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平 李佳
摘要:本文以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專業為例,探討了中高職銜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首先,中高職院校間缺乏緊密聯系,導致中高職銜接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出現重復或缺失,在課程評價方面不能協調統一,標準和界限模糊。其次,中高職銜接教育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教育環節薄弱,職業資格意識淡薄,校企合作不深入。本文針對以上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期望為中高職銜接教育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教育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專業課程設置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2-0013-02
一、中高職院校聯系不緊密
由于開設農產品加工與檢測相關專業院校較少。且僅有的這些中高職院校多為獨立辦學。再者缺乏政策及教育部門的相關支持。中高職院校從人才培養目標到人才培養方案再到課程設置都是自成體系。中間缺乏過渡性和關聯性。少有的中高職銜接教育在合作上也缺乏緊密性,常表現出中高職地位不平等,中職院校處于劣勢的狀態。究其原因,中高職教育各自為政,缺乏溝通,培養目標不一致,僅從自身出發片面考慮問題,缺乏中高職銜接整體觀念。中職教育為使學生可以順利升入上一級院校深造。既要考慮基礎文化的課程教學。又要兼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短短的三年時間捉襟見肘,教學效果適得其反。高職院校在招生時注重學生知識水平而忽略了學生的職業能力。片面追求高分生導致很多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強、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不能繼續深造。要想避免這種尷尬,必須加強中高職教育聯系,共同探討研究,合作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階段性人才培養目標,明確知識目標及能力目標,在中職教育期間,依據后續高職教育需求明確教學目標,滿足高職教育要求,進而滿足就業的職業能力要求。
二、課程設置重復,教學缺乏聯系。教學設計無創新
中高職課程設置是以培養目標為基礎,而由于中職與高職的培養目標設定的主管機構不同。各所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在設置課程過程中缺乏溝通與聯系。主要表現在中高職隸屬不同的管理部門,制定政策與培養目標缺乏聯系,定位偏差,多門課程重復設置等各種狀況,加之師資力量與學生素質的制約。常常使中職培養的人才不能達到高職要求的程度。使得高職院校不得不加開本應在中職期間結業的課程。以農產品加工與檢測專業為例,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化學、生物檢測基礎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這兩門課程在中職階段的相關專業均有開設。但是往往由于培養目標的不同,中職階段的知識能力水平達不到高職要求,高職院校需重新開設分析化學、微生物等重復性課程。
其次是知識點的間斷或重復。中高職教師在教學上缺乏溝通,實施封閉式教學,調查研究表明,有80%的高職教師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與中職教師幾乎無聯系,導致中高職課程內容以及知識點難以實現銜接。第三,教材落后,缺乏銜接性。由于我國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缺乏統一的管理部門,教材編寫隨意性大,且多數僅適用于本地區院校,廣泛應用存在局限性。同時,現階段國內中高職銜接教育缺乏配套教材,大多沿用過去中高職分階段規劃教材,內容缺乏銜接性,且更新速度慢,遠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求。
三、中高職評價、考核標準模糊
同樣的內容,給中職的學生要講到什么程度,給高職的學生要講到什么程度。中高職貫通的學生要講到什么程度,到底應該達到什么要求?他們之間的區別點在哪里?這是中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疑問。中高職銜接教育模式中,教師很難把握中職、高職課程授課難度,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評價標準的模糊,不能依據評價標準準確地判斷出不同水平的學生應達到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從而導致對中職和高職課程講授程度出現困惑。中高職不同層次培養目標是否得以區分不僅取決于學習內容是否具有層次性,更重要的是確定學習結果的層次性。不可避免的是,中職和高職的課程,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存在重合的地方,但是中職和高職課程的評價則需要突出中職、高職的差異性、層次性,應確保評價標準是可觀察、可測量的;另一方面,評價標準的語言應具體、有層次,以便明確不同級別課程內容在學習程度上的差別。
四、職業道德教育缺乏。職業資格意識淡薄
農產品加工及檢驗工作集標準化操作、計量、檢驗檢測、法規政策為一體,要求從事農產品加工及檢驗的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具有的良好職業道德,明確農產品加工檢驗的重要性、嚴謹性、公正性,具備解讀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能力和敬業精神,明確自己肩上的責任,站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崗。中高職教育中被忽略的常常是最重要的——職業道德素質培養。在中高職教育期間,學校重視的是專業知識的訓練和專業能力的培養,而職業道德教育環節薄弱或缺失。這就容易導致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時對有問題的產品態度不堅定。思想麻痹松懈。發現問題不能及時上報,進而發生重大食品安全問題。
