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國畫線的起源
無論是中國原始時期的彩陶上的繪畫,還是巖畫、壁畫,還是在近代發現的《阿爾塔米拉石窟壁畫》《拉斯科洞窟壁畫》,線條無疑都是最直接,最單純的造型表現手法。后來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國家將逐步弱化線在繪畫中的作用,重視光與色的強調,越來越多地向現實發展,而東方國家則選擇了線作為自己的語言進行創作,并加深理解。在西方繪畫,素描是其他一切的基礎,線始終是服從于塊面,而中國畫,線條直接是最主要的角色。
追溯中國畫的線,可以從我們國家的甲骨文、象形文字中找到根據,那些象形文字,其實就是對線的直接理解。通過無數代藝術家的探索和代代相傳,線條的發展越來越豐富繁多,從原來的單線勾勒,到后來的“十八描”,以及后來以書入畫的形式,讓多元化的線條逐漸形成具有一股強烈的“中國風”繪畫形式。
二、中國畫線的分類及功能
(一)線的分類
一說起中國畫線的分類,從宋代開始,就畫法繁多,比如“畫圣”吳道子,他創造了一種被稱作“莼菜條”式的描法,用來體現畫中人物的穿著佩戴,有“吳帶當風”之稱,意思就是說他所畫的人物有一種長袖飄飄,迎風舞動的姿態感覺,形象而又生動。而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那些鐵線描、竹葉描、琴弦描、行云流水描等“十八描”,則正是藝術家們對線條深刻認識的一種歸納和總結,不過“十八描”也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國畫用線的方法,它只是許許多多形式的線描中經常用到的一些方法而已。
而就線條本身而言,表現形式就豐富多樣,所以中國畫的線也早就超出了“十八描”總結的范圍,十八描是先人們經過不斷的研究而得到的,值得后人以此為榜樣,學習借鑒,但也不是永恒不變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藝術也在多變的,而每個時代的藝術家們,也都在追尋探索出一種具有新的氣息的線條樣式。中國畫的線條,講究剛與柔的并用,強與弱的轉換,虛與實的層次,濃與淡的區分,動與靜的變化等等,從而達到神形兼備、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
(二)線的功能
自從第一個以線為造型的物象出現,線就已經開始背負起造型的功能了。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早期,生產工具落后的社會,先民們的繪畫,與其說是繪畫,不如說是在生產勞作中,就開始利用線條文案刻畫于各種器物上了,似乎還帶有一絲對神靈的祈禱之意。所以在中國很久很久以前,線條就已經是最主要的造型語言了,一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像陜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青海的《舞蹈紋彩陶盆》,上面的圖案都是用線表示的。圖騰是象征性的裝飾圖案和圖像,能直觀形象地展示當時人們的生活現實,可以說,從彩陶表面上的圖形、紋案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繪畫最早的造型語言,那就是線條。
而論述線在中國畫中所起的作用,最早的是南朝時期的畫家謝赫,他提出“骨法用筆”,是說線條不但要能體現物體的結構、質感,還應當體現技法之外的東西,比如畫家的思想、氣質、情操等等。
三、中國畫線的發展
(一)線條的初級階段
人類發展的早期階段,都同時選擇運用線條,作為表現物象的主要手段,中國的象形文字、彩陶繪畫可以證明。在戰國之前,線條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劃”和“刻”,還不存在“寫”和“畫”的概念,當時的人們比較注重對客觀物象的模仿,還沒有開始對線條技法的探索,這一發展時期,是線條萌芽基礎階段。
后來,毛筆的使用讓線條有了質的跨越。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整齊有力的線條,可以看出線的勾描已開始成熟,隨著厚度、色調、虛實的變化,線條的內涵開始豐富,線條的風格也開始體現出流暢、挺拔、自由和隨心所欲,開始追求力的效果等等。
(二)線條的發展階段
隨著書寫的增加,線條的變化也越發繁多。顧愷之時期,中國畫線,擺脫單純的早期階段,并有發展,上升到深刻的描繪階段,金代的線條表現更加豐富細膩,到了唐代,人物畫的線條追求韻味,強調筆“勢”,在當時,“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幾乎人人皆知,也是線條質感、動感充分的體現,這些線條筆勢繁多,但各種類型的線條依舊還統一在有一定嚴謹的法則里,組成了生動完美的畫面,充滿魅力。
(三)線條的成熟階段
宋代繪畫藝術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粗”和“細”兩支派系。北宋的畫家李公麟,在學習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把方折挺勁的線描進行結合,使原來的單線畫變的更加豐富。而有很多反映山水畫作品,如荊浩的《匡廬圖》,他讓傳統的勾線染色漸漸演變成一種“皴法”,利用筆墨,不再刻意追求繪畫對象的形態形狀,用書法一樣的手法變成一種“寫”的創作方式來描繪心中的藍圖,找到了區別于以往風格的新突破。到了元代,人們畫畫注重心靈的表現,用筆風流倜儻,瀟灑飄逸,將筆墨的運用化推到極致,造型的手法越來越符號化,筆墨的展現更加崇尚“意”,在文人畫中,線條的運用得到進一步的成熟。
到了明清,線條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階段。石濤提出“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指出用筆不僅要自由,其實也是有法則的,兩者是相互統一的,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李可染等藝術家,都是杰出者,他們在網上使用,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其實,所謂“不能”,正是對“法”的嫻熟理解。
四、盛唐“畫圣”的線之美
吳道子,盛唐時期畫家,被后人尊稱為“畫圣”,他不僅是盛唐道釋畫的代表,也是繪畫藝術的集大成者,他的造型手段是全面的,無論是畫人物,佛像,鬼神,禽獸,還是山水,橋梁,臺殿,草木,都能體現其對線的研究。
說到吳道子的線條功力,也與他書習張旭有一定的關系,盡管他后來棄書學畫,但是早年學習的草書筆意對他繪畫的線條依舊還是有所影響的。《歷代名畫記》里,稱他“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后無來者,授筆法于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中年后的線條“行筆磊落,揮霍如莼菜條,圜潤折算,方圓凹凸?!保ā懂嬍贰罚^的莼菜條,就是說線條變化精細就像莼菜條一樣。而吳道子的晚年,繪畫風格主要繼承了張僧繇,“筆才一二,像已應焉”,“筆不周而意周”(《歷代名畫記-論顧陸張吳用筆》)線條自由奔放,粗細自如,得心應手,已經完全擺脫了早期的風格,告別了“密體”吐絲描,在張僧繇的基礎上,這種“疏體”畫風格日漸成熟。
中國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線條的演變錯綜復雜,如果不改革創新,就無法向前發展,那些變化是豐富的。水墨線條都是畫家抒情寫意的工具,是精神氣質的載體,正是這些魅力無窮的線條,成為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們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