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琳+ 侯益民++許菲斐++崔璨
摘 要:高等教育大眾化是衡量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指標。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不斷的快速增長,河南作為我國的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對河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合河南省實際情況探討和研究如何發揮大眾化條件下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能,有助于更好地為河南省高等教育發展提供政策建議,以推動河南農村經濟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 農村經濟建設 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c)-0227-02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模式的轉變,高等院校的職能也日趨多元化,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服務社會及文化傳承,都是高等院校肩負的歷史使命,高等教育要與經濟發展接軌的觀念也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而河南是一個人口大省,也是一個農業大省。目前制約河南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農村教育水平落后,尤其是農村高等教育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發揮大眾化條件下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能,來推動河南農村經濟建設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1 河南省農村經濟建設及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近年來,河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對河南省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原經濟區建設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目標,更是一個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而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強有力的知識、技術和人才的支撐。同時,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加速發展,農業產業更多采用新技術并分離出大量剩余勞動力,因此農村經濟與農業建設需要更多的農業科技人才。然而,河南省是個人口大省,面臨著農村人力資源豐富而人才缺乏的現狀,這成為了制約河南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性矛盾之一。
1.1 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現狀及特點
河南作為人口大省,長期以來輸出農村勞動力總量在全國各省區中占據首位,據統計,河南農村實際勞動力4800萬人,其中富余勞動力3200萬人,截止到2012年底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570萬人,勞動力轉移總量大,轉移速度快。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261萬,河南省約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9.8%。[1]河南經濟增長帶動勞動力需求持續增加,多數轉移人口只是體現了職業和地域的轉移,并未真正融入城市,農村勞動力市民化進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面實施,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沿海產業繼續轉移到中部,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近就地轉移的機會,從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地域來看,在省內就業人員增長較快,省外就業人員有所下降。富士康、百威、永茂等眾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入駐,增加了省內就業空間。外出就業導致生活成本增加,孩子接受教育成為外出打工者難題,加上很難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習慣,河南農民工更傾向于家門口就業。并且由于大城市生活壓力大,農村勞動力開始傾向于轉移到地級中等以下城市。
1.2 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已經達到2570萬人,但大多數轉移至非農產業部門就業的勞動力并沒有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屬于“離鄉不離土、亦工亦農”的兼業化經營狀態,像鐘擺一樣穿梭于城鄉之間。而且河南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目前大多數是自發性的,出現一種無序的狀態,存在著盲目性、自發性、轉移渠道偏窄等問題。河南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與初中以下學歷的人口占比例較大,只能從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工作,及服務行業,無法進入專業技術崗位、管理崗位,導致他們收入偏低,生活拮據,影響了他們的就業穩定性,不利于勞動力有效轉移。
1.3 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與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關系分析
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與勞動力轉移的難易度有直接關系。教育文化水平越高,就業選擇余地越大,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對實際工作中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也越強,就業后對新環境的適應性、職業穩定性也越強,越容易實現有效轉移。而教育文化水平低的勞動力通常只能滯留于依靠傳統經驗生產的有限領域,也難適應轉移后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大力發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對勞動力有效轉移,將人口資源轉化成人才資源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 河南省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
河南是我國人口第一大省,高等教育生源十分充足。近年來,河南省高等教育有了長足發展。一是規模迅速擴大;二是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是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但是河南高等教育總水平依然落后,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首先,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眾所周知,全國共有“985”大學39所和“211”大學116所,而河南129所普通高校中僅有鄭州大學一所“211”大學,不僅與東部地區的京(26所)、蘇(11所)、滬(9所)等省市相去甚遠,而與同為中西部地區的鄂(7所)、陜(7所)、川(5所)等省市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這是與河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極不相稱的。[2]因此,河南省高水平大學不足,阻礙了河南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及河南經濟發展的水平,對農村經濟建設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其次,辦學規模與辦學質量不同步。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需要創新,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需要調整。一些高等學校存在辦學同質化嚴重的問題,不少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盲目跟風,導致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設置過多過濫,使得畢業生就業越發困難。第三,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嚴重不足。盡管河南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總量逐年增加,但總體來說滯后于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
3 發展河南省高等教育,促進河南省經濟建設的對策
3.1 地方性高校將已有優勢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
地方高校學科的建設與改革與地方經濟的建設密不可分。一方面,地方高校為當地經濟建設直接提供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地方經濟建設的需求為地方高校的大眾化教育階段下培養合格性的人才指明了方向。[3]因此,地方性高校應堅持以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主要服務方向,以本省本地區作為首要服務對象。根據地方經濟和產業結構特征以及行業發展趨勢,在這些高校發展原有學科、專業優勢的基礎上,還應努力籌劃新的學科建設,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和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學校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3.2 積極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以學習某一職業技能,不斷提高從業技術水平、培養技能型、應用型高級人才為目的。它具有職業性和實踐性的特征。一方面,它以職業崗位的需求為基礎,培養目標明確;另一方面,它培養的是高級應用型人才,畢業后直接到生產服務第一線能夠立即上崗并能熟練工作。因此,通過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能夠提高河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素質,進而使其有序、穩定、高層次轉移到城市從事非農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對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提供了有效支持。
因此,政府要提高認識,根據本省具體情況,加大對農村高等職業教育的統籌和支持力度。建立“政府投入、社會多方參與、個人合理分擔、國家助學貸款、個人信用”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與培訓經費籌措和保障機制。[4]在辦學思想上,要積極創新和改革,順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需求,結合市場需求設置課程,加強實用技能的培訓,既要為本地新農村建設培養人才,也要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服務。
3.3 大力開展遠程教育,提高農村信息化、現代化水平
隨著社會進步、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階段的遠程教育已經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共享性等多種特點和優勢。另外,隨著MOOC等微課程的快速流行,為現代快節奏、碎片化的學習提供了更多便捷。因此,高等學校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豐富遠程教育體系,給廣大農村勞動力提供學習平臺,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這樣,不僅可以降低他們的學習成本,而且能免去學員奔波之苦,對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有很大的益處。
總之,高等教育大眾化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河南是一個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到現階段,要進一步向更深層次發展,必須要使高等教育大眾化向農村延伸。盡管近年來河南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河南農村人口龐大,勞動力素質偏低,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河南省經濟建設。因此,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結合河南經濟發展特點與人口特點,有目的有計劃發展高等教育,對推動河南農村人口資源向人才資源轉化,促進河南農村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邢玉華.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河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2] 崔來廷,秦放.河南省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問題探究[J].管理工程師,2016(5):70-74.
[3] 尹浩,略論大眾教育階段下的我國地方高校改革[J].改革與開放,2010(16):143-143
[4] 陳慧仙,職業教育促進河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9):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