合理有序,體現著構圖的完美追求。總體說來,其構圖主要強調畫面的均衡,主次分明,追求構圖的風格變化又不失整體和諧。他在作畫時對畫中物體之間的從屬關系要求嚴格,在作畫過程始終對物體的點線面作合理安排,他習慣于將物體在鋪平的襯布上進行穿插擺放,給人一種一目了然的視線感官。如其在《白盤里的蘋果》一圖中的構圖,圖中蘋果的擺放十分有特色,桌上及果盤里的蘋果的擺放均是相互挨著排列放置,但其罐子口位置的蘋果擺放中,只是單單的一個蘋果,白盤子中三個蘋果、桌子邊上的兩個蘋果、罐子與盤子間的兩個蘋果、罐子上的一個蘋果的擺放在整體布局上處于奇巧而又均衡的狀態,其整個作品主題與背景形成一種呼應的關系,白盤子的放置微微超出桌子邊緣,巧妙的破格形成畫面的錯落有致。
劉壽祥在構圖中與王肇民相似,都強調布局的平衡,但其在構圖布局思考中會側重于視覺效果的均衡,在靜物作品構圖中遵循“尺法嚴謹合度”的構圖原則。畫面上的每個物體的高低、前后、繁簡、輕重等方面均有嚴謹尺度的計算,使得整體呈現的畫面處于多一厘則多,少一厘則少的難得的恰到好處的狀態!如其作品《鮮果》中,畫面采取整體簡練、穩定的近乎圓形的正三角構圖,簡潔單純,富有形式感且耐人尋味。其中物象形體挺拔端正,莊重敦厚,整體飽滿富足,高貴典雅,生動而自然!圖片中的墻壁、罐子、水果、襯布以段式呈現,整體畫面平穩肅穆,卻又栩栩如生,儼然天成!在強烈的對比中求和諧,在動感中求穩定,細節真實,表現精到,形式感強烈!這也是畫家將民族文化的符號和西洋畫造型的一種巧妙融合!
三、光與色彩的運用
王肇民在水彩靜物畫中的色彩繪制強調體現真實與表達力度,其認為作畫中運用色彩亮度層次越多,在畫面呈現上給人的視覺感受越軟弱無力,而相對越少的色彩亮度層次則對比性越強,整體畫面呈現更為立體,視覺上更有沖擊力。可以觀察以上王肇民的水彩靜物畫,其畫面中物體明度高度一般只有兩到三個色平面,在選色上一般選擇簡單的同一種顏色或者采用的色彩均以原色為主,很少會出現間色和復色,使得其作品給人一種整潔、干凈、清新的視覺感受,繪制過程中其經常使用黑色進行陰影部分繪制,增加事物立體感。王肇民在繪畫過程中在光的運用上以平光和側光為主,運用平光弱化投影,凸顯畫面平面特征且富于裝飾效果;運用側光凸顯物體主體,巧妙進行事物與投影的和諧組合,使得整體畫面凝重而又鮮明。其作畫前經常會先做粉底,粉底的作用使得畫面的色彩呈現更為鮮艷而又厚重。王肇民早期喜用保定紙作畫,利用保定紙的紙紋,第二層色運用干擦、枯筆的技法,整體畫面呈現透明的效果,其水彩靜物作品中常用正側面光照射,很少使用逆光。
其在1979年作的《背光的荷花玉蘭》一畫中,王肇民少見地采用了逆光,畫面色彩純凈,典雅清麗!婷婷的姿態,穩重的構圖,去華存質,有如渾金璞玉,綻放出不可磨滅的光彩;亦如賢良淑女,令人望而儼然生敬,充滿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
劉壽祥的色彩運用與王肇民用筆技法相區別,呈現效果也不同。與王肇民相比,則較為豐富,畫面標志性地運用黑色襯布與白色墻壁相映襯,用淺色的投影襯托畫面的整體和諧和視覺的對比沖擊,用筆老辣,色彩精妙細微,鮮活靈動!
其風格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中國的楚文化,特別是對漆器色彩的借鑒使得他的水彩畫中的色彩出現了以黑色和紅色、朱紅等傳統東方色彩為主要用色的畫面,從而表現出一種雅俗共賞的獨特視覺效果,同時善于巧用中國畫技法,水墨淋漓,酣暢肆意,一蹴而就。
劉壽祥的水彩很顯然受到王肇民先生的影響。90年代的歐洲游歷使劉壽祥的水彩有了一個質的飛躍,色彩表現更為大膽、強烈!他的水彩靜物畫是中國楚文化底蘊與西方靜物造型結合的產物,色彩清新典雅、婉轉不媚,用筆講究獨到老辣,色調豐富布局巧妙,充滿了詩意和一種自在愜意。
總之,在色彩運用對比上,典型的劉壽祥借鑒了王肇民畫水果的用色方法,在借鑒上又加入了自己的獨創,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在畫蘋果時,王肇民往往依據蘋果生長過程中的顏色漸變進行色彩關系的繪畫,例如,先畫綠,再黃,后紅,再輔以素描關系,使得蘋果的色彩層層透出,凸顯其質感。劉壽祥雖也按照蘋果自身生長規律進行層層著色,先綠后紅,但在著色前他常會在蘋果上著紫灰色走一遍,以凸顯蘋果處的高光顏色。最后用冷暖白刷掃定格,凸顯的是整個畫面的整體與和諧!從光線的不同和物體的本色上來體會和把握色彩的微妙變化,穩重而含羞溫婉而透達!
在這里,我們嘗試著從王肇民與劉壽祥的水彩靜物畫語言特色分析上,對其作品繪畫技巧作一些探討和挖掘,希望能在大師們優秀繪畫技巧借鑒基礎上,獲得一些新的認知、啟發或突破,進行自身繪畫元素的創造,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因為畢竟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都需要靜下心沉下去,從一點一滴做起,完善自己的基本功和綜合素養,不但要在繪畫技法上攻堅克難,更要深入中西方的文化精髓之中,習得一葉!我們相信,只有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完善人格基礎之上的藝術才能展現出脫俗、雅致、正大光明和永久不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