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追溯人們“博物”的開始,從亞里士多德時期就涌現出許多科學家與哲學家們曾對自然產生好奇與思考,中國也不例外,嘗百草興農業的神農氏,妙手回春的神醫李時珍,他們樂于用親身經歷去解開一個個自然的奧秘,為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資料。直到今天,科技發達、信息資源豐富,卻還是有這么一群人,堅持用自己的眼睛去開拓一個不同于書本上的大自然,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靈動鮮活,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江河湖海,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很多人接觸到“博物”的概念是從《博物》雜志的官方微博開始的。
@網友:這樹的葉子很像銀杏,但是比銀杏大,請問是什么?
@博物雜志:大銀杏樹。
@網友:在家里發現長得像“天貓”的妖蛾子,這是什么鬼?
@博物雜志:庸肖毛翅夜蛾Thyas juno,平時把后翅藏起來,用土黃的前翅偽裝自己。感到危險就露出后翅,用突然出現的鮮艷天貓嚇人一跳。
@網友:呂秀才背后的墻上寫的是什么字?
@博物雜志:六人行必有我師,看上去很美。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詩有幽燕氣,居多嘆息聲,輕侯書。莫小貝到此一游,王八。
經常玩微博的人肯定都熟悉張辰亮,一個像是百科全書一樣的編輯,用高冷、嫌棄或是耿直調侃的語氣來解答大家的問題,平均每天挑三到五個回答,有時是罕見的花草昆蟲,有時則是十分常見卻總被人“妖魔化”的辟謠,有正經的科普,也有不那么正經的。
本來,張辰亮靠“賣萌”運營著《博物》雜志官方微博,現在卻憑借自己的“高冷”、“逗逼”氣質突然間走紅,在接手微博運營五年多的時間里,粉絲數量從2萬多漲到現在的629萬,這突如其來的轉變,是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令人意外的是,盡管在微博上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薄霧男神”,私底下的張辰亮其實靦腆而拘謹,在工作之外不太愛講話,但也有冷不丁地爆出來一句極其精辟的話,似乎每個梗都能玩得很“6”。
談論起當初來到雜志社的初衷,也是自己的志愿所向,從小就喜歡動物,喜歡自然,喜歡研究這些蛇蟲鼠蟻、花花草草,頗有幾分法布爾當年潛身于“荒石園”的氣質,這與《博物》雜志的氛圍再貼合不過。盡管在外人看來,張辰亮更像是“學霸”一樣的存在,但對他來說,一切都是因好奇而起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