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莫大尼
摘 要:高師音樂學專業課程設置中音樂史類課程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基礎性學科,不論哪一種細分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進行音樂史類課程的相關學習。史類課程的教學難免出現枯燥和單調的現象,本文就這類課程的教學模式的特點展開討論,并以《歐洲聲樂發展史》為例提出一系列改進建議,旨在使其拜托課程自身的弊端,發掘出一條更具活力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師;音樂史;教學模式;歐洲聲樂發展史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201-01
一、音樂史類教學模式的特點
高師音樂學專業課程設置中,音樂史類課程(中外音樂史通及專業性史類)都是必設專業,它是高師音樂教育的基礎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地域范圍一般劃分為中國音樂史及外國(西方)音樂史,按時間可以劃分為古代音樂史及近現代音樂史,按不同專業可劃分為舞蹈發展史、鋼琴發展史、聲樂發展史及民樂發展史等等。盡管它們在具體教學內容上各不相同,各有側重點,但是在歷史邏輯和教學模式上都大同小異。該類課程在教學形式上大多以教師灌輸式教學為主,學生們也以被動接受為主。音樂史料的分析和羅列是該類課程最主要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在課上以記筆記、劃要點以及回答教師提問的形式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容易引起學生們的學習倦怠情緒,容易帶來乏味、枯燥的學習氛圍。特別是當前網絡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學生利用互聯網和手機可以非常輕松的獲得大量有關音樂史類的資料和信息(當然良莠不齊),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預見他們對待音樂史類課程的態度;該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教學模式調整的途徑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基本理清音樂史類課程教學模式的特點和弊端。接下來,我們以《歐洲聲樂發展史》課程(下文稱《歐聲史》)為例對該類課程教學模式調整的途徑進行分析。
(一)我們可以從教學形式上進行調整
從原先的教師說,學生聽;教師板書,學生記錄的形式調整為較為充分的探討式教學。以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答問題以及組織學生間對某個歷史問題進行討論,甚至是辯論。于此同時,必須尊重學生們天馬行空的觀點,并及時給予鼓勵。我們必須認清楚,使學生們能積極參與歷史問題的討論,這種積極態度就是課堂成功的第一步,在這種氛圍下所產生的學術結論并不是最為重要因素。比如在《歐聲史》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課程中豐富的內容,挑選出學生們可能會感興趣的歷史事件進行教師和學生間的對話或者學生群的討論。像閹人歌手、“關閉唱法”、歌唱家軼聞等內容都可以充分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之所以提出“較為充分”這個限定詞是因為,畢竟對史類材料的掌握情況來看,教師遠勝于學生群體,我們需要學生們積極參與到探討式教學中來,但是,教師的講述依舊是“討論”的前提和基石。
(二)我們可以從教學內容上進行調整
從原先的書本知識、曲譜史料的講述調整為史料講述為主、音像資料播放為輔助的形式。音像及影像材料的播放,既可以加深學生們對某段音樂片段的記憶和理解,也使得該史料由死板的文字和曲譜演變成立體感十足的聲音和圖像。這種穿插式的教學,我覺得應該更加頻繁一點,做到但凡遇到重要的音樂歷史事件,就應該拿出相應的音頻或視頻資料加以展示和佐證(當然,錄音機發明之前的音樂史我們無法涉及)。并且,從上世紀中葉開始,歐美地區拍攝了大量著名音樂家的傳記電影、私人隨拍視頻、采訪視頻等等影像資料(包括錄音設備發明前的著名音樂家),這些電影類的視頻材料內容更加豐富、立體感更強、對史料知識的支撐效果更好,學生們的積極性會更高。比如:在《歐聲史》課堂上就可以播放電影《偉大的卡魯索》、《帕瓦羅蒂傳記片》、《絕代妖姬》等經典歌唱家傳記電影片段。
(三)我們還可以走出教室進行采風活動
歷史類課程中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其衍生學科——考古學,它們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彼此依存。將課本上的知識形象化、立體化除了視聽資料以外,最佳方式就是實地采風了。盡管,音樂是一門時間藝術,在音響方面音樂轉瞬即逝,但是音樂家的故居、音樂家的工作室、音樂家使用過的樂器及用具、穿過的演出服裝、演出過的場地等等這些實物化的東西也是音樂史的一部分。這類實地采風活動,將幫助學生們進一步體驗到歷史與當下的關系和拉近兩者間的距離。以《歐聲史》課程為例,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本土音樂家的工作室、錄音棚、對本土音樂進行專訪、現場觀摩當地劇團的排練和演出等。
三、教學模式調整后的積極因素
通過從課堂教學形式、教學內容以及加入實地采風三個方面進行調整之后,音樂史類課程的教學無論從教學效果、課堂氛圍還是學生興趣等方面都會發生極大的改變。課程的教學模式在經過調整之后,已經由一門純理論性課程開始向半實踐性課程轉型,理論概念已經躍然于紙上開始具備立體感。
這種調整實際上是對教學的理念進行了修正。由原來對歷史的理論灌輸調整為對歷史進行心靈的照應行為,就像我國著名歷史學家何兆武教授的觀點“……歷史學家當然不需要親自去體驗那種生活,何況親自體驗歷史也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他必須有能力領會那種凈勝的實質,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史料本身并不能自行再現或重構歷史,重建歷史的乃是歷史學家的靈魂能力。”(選自《歷史理性的重建》P126-127,何兆武著)我們的教學雖然不是為了培養歷史學家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借鑒其中言語的精髓,對學生們的學習理念進行引導,使他們也能通過觀摩音像資料和實地采風對音樂史進行自我構建,這種構建活動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興趣,也能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加生動和有效率。
以《歐聲史》為例,電影《絕代妖姬》能讓學生們詳盡的認識到閹人歌手的來龍去脈,在結合理論知識之后,學生們對閹人歌手時期的演唱特征就會有一定的了解和想象,這種想象就是歷史的構建過程。
四、結語
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歷史類課程通過適當的調整和修正之后,其教學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音樂史類課程,在樂譜的支持下能最大限度的再現歷史的聲音(歷史的構建),這種構建相比其他史類研究來說就方便的多了。加上電影、音像資料等方面的補充,我們對音樂史的立體了解將便捷的多。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嘗試和改革。但是,這種嘗試也有著自身的弊端和推廣的難度——經費問題。將該類課程進行如此這般的改造,需要相當大的經濟投入。比如:需要購買大量的文字及音像材料,包括各種經典樂譜資料、各類DVD視頻材料、MP3音頻錄音材料、專家訪談記錄等等。
此外,牽涉到實地采風的內容所需要的資金量就更加大了。比如:師生保險費、包車費、門票、師生們的就餐、甚至住宿費等,隊伍龐大開支不小。因此,這類課程如果要進行如上改革,經費問題是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所得必有所失,所有的改革和變動無不需要付出一定代價方能成功。希望有朝一日音樂史類課程這能獲得我們所期望的發展和變化。
參考文獻:
[1]管謹義.西方聲樂藝術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4]諾曼.萊布雷希特[英].音樂逸事[M].北京:三聯書店發行,2007.
[5]唐納德.杰.格勞特[美] 克勞德.帕利斯卡[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6]威廉.威爾斯馬[美] 斯蒂芬.G.于爾斯[美].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