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胡志洪
摘 要:結合當前國際國內消費維權工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推動消費環境持續改善,在廣泛征集消費者和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中國消費者協會確定2017年年主題為“網絡誠信消費無憂”。本文對消費誠信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進行理性探討。
關鍵詞:網絡;誠信;消費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277-01
網絡消費指人們以互聯網絡為工具手段而實現其自身需要的滿足過程。而網絡消費有著其獨一無二的優勢:網絡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以往的消費格局,消費者打破了地區對消費的局限性,消費者通過因特網,輕易的檢索到全球商品。其次,相較于實體店鋪,虛擬店鋪的存在減少了商家嫁接于消費者身上的消費成本,消費者可以買到相較于現實中更為實惠的商品。另一方面,網絡連接使消費者足不出戶便可以完成消費的過程,改變了傳統面對面的消費模式。對于賣家而言,網上出售商品不僅僅減少了其成本,同時為其商品的展示提供了一個舞臺。網絡誠信消費在現代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當前網絡消費存在誠信問題
消費者通過提供虛假的姓名、號碼、住址,惡意提供商品訂單,惡意損害商家的合法利益。更有甚者通過偽造信用卡等手段騙取商品。另一面,相較于現實中的貨幣買賣,消費方在網絡消費中對于商品的知情權局限于賣方的圖片與信息提供。信息的不對稱方便了賣方對商品的操作,網絡店家通過提供虛假圖片與虛假信息,或者提供與描述信息不符的商品,或者拒絕提供保證的售后服務。甚至有的不良店家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在網上提供假貨,牟取不正當利潤。網絡地址的虛擬性質,致使買賣雙方難以確認實際住所地址,維權地址無法確定。網絡虛擬物品價值難以確定,不同地區的規定不同。認定不同,致使消費者維權成本過高,導致有的消費者不得不放棄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
二、網絡誠信消費出現問題根源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的同時思想道德教育的所占比重下降,導致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偏低下,個人思想道德水平無法得到充分的提升,整個社會彌漫著較重的功利主義,過分看重利益得得失,甚至以假代真,以次充好。網絡消費本身快速發展導致出現各種問題,及其存在的虛擬性導致的難以管理,法制建設無法和高速發展的網絡消費增長相適應,網絡相關立法存在滯后性。
三、網絡誠信消費的解決方法
1.于社會而言,黨的十六大報告將道德建設提高到了治國方略的高度,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位一體”: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誠信消費的網絡觀念需要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深入開展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正確處理個人合法權益和社會責任的關系,用先進科學的道德規范影響人、引導人、培育人。整個社會需要響應號召,將道德水平建設擺在正確的地位,認清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青少年日漸成為網絡消費的主力人群,而作為這一部分的年齡段正是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這需要學校加緊對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建設,在中小學課本編纂中加入適量的誠信道德教育內容,在大學生課程中加入思想道德課,讓學生在成長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受到誠信教育的熏陶,從而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為人誠信的道德觀念。
3.貫徹落實《中華人品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將于2017年6月1日開始全面實施,作為公民的我們積極響應法律號召,登記個人信息,完成網絡實名認證,將網絡信息法律化。地方政府充分考慮自身的網絡消費漏洞,因地適宜,制定合法合理的地方政府規章 。
4.推動網絡信息公開化,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促進網絡信息的有效交流。為了防止存在惡意行為,建立有效的消費信息查詢網站、信用查詢機構等。這不僅僅可以讓網絡信用不良者暴露于民眾,還方便公民對網絡誠信不良者的舉報,這是對其強而有力的社會監督,讓民眾可以參與到網絡誠信的監督與管理。
5.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應加急完善個人網絡信用評級制度,將網絡信用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誠信體系和評級,徹底的將網絡誠信與個人誠信綁定。一個完善的網絡信用評級體系可以客觀提供消費的風險情報,保護消費可能承受的損失,成為消費的有效參考。對于被評價者,使其有了客觀公正的信用等級證明,增強網絡市場的競爭優勢,更有機會成為被消費的對象,樹立良好的形象。同時為市場的監管提供有力的參考地位,便捷政府對網絡的監管。
6.網絡經濟在近些年來發展迅速,在其高速發展的同時留下了誠信經營這一隱患。商家在網上缺乏誠信導致其在全球化的網絡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必將被淘汰于市場之中。誠信不僅僅是為人之本,也是網絡商家立足之本。在這方面,不僅僅依靠看不見的手—市場的調節,也需要看得見的手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監督。發揮政府在管理體系中的領導作用,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嚴格誠信監督,對失信的商家、企業嚴厲處罰,另其承擔相應的失信成本。
參考文獻:
[1]譚春輝.我國網上消費者個人誠信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005.
[2]徐麗儉,高之波.當前網絡誠信危機、成因及治理措施[J].北方經貿,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