中高職教育傳統的考核評定一般以成績評價為主,而忽略了職業資格認定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中高職銜接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不應一味追求教學成績和學分。應重視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有條件的院校實施“以證代考”。從職業資格的角度評價教學效果。同時,中高職銜接教育中專業技能課程在內容上也應結合職業資格認定和職業技能鑒定規范來制定,力求使授課內容涵蓋相應崗位職業技能鑒定的內容。實施“以證代考”還能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明確重點,有的放矢,突出了職業的核心能力培養。
五、中高職銜接教育校企合作不深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未實現
我們不得不承認,近些年中高職院校為培養出適應企業、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所做的努力,也探索研究嘗試了“理實一體化”“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等多種教學模式,但總體而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以分為三方面。
第一方面,學校基礎教育資源不足以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理實一體化實訓室要配備滿足學生數量的實訓儀器、設備,還要配備黑板、多媒體等基礎教學設備。而實際情況是,近年中高職院校擴招,學生數量顯著增加,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不少實訓室都是由教室改造而來,空間狹小,實驗、實訓設備老舊、數量有限,常常作為擺設放于實訓室中。由于實訓設備老舊,出現故障維修困難,教師在授課時經常是只對實訓設備進行講解或演示。而非讓學生親身實地進行操作。即便是實訓室條件較好的中職院校可以讓學生實際操作實訓儀器,也常出現儀器少、學生多的“供不應求”的場面。大部分學生還是停留在“看儀器”而非“用儀器”的階段。
第二方面,學生自身知識、能力水平制約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中高職學生思想上沒有自學的意識,接受的教育基本停留在基礎理論知識層面,沒有獨立操作實驗的經驗,對儀器、設備操作流程掌握不熟練,加之實驗儀器數量少、價格高,學生在實踐操作時常表現出畏首畏尾。猶豫不決,大大阻礙了“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實施。長此以往也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造成害怕操作一不想學習一害怕操作的惡性循環。
第三方面,企業呈現消極、被動的態度,阻礙“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實施。“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是學校、企業建立的共同培養、共享教學資源,針對企業需要培養專業人才、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互利互惠教學模式。現階段中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常表現出學校“一頭熱”,企業消極、被動的現象。探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企業在合作中有所顧慮是有道理的。中高職教育多將重點放在學生的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上,而忽略了德育教育,加上學生自身道德觀、價值觀不成熟,社會經驗不足,人云亦云,好高騖遠,導致在合作培養結束后短時間內跳槽的情況時有發生。如何改善現有狀況,加強校企深入合作,一方面是從學生出發,加強學生德育教育、價值觀教育,和企業簽訂訂單培養協議,切實解決學生就業問題。二是企業與學生簽訂聘用合同,注明違約條款,保證企業利益,打消企業顧慮。
六、完善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促進中高職教育高效可持續發展
首先。加強中高職院校聯系和溝通。建立健全中高職銜接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使中高職教育總體培養目標協調一致。在總體目標協調一致的基礎上對中職、高職階段性目標進行落實和細化,使階段目標明確,具有可執行性。其次,在共同培養目標下,中高職協作管理。加強中高職間教學監督管理,定期互派監管人員對招生、教學工作進行監督檢查,提高招生和教學質量。第三,為保證中高職銜接順利進行,對中高職課程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保證知識夠用的基礎上避免間斷和重復。中職期間以專業基礎課為主,輔以公共基礎課,對專業能力提升課程進行簡單滲透。使學生掌握基礎常識的同時,對專業產生興趣并簡單了解。高職期間突出專業課輔以專業能力提升課,預留校內、校外實習實訓課時間,注重學生相關職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第四,階段考核,建立完善考核評價標準。針對中高職不同階段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分別制定考核評價標準,杜絕以往評價標準模糊、一概而論的情況。第五,與企業、行業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形成校企“集團化”辦學。由高職院校牽頭,與相關企業洽談制定長期合作計劃書。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室。實行“現代學徒制”。有條件的可以在相關企業開展“跟崗”“頂崗”實習,提高學生職業能力,滿足企業需要,也使學生就業無憂,提升學習積極性。
通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中高職教育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中高職順利銜接任重而道遠。明確培養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合理設置中高職課程,突出職業教育能力培養核心,才能滿足社會需要,為企業、行業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中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