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霞 岳福新
摘要: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中國人和西方人在言語行為道歉及其策略方面的選擇有很大不同。許多學者對道歉策略的文化因素研究頗多,對道歉回應策略的研究卻很少。但是,道歉和對道歉的回應是相互對應的言語行為。有了回應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話輪。因此。對道歉回應策略的研究也應該得到學者們的重視。本文從權力距離大小、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兩個文化價值維度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對道歉回應策略的影響。
關鍵詞:文化差異道歉回應策略權力距離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中圖分類號:G1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2-0091-02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對于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世界各國各民族由于特定的歷史和地域等種種原因逐漸形成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文化從各個方面指導著人們在社會中的行為方式。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人們行為方式的巨大差異。人們對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意識和研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其中很大一部分學者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人們日常語言和行為方式的影響。
道歉是許多跨文化及語言學學者研究言語行為的重點對象之一,但是從數據上看。以往人們普遍側重于道歉這一單一方面。對于道歉的策略和文化差異的影響進行了很多研究。而鮮有人對如何回應道歉和文化差異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道歉和回應道歉作為一種互動性的行為,應當受到學者們同等的重視。本文從跨文化視角出發,對中西方道歉的回應策略進行分析和歸類。并淺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道歉回應策略的影響。
一、道歉的回應策略
1.對道歉回應策略的研究
總的來說,國內外學者對于道歉策略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對于道歉的回應策略研究得就比較少。不過仍然有一些很值得借鑒的調查和研究分析。Goffman(1971)認為類似“You are weleome”“Thats all right”“Think nothing a-bout it”“Its okay”等都是美國人口語交際中最常見的表達,屬于是將冒犯程度最小化(minimizing)的回應方式。0wen(1980)則認為這些句子是接受道歉(acceptance)的表達方式,而去掉指示詞“thats”“its”只回答“OK”或者“all right”的話,就屬于承認或收到道歉(ac-knowledgement)的回應策略。
Holmes和Robinson后來對道歉回應策略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將上述對道歉的回應方式統一歸類于接受道歉(acceptance)的回應策略。但是,這些研究中,基本沒有考慮到性別、年齡、文化、語境、語言和語用方面等社會因素。另外,禮貌原則對這些回應方式的理解也會有很大的影響。一個女人為了顯得優雅矜持而用“沒關系”來回答別人的冒犯,不管她內心是多么憤怒。在公共場合,一個男人可能會為自己抽煙而向被冒犯者道歉。以顯得禮貌紳士,可是如果在他自己的家里,也許會說“離我遠點”。文化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西方選擇不同道歉回應策略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2.對道歉回應策略的分類
道歉的回應方式有很多種,從沉默到各種各樣的語言表述。Holmes(1995)對這些紛繁多樣的回應策略做了大致的寬泛的分類,包括:接受(accept)、承認或收到(ac-knowledge)、規避(evade)和拒絕(reject)。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承認或收到道歉的定義中,Holmes認為這類回應策略可以說是接受道歉和一定程度上面部表情威脅或語言警告的結合體,程度比接受道歉更弱或者說更不情愿。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借助面子理論來理解這種不情愿。當被冒犯者認為事態嚴重,但是又為了維持雙方的面子,而不得不接受道歉時,這種回應策略就可以是對道歉這種補償性語言行為的承認或收到。
中國學者們對于道歉策略的研究數不勝數。而對道歉回應策略的研究就不多了。黃永紅(2010)在其《跨文化交際學教程》一書中,對中國人和美國人采取的道歉回應策略進行了簡單的比較和分類。他認為,中國人普遍采取兩種道歉回應策略。一種是積極回應策略,即認為沒有必要道歉。例如“沒什么”“不要緊”“沒關系”“別介意”等。另外一種是消極回應策略,即拒絕接受道歉,例如采取不理睬對方道歉的方式,或者語言反擊:“對不起的事少干點兒”“看著點兒道”等。相比之下,黃永紅認為,講英語的人對道歉的回應有四種策略。其中有兩種與上述提到的中方的回應策略相同。比如西方的積極回應策略包括“It doesnt matter”“Dont worry”以及“Never mind”等。西方的消極回應策略,比如“You should watch whereyou are going”等。除此之外,英語中還有另外兩種積極回應方式:接受道歉和表達對補償行為的感謝。例如“Thats/lts OK”等帶有“OK”的回應屬于對道歉采取接受策略。“Thank you for your apology”是對道歉后的補償行為表示感謝。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道歉回應策略的影響
