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特的泛黃色調像是一幅幅鋪開的畫卷,
刷新了我們對于紀錄片認知的同時,《塵與雪》也將我們帶到了另一個世界。
“羽變火,火變血,血變骨,骨變髓,髓變塵,塵變雪。”美國演員勞倫斯·菲什伯恩用這樣帶有輪回意味的字句來形容《塵與雪》,恰如這部別樣紀錄片給我們帶來的“永生”世界。
你一定看過許多優秀的影像作品,但是觀看《塵與雪》卻有著不一樣的體驗。攝影師格利高里·考伯特在此前的十幾年里沒有開過一次作品展,也幾乎沒有接到任何雜志媒體的采訪,這樣一個曝光率幾近為零的攝影師如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地下樂團”,只有少數富有的收藏家為其提供資助。但是當42歲的考伯特將他十多年的成果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卻帶大家走進了一個超脫俗世的世界。
考伯特從1992年起進行了27次長途旅行,非洲、埃及、緬甸,以及印度、斯里蘭卡……幾乎走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這個過程中,他拍下了人與野生動物以及大自然之間神秘微妙的關系,鏡頭下的靈性與脫俗是我們未曾見過的。獨特的泛黃色調像是一幅幅鋪開的畫卷,伴著空靈的音樂緩緩訴說了這樣的情境——少年和山貓一起躺在無人攪擾的沙漠中心、猩猩和女童在河心的船角依偎、男人在水下與抹香鯨結伴遨游、女人和大象在湖中抵頭默念祈禱……我們跟著攝影師的腳步走近了花豹、走近了鯨魚、走近了雄鷹,卻發現它們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猛獸,在這樣一方遠離塵囂的天地,人與自然、與動物間的關系是如此的和諧與純凈,他們在此處共生,形成了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空間,沒有獵殺、沒有恐懼,如同我們理想中的世界,卻又真實存在著。
當然,拍攝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危險的時刻,在考伯特的記憶中,那次他在太平洋與抹香鯨共舞的時候,差點成為了抹香鯨的午餐,那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他潛入水下跟著鯨魚的節奏扭動舞蹈,身上沒有氧氣瓶的負擔,當已存在5千萬年的生命向他游來,考伯特并沒有恐懼,只將自己全然交給命運來安排,他知道自己工作的危險性,卻也愿意為了熱愛的事業拼盡全力。助手拍下的畫面唯美又動人,事先準備的高色溫燈光投到水面,從水下看宛如來自天堂的光芒,幽深的海里,兩個生命仿佛受到上帝的召喚,脫離了外在軀殼的束縛,只剩下自由的靈魂。也有人懷疑考伯特作品的真實性,但他卻回應說:“你不需要對大自然做任何美化,這世界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而人類只是初來乍到。”
在這部紀錄片的背后還有很多類似的令人動容的故事,其實自然紀錄片的意義并不在于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和感官刺激,而應該是展現一種人文的關懷,是人類對于自熱,對于動物的理解。我們在這之中發現猶如另一個世界的寧靜與美好,在這個平和的空間,生命在輪回,每一次風卷起的沙塵里都藏著時間的消逝,卻又在循環往復中凝固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