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山水畫追求自然之美,這一自然絕不僅僅局限于對客觀的自然界的山水的描繪,這種自然是一種畫中山水的構圖自然流暢,更是一種自然、天人合一的意境。對于山水意境的營造,構圖要素至關重要。構圖是建立在一定的審美原則,在實際中則主要是建立在畫者自身的美學素養基礎上的對于畫中景物的排列組合和布置,通過整體性的畫面景物布局,營造出作者想要表達出的意境。構圖是立足于整體,對于各個部分的系統優化,尋求整體的藝術之美。構圖對于畫作整體思想的表達至關重要,是學習山水畫也是欣賞山水畫作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巧。
一、山水畫的構圖技巧
(一)立意
唐代王維指出:“凡畫山水,意在筆先?!绷⒁馐巧剿嫎媹D的指導思想,是畫者在作畫之前對于畫作所要表達主題的構思?!耙狻奔此枷耄獋鬟_的意境,是畫作的內容,而構圖是畫作的形式,二者辯證統一。中國山水畫追求意境高于追求畫面的形式之美,意境是山水畫作成敗的關鍵。同時,“立意”具有極大主觀性色彩,與畫者的生活經歷、知識背景、時代背景、美學素養息息相關,同樣的山水,不同的主觀感受,構建出不同立意,會形成不同的畫作,畫作會呈現出高下之分。透過構圖,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畫者的立意。
(二)取勢
取勢是對于畫中景物狀態的布置,是畫中景物整體姿態的構建,會給予觀者直觀的審美感受。所謂“勢”,即景物的姿態、趨勢,觀自然界之事物,同一事物姿態萬千,不同的姿態能夠展現和給予不同的主觀感受。山有高低、險峻、平緩等不同的狀態,有孤峰鼎立,也有群巒疊嶂,會營造出不同的視覺感受。水有奔流之下,有迂回婉轉,奔流的壯闊,婉轉的柳暗花明。
不同的景物構圖形成畫作的走勢,對于展現作者的立意至關重要。古人說“置陳布勢”,即為此意,這正如古戰場的排兵布陣,不同布陣能夠展現不同的精神風貌,一盤散沙毫無戰斗力可言,嚴密的排兵布陣則會給人不戰而栗的主觀感受。
“開合”是構圖取勢的重要內容,“開”即景物的展開,分布,形成一種整體意境的鋪陳,是對于畫作整體之勢的營造?!昂稀笔且环N神聚,事物之間的構圖,呈現出或者聚合出主旨意蘊。在開與合之間,這種關系的拿捏和構造則體現出畫作者的藝術造詣的高低。當然,開合之間的關系轉承具有一定基本章法——“起、承、轉、合”。一幅優秀的山水畫作,既可以是任意奔放磅礴的山水意境,也可于個中景物感受到作者的獨具匠心。開合之間,或磅礴,或淡然,或寧靜,或婉轉,然收歸于一,畫者的內心世界與山水之間的統一完美呈現。
(三)取舍
繪畫本身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既立足于自然之景物,又體現畫者的審美訴求。不同于西方寫實畫的畫風,中國山水畫對于意境的追求是以物言志,畫中山水往往追求神聚而不拘泥于一山一水的真實再現。去繁就簡,烘托出畫者的主旨立意,為意境的構造進行取舍?!叭 币灾髦剂⒁鉃楦鶕弧吧帷眲t惜墨如金,不浪費一點空間和和筆墨,不必要處不多著一筆。取舍的過程是畫者藝術再創作和加工的過程,是作者通過畫作達到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舍去繁雜和不相關的景物,去粗取精,這也是景物之“勢”的構建?!叭 彪m有人工,但是對于自然無為狀態的追求毋庸置疑。取舍之間,畫者構造的意境之美隨之展開。
(四)呼應
呼應是一種形式之美,在繪畫的過程中,正如詩歌創作過程中的對仗工整,畫中景物的遙相呼應,體現于畫中的景物構成,山水之間的呼應、花草之間的呼應,也體現于構畫之中。于構畫而言,畫中景物的前后、左右的相互配合是一種呼應。呼應的構圖思路能夠保證畫面的完整感,否則會使得畫中景物單調、突兀。
畫中景物的相互呼應,畫作與觀者之間的呼應,畫中景物與畫外時空的呼應,都是中國山水畫的構圖藝術境界的高超之處。欣賞中國山水畫,這種呼應之美隨處可見,通過呼應,構造出畫中山水的相得益彰。
(五)虛實
中國的山水畫作主要以水墨山水畫為主,“墨分五彩”,墨色的由濃轉淡,展現出萬千變化,濃淡之間、虛實變換,意境之美完美呈現。“虛”的刻意為之,以景物的散淡,甚至是畫面中的留白的運營,展現和強調出明晰之景物,呈現作者想要呈現之事物。虛實二者之間辯證統一,相互依賴、相互襯托,中國山水畫中以虛托實,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辨思想。
