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萍
摘 要:在話劇舞臺表演中,地方語言并非是舞臺語言的主要運用手段。但是,如果在一些話劇劇目中,適當地運用一些地方語言中的方言和方音,對增強舞臺效果、增添生活氣息,對話劇舞臺表演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簡要地探討分析了話劇表演中的地方語言使用的技巧。
關鍵詞:話劇表演;地方語言;運用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078-01
話劇表演中使用的語言,它有別于普通的生活語言,屬于舞臺語言。舞臺語言需要注意語法修辭,把握語言節奏,同時,還需要適度夸張使用語氣、語音,使情緒融入意境之中。
而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是客觀存在于某地區人們共同使用的語言實體。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因其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承載著某一地域的民俗狀況、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作用。
一、地方語言在話劇表演中的作用
在話劇舞臺表演中,盡管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并非成為舞臺語言的主要運用手段。但是,如果在一些話劇劇目中,根據題材的需要,適當地運用一些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來烘托有地方特色的人物,或者整個劇本都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這不單單只是完成人物性格化所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同時,對增強舞臺效果、增添生活氣息,對話劇舞臺表演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通過筆者參加話劇《花橋榮記》表演中的一些感悟,淺議地方語言在話劇表演中所起到的作用。
1.話劇表演中,根據題材的需要,適當地運用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能夠更加真實的突出人物特征,特別是語言方面的特征。這些特征讓觀眾可以據此推算出此人物的生存背景、生活習慣、性格特征等內容,為演員刻劃人物提供了便利條件。
我在表演話劇《花橋榮記》中,有段桂林人對桂林米粉情有獨鐘的臺詞:“桂林的男人,就算是去相親,只要一看到花橋榮記的牌匾,腳板底就不聽媒婆的指揮,硬要拐進粉店先吃三碟,再講討老婆的事情。”這里面的“腳板底”、“硬要拐進”的“拐”和“討老婆”的“討”,都是常見的桂林方音。
劇中通過桂林人只要一見到《花橋榮記》老字號米粉店,就會到了要先吃桂林米粉,然后才會去想老婆的地步的描述,加上桂林方音的運用,把桂林地域的味道、特色、民俗、習慣等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桂林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生活等地域特點。
2.話劇表演中,根據題材的需要,適當地運用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可以讓劇中人物增添生動色彩,讓演員和觀眾即時切入人物。比如話劇《花橋榮記》有句臺詞:“對的對的,偷看女人洗澡,用桂林話講,秦顛子是飽死眼睛餓死……那個,呵呵”。還有一句臺詞:“你當蜜蜂是你這種騷公雞,聞到女人味兒就扇翅膀。這里面“對的對的”、“飽死眼睛餓死……那個”,“騷公雞”的“騷”“扇翅膀”的“扇”,都是典型的桂林語言和語氣。話語一出,劇中桂林人三光板和秦顛子的形象頓時立體、鮮活起來。這樣一來,劇本所要刻劃的人物就會更加貼切真實,貼切生活。
同時,劇中使用了這些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還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那個時代當地人們對婦女不尊重的民俗。?
3.話劇表演中,根據題材的需要,適當地運用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能夠讓劇中人物更加貼近觀眾,更好地把民間文化需求,并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緊密結合,增強了人物與觀眾的交流,從而獲得更多忠實觀眾的認可。
在話劇《花橋榮記》表演中,我自始至終把普通話的“我知道”說成是“我曉得”(桂林話語氣)。還有那么一句臺詞:“三光板,趕緊去冒一碗米粉給盧先生,算了還是我親自點鹵水咸淡穩妥點兒”。“冒一碗米粉”的“冒”、“點鹵水”的“點”,都是純正的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再有一句,“你們看,我這個侄女拿嬸娘當古講,讓街坊笑。” 這個“當古講”的“古”,在桂林話中是“故事”的意思,是地地道道的桂林話口音。
去年我參加公演的話劇《花橋榮記》,由于演出場地在桂林,觀眾定位又是針對當地居民,加上腳本是由民國的桂林名人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執筆,我們在戲里又適當地加入一些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演出時,不時地博得場上觀眾的陣陣笑聲和掌聲,這足以說明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在話劇中運用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話劇的舞臺上,怎樣更好地運用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呢?根據我從事話劇表演28年的體會,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在話劇表演中,不能隨意亂用和濫用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前面筆者談到話劇表演中,適當地運用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的好處。比如:容易使得話劇的“話”更加地方化、口語化、生動化;會極大的增強了舞臺的真實感;對劇中人物的刻劃,乃至演出氣氛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約定俗成中國的話劇表演是以普通話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種文化藝術。而且,也正如老舍先生所言:“語言是有生命的”。話劇表演的普通話語言,有著其極其的鮮明個性。它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是物質語言,即我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普通話語言,它是構成話劇舞臺語言的基礎;二是話劇舞臺的情緒語言,在話劇表演中,通過話劇演員對劇中人物內心真實情感流露的表演,增加了話劇舞臺語言的感染力;三是肢體語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言動作化。話劇舞臺有其特定的肢體語言,它起到強化舞臺語言效果的作用。這些以普通話為主要表演手段的話劇舞臺語言,是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無法完整、準確替代的。
(2)在話劇表演中,運用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的特殊詞匯需要謹慎,除非在劇目的節目表里有特別的解釋,盡量不要使用能夠使觀眾誤解或容易產生歧義的詞匯。要使用觀眾很熟悉的方言,讓觀念能夠直接理解和領悟。
比如在話劇《花橋榮記》中,李半城說:“有點囂咧!” “囂咧”是厚重地方的方言。又比如在話劇《花橋榮記》中我說:“阿春媽,你可能認錯人了,秦縣長在容縣吃完夜飯就走了。”又說:“秦癲子你不是走了嗎?怎么這個時候還在這里?”這個“ 癲子”,在地方語言的桂林話里不是真正意義的精神病人。大凡做事夸張、不靠譜、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都會以“癲子”此話來形容。
由于話劇《花橋榮記》的主要情節是描述桂林人在桂林、臺灣兩地的生活,其面對的觀眾大都是桂林當地人,因此使用此類地方方言的話劇就不會有太多異議。但如果話劇《花橋榮記》在其他地方演出,就會讓觀眾產生歧義。所以,在話劇表演中運用地方語言中的一些特殊詞匯,需要謹慎。
(3)在話劇表演中,運用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要充分考慮到話劇舞臺表演的基調,使用后不會破壞整臺戲的風格;要充分考慮到話劇表演的完整性,使用后不會破壞完整的人物形象;所用的方言、方音不會喧賓奪主或者產生歧義,盡可能使用大家極為熟悉的、典型的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以觀眾能夠聽懂、聽清、容易接受為原則,一些古怪的、生僻的,或容易發生誤會的地方語言中方言或方音,特別是完全不能搬上話劇舞臺的語言要盡量避免使用。
二、結語
總而言之,地方語言中的方言或方音,作為眾多舞臺語言藝術表達手段之一,以其獨特的語音、詞匯和語法規范,增添了戲劇舞臺表演的效果,拉進了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是導演智慧化、藝術化的處理方式,能夠為話劇舞臺表演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使用中,要弄懂地方語言中方言或方音的“長”與“短”,要注意揚長避短,恰如其分地和恰到好處地去運用,這樣才能把不同的舞臺語言藝術融會貫通,有效地提升話劇表演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王彪.淺談話劇表演中的語言技巧[J].戲劇之家,2016(21).
[2]王璐.淺談話劇表演中的體態語言及其運用[J].大眾文藝,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