顯而易見,中西方對道歉回應策略的研究不是很多。也比較淺顯。大部分調查分析都缺乏對社會環境,文化差異,性別、年齡等眾多因素的考慮。除此之外,影響一個人對道歉如何回應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冒犯程度、社會距離、權勢因素、責任歸屬等。在不同的情景設定下,人們會選擇各種各樣的道歉回應策略。下面,僅就中西方文化差異這方面對不同文化下人們對道歉回應策略的不同提出幾點見解。
1.權力距離
Hofstede(1980)從社會角度來分析文化的差異,提出四個價值維度,即: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權力距離,以及男性化和女性化。其中,權力距離是用來表示人們對組織、機構或關系中權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在權力距離小的國家,如奧地利、以色列、丹麥、新西蘭等國家,比較民主,人們不因權力的大小而疏遠,相互之間的關系被看做是平等的。下屬與上司之間的關系很融洽,相處很舒服。下屬可以對管理層的決定自由評論和評價。掌權者也經常與他們的選舉人互動,以達到親民的效果。而權力距離大的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度等,沒有權勢的人與掌權者有非常大的權勢差距。社會階級制度普遍,使得不同階層權力不平等。階級順序在很多層面上有所體現,例如,上司和下屬,老師和學生,老年人和年輕人,以及父母和孩子。地位低的人很少質疑地位高的人,反而崇拜和尊敬他們。
在不同的權力距離背景下,冒犯者道歉之后,被冒犯者可能會采取不同的回應策略。在Hofstede的研究中,從權力距離這一價值維度,對4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排名。從高權力距離到低權力距離進行排名。中國香港和臺灣分別排到第八名和第十九名。而英語國家美國排到第二十六名,英國排到第三十一名。中國和西方相比,權力距離是比較大也比較明顯的,屬于高權力距離文化,西方則偏向于低權力距離文化。不同國家的社會意識形態在權力距離價值觀上的參差不齊,會導致在其他語境因素(如冒犯程度、性別、年齡、責任歸屬等)相當的情況下,不同文化的人會選擇不一樣的道歉策略以及不同的道歉回應策略。舉個例子來說,老師上課遲到了,對學生們說:“不好意思,路上有點堵車。”在不同的權力距離文化下,學生們對老師這一道歉行為有不同的回應。如果情景設定在中國,一個尊師重道,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國家,在高權力距離文化下,學生認為老師的地位要高于學生。對于老師的行為,學生不能產生質疑。因此,老師遲到時,學生并不期待老師作出解釋道歉,當老師道歉時,學生會選擇積極回應道歉并認為道歉是沒有必要的。而如果在西方國家,尤其在低權力距離文化設定下。學生們可能采取接受道歉,承認或收到道歉的回應策略。
2.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也是Hofstede提出的四個文化價值觀維度之一。從他的調查研究結果看,大部分北歐和北美的國家屬于個人主義色彩鮮明。而亞洲和南美大多數國家則屬于集體主義主導文化。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的40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名看。美國毫無疑問地占據第一名的位置,英國排名第三,屬于個人主義價值觀相當明顯的個人主義文化。而中國香港和臺灣的排名分別是第三十二名和第三十六名,所以中國屬于很明顯的集體主義文化。由于文化的不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造成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在個人主義文化下,人們普遍認為個人目標優于集體目標,競爭高于合作,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個人主義者對特定的團體忠誠意識很弱。所以在個人主義文化中。人們經常換工作,流動性強。相反,集體主義認為集體目標優于個人目標,合作高于競爭,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
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影響下,不同文化的人們對于道歉的回應策略也不盡相同。在中國,人們傾向于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比較注意維持雙方面子。擅長把握全局。在中國古代,這種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例子就有很多,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兩國“和親”。為了維持國家之間的和平,選出某位公主或郡主千里迢迢遠嫁他國,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在現代中國,被冒犯者往往放下自身權益,選擇接受道歉的回應策略以做到息事寧人,大局為重。這正是集體主義的特點,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集體目標優于個人目標。同樣的事件如果發生在英美國家,被冒犯者則通常是以個人的利益為重點。選擇更有利自己的回應策略。比如消極回應策略來要求冒犯者作出更多補償措施,并不傾向于為了集體利益而犧牲個人權益。
三、結語
由此可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差異對于道歉回應策略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Hofstede對于文化差異的研究以及其他學者對文化的分析具有重大的意義。權力距離和個人及集體主義只是研究人們不同語言行為的兩個方面,還可以從更多維度去觀察并分析這些語言現象。目前為止。學者們需要對道歉的回應策略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結合文化差異的影響,必然可以對不同文化背景下道歉回應策略有更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