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鎖田
【關鍵詞】 初中語文;朗讀教學;課內;課外預設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103—01
培養學生朗讀素養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規范學生口頭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學生可通過朗讀課文,形成對于母語的句式、語調、語速、語境等正確的認識,在頭腦中逐步產生朗讀的興趣和靈感,時間長了,文中佳詞麗句、精彩篇段就能脫口而出,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語言表達力,豐富了語感,那么,如何在朗讀教學中做好預設呢?
一、重視課堂上對課文的朗讀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引導學生去賞讀,去體會,從文本細致入微、富有特色的描寫中,了解到作者對景物細致的觀察以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讀出文章的思想內容,得到自己的情感體念。
譬如,《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老舍先生把濟南的冬天描繪得形象動人,它既不同于朔風中北平的“寒”,也不同于迷霧中倫敦的“暗”,又不同于烈日下熱帶地區的“熱”,它溫暖明亮,真得算個寶地。作者對濟南冬天感受深切,當時,他是從霧都倫敦回到“響晴”的濟南的,為了強調這種異常鮮明的感受,作者繼而就將“熱帶的地方”同“北中國”的濟南作了第三個對比,突出了濟南的冬天能有“溫晴的天氣”的可愛。
教師可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由教師范讀。通過放錄音或教師范讀,可使學生明確字音,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嘗試模仿中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覺得可通過聽名家朗讀,教師之間交流,自身實踐,逐步訓練提高。
接下來可安排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放手由學生自己選擇朗讀的方式,或默讀,或小聲讀,或同伴之間競賽等,這樣就可把學生剛通過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吸收借鑒的,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同時,這種學習方式容易形成較寬松愉悅的氛圍,容易激發學生的智慧,激揚學生的生命。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閱歷,對生活有著不同的體驗,因而競賽式或分角色朗讀就能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的張揚。但這個環節應注意發揮評價功能,可形式多樣,如師生、生生評價,評價性的語言要豐富,切忌不能只說“好”“很好”,否則就會失去評價在教學中的價值。之后再進行集體朗讀,既渲染氣氛、又推波助瀾,更是朗讀能力形成和提高的一個很好時機,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也起到了很好效果。
二、重視課外閱讀的朗讀
語文課外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課堂講讀教學緊密相聯,密切配合,相輔相成。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優化各課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從學生具體情況入手,根據學生特點,建立一個品種多,內容豐富的書源庫,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閱讀資源。根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7-9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8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學生課外閱讀個體性強,隨意性大,受控因素小。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的預設,根據各年級閱讀目的、讀物內容性質和學生年齡特點,提前進行問題預設,全方位分析,從而確定一個科學的精讀、通讀或瀏覽的方案,并在具體的讀書方法上提出指導性建議。便于學生節約時間,提高朗讀效率。如:新課程標準指定書目、“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要求同學們認真細讀,不僅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記憶,也有利于養成鉆研精神,提高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培養興趣、習慣等良好心理品質,優化學習方法。
三、重視經典作品的背誦
首先,教師要帶頭范讀經典作品,必須做到準確清晰、洪亮流暢、飽含感情,誘發學生情感共鳴,激發他們從中尋找蘊涵文中的文字美、語言美、情感美的興趣,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獲得美的熏陶。其次,要精選課本中文質兼美的文章作為學生誦讀的作品,選擇背誦的體裁要廣泛,風格要多樣化,如《春》《濟南的冬天》《安塞腰鼓》《海燕》等;這些都應該督促背誦。最后,教師要發揮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帶頭背誦經典作品,和學生定期交流背誦經驗,提前策劃好學生背誦課文的各項活動,如和學生一起參加背誦經典作品比賽,也可以預設一些有關背誦作品方法技巧的問題,和學生共同研討,通過雙向互動,才能把學生的朗讀興趣有效調動起來,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