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天慧
摘要:五四運動,是一次群眾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它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是近代中國革命新的里程碑。五四運動所形成的五四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光輝傳統,在中國革命運動和發展建設歷程中發揮著深刻而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五四運動在激發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感、追求個性解放、追求民主和科學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五四運動;青年;思想引導
青年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代表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正如列寧所說:“真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正是要由青年來擔負。”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青年,做好青年一代的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以保證國家的面貌常新。
一、激發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感
20世紀80年代以來,黨中央非常重視民族精神教育,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愛國主義傳統的民族,正是愛國主義,使中國民族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愛國主義仍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振興中華的一面旗幟。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隨著對外開放的推進,我們引進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物質技術和管理方式,而經過虛假渲染和精美包裝的以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的頹廢文化也隨之而來,嚴重地沖擊著我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泛起,對外國盲目崇拜,對祖國妄自菲薄,喪失國格和人格的現象屢屢出現。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就會迷失方向,失去發展的動力。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和道德規范,是不可能自發產生的,必須加強教育,而且要從青少年抓起,一抓到底,始終不放。這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戰線上極為重要的任務。正如江澤民深刻指出的:“越是搞現代化建設,越要教育我們的人民,教育我們的軍隊,尤其是教育青年一代,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把愛國主義精神大大發揚起來。”通過長期的、堅持不懈的教育,使“我們國家的每個人包括娃娃都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有民族自尊心”。
(二)維護國家利益,捍衛國家主權
中華民族是酷愛自由、珍視獨立、勇于反抗侵略的民族,維護祖國的獨立和尊嚴歷來是我國愛國主義的重要方面。青年承擔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這一年齡階段,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是他們的生理、心理劇烈變化的時期,也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應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繼承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優良傳統,堅決頂住超級大國的壓力,維護民族的獨立、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保持和發揚我們的民族精神,繁榮我們的民族文化,有效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絕不能容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對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侵犯。
(三)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今天,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時代提出的一個新課題。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具有經久不衰的凝聚力、親和力、感召力,是維護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與合作,維護祖國的統一、安全和穩定,實現國家繁榮昌盛的最重要的精神動力。
當代大學生都是80后、90后,他們在國家改革開放后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成長起來,家庭條件優越,沒經歷過風雨,缺乏挫折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失敗、什么是挫折,只知道一味的享受與虛榮。愛國主義從總體上規定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根本性質和特色。要培育青年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有助于青年在學習、工作、生活歷程中克服困難,不懼失敗,不斷走向成功之路。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追求進步、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巨大的精神財富。
二、追求個性的解放
要求“個性解放”,是小資產階級最明顯的特征,因此,“個性解放”要形成一個社會性的文化思潮,也只有在小資產階級的隊伍增大到一定規模時。而中國的五四時期,正是小資產階級隊伍增大到相當規模的時期。我們可以說,“五四”時代是中國小資產階級的時代,那時活躍在社會舞臺上并致力于推動社會進步的是他們。“個性解放”是“五四”新潮流中的一支勁流,孔子一直是統治者樹立的最高偶像。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戰士們卻敢大膽批判,這本身就表現了一種無所畏懼的“個性解放”精神。除此之外,五四時期的個性解放還表現在文學方面。
(一)獨立思想,激發創造力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黨的十八大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十八大還強調,要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創新人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重視人才培養,激發人才創造活力,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
雖然國家重視對創新人才的培養,然而,教育體制的弊端嚴重阻礙著青年創造能力的發展。我國的教育大都以灌輸教育為主,老師說什么,學生學什么、記什么,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會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學生按照已經規定好的套路進行解答,而不去獨立思想,探索新的解決方法。因此大部分學生會缺乏對問題的探索能力和對問題獨立思想的能力。因而,中國學生的創造力匱乏。作為青年本身,應不斷增強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多問為什么、善于發現新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對這一點引起重視,加強對青年的引導,不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鍛煉青年的創造力,大力支持青年們勇于踐行“雙創”精神。
(二)獨立行為,承擔個人責任
胡適說:“個性主義”有兩個特性,“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獨立是在歷史和時代以外的獨立,而是在反傳統,反權威,反對盲目的信仰的意義上說的。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青少年要敢于有夢,有夢的生活才有意義。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外利己主義思想的傳播,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現實,自私自利的社會風氣也逐漸蔓延開來,責任感、真理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越來越被忽視。老一輩的光榮革命傳統,以及為了正義、為了理想勇于奉獻的無私奉獻精神在這樣的社會生活中竟然引起了質疑。當代青年要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為之努力奮斗,不懼權威、敢于挑戰、不斷追求真理,繼承并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先輩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不搞個人崇拜。不僅如此,我們要從小就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一個負責任的人不管在生活還是工作、學習中都會贏的大家的信任、受到大家的尊敬。
三、追求民主與科學
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的中國,受千百年來蒙昧主義思想的束縛,排斥理性、排斥科學,主張保守愚民的政策,文化停滯不前。五四先進知識分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吸收了西方啟蒙思想,以民主和科學作為有利的思想武器。實踐證明,歷史上任何一次社會變革運動總是以思想革命為其先導的。科學和民主的思想在當時封建落后的中國,對于渴望自由,追求科學與民主的人們來說是一種鼓舞,它指引人們走向光明之路。
(一)追求民主
民主,就是推翻專制獨裁的舊制度,實現最廣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民主”是由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之初就凸顯出來的新價值觀。民主是國體和整體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民主專政國體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要使廣大青年認識到,社會主義民主與資產階級民主有著本質的區別;引導他們學習法律知識,在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參與國家事務。
(二)追求科學
科學,就是探索指導中國人民根本改變受奴役、受壓迫地位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科學”是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最先凸顯出來的新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為此,我們要培養一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實施重大人才工程。青年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年輕動力,使我們實施重大人才工程的一個主要對象,我們要培養廣大青年追求科學的精神,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傳送最先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