一幅成功的山水畫,并不是對于場景的如實刻畫,而是在虛實之間,實現畫中山水的意境之美。畫中景物的虛實結合,意境之間的虛實轉換,讓觀者領略山水之美。這種“虛實相生”的構圖思維在中國的山水畫作中隨處可見??侦o、留白,實現觀者與畫者之間的思想交流,實現畫作在時空上的延展。
(六)黑白
中國山水畫色彩以黑白為主,以黑白呈現出構圖,運用墨色的濃淡變化展現山水的狀態變化?!澳治宀省?,黑色的濃淡呈現出五種不同的色彩變幻,黑白的淡雅之美符合中國山水畫作的意境之美。水墨的運用,黑白的轉化,是中國山水畫的色彩運用的獨特造詣。水墨的濃淡變化,有形與無形之間、黑與白的對比之間,給觀者完全不同的構圖之美、色彩之美。在具體的構圖之間,虛實的運用需要依靠黑白色彩的變化,這些要素之間的微妙關系,是中國山水畫創作需要不斷體會的獨特之處,這也構成了中國山水畫的獨特魅力。
(七)題跋
在中國的山水畫作中,詩的運用于構圖對于山水畫的藝術效果的構造同樣不可或缺。這也是中國繪畫構圖的重要特色。題跋不僅是畫作的主題定義,詩的語言性陳述與畫中山水的無言相得益彰。對于山水畫中詩作的構圖,首先應不以影響畫作的整體意境之美為前提。其次,優秀的山水畫作,恰當的題詩和文字的布局,對于山水畫的藝術構圖錦上添花。
二、中國山水畫之透視
透視這一技法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構圖技巧。在山水畫中,透視的形式之美主要表現為“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畫中景物特點。中國山水畫發源于魏晉時期,在早期的中國山水畫中并無透視,缺乏空間感,上下、左右、遠近等維度并不明顯。至宋代,中國的山水畫趨于成熟,畫面“以小顯大”的構圖,營造氣勢恢宏、重巒疊嶂的秀麗山峰,如《關山行旅圖》。
透視的構圖技法也是與中國山水畫篇幅較長的特點相適應,長幅的山水畫,山峰多連綿,遠近錯落,近處景物的寫實,遠處景物的幽遠。作者于大小之間、虛實之間、遠近之間對于景物進行構圖,不受畫幅控制,空間延展,意境深遠,取景構圖無不流暢、自由、灑脫。
(一)“三遠法”透視
中國山水畫于宋代成熟,一些繪畫理論也基本形成。“三遠法”就是宋代畫家郭熙提出,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自近而望其遠日平遠”“自下而望其顛日高遠”“自前而窺其后日深遠”。這一構圖理論是將畫作中的景物有意識的從“平”“高”“深”的不同方面進行構圖。“平遠”舒緩、開闊,給觀者一種空曠豁達之感?!案哌h”則有明顯的“高”,具有巍峨之感?!吧睢眲t幽深,給人這一種神秘之感。
(二)“三疊兩段”布局法
“三疊兩段”是石濤于《畫語錄》中提出的山水畫構圖理論。三疊,即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望之可分遠近。兩段,即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三疊兩段”是對于畫面空間整體布局的構思,山地的平緩、山峰的峻秀、樹木的繁多與姿態,遠近之間,上下之間實現平衡之美。畫中山峰的遠近有致,地、山與樹之間的藝術呈現,共同構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作。
三、結語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中國自古對于山水情有獨鐘,在中國繪畫史中,山水畫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一頁。中國山水畫注重意境,對于意境的追求高于技法,但是中國的山水畫作對于構圖的講究可謂精益求精,是為營造意境服務。中國的繪畫理論博大精深,且始終與中國古人對于天人關系的哲學思考密不可分,所以觀中國山水看到的不僅是山水。一幅山水畫的構圖的造詣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畫作的成功與否。如何在畫與意境之間,在變與不變之間,實現構圖與藝術效果的辯證統一, 掌握了中國山水畫構圖的方法是創作佳作的首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