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很早就有折物贈人的習俗,如《詩經·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一位美麗的姑娘把從郊外采來的茅草芽送給心上人,表示了愛戀和共結恩情的美好意愿。在我國古典詩詞中逐漸形成了一組折物意象,下面我們把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意象歸總起來略作淺析。
一、折柳。漢朝人在長安東面的灞橋送別時,以“柳”之音諧“留”,故折柳贈別,以表依依不舍之意。又因柳隨地可活,兼具祝人隨遇可安。如權德輿《送陸太祝》:“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其實別后家人思念也折柳,如李賀《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家人望穿秋水的折柳,在贈別的意義上又拓出了一層相思之情。
二、折梅。《荊州記》載,南朝宋人陸凱在一年的春天從江南寄梅一枝與遠在長安的友人范曄,并寫下《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梅。”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后世用折梅,抒發念遠懷人之情。
三、采芙蓉。芙蓉又名蓮花、荷花、菡萏等,芙蓉美如女子之面,白居易《上陽人》:“勝似芙蓉胸似玉。”男子折取是思婦,如《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芙蓉又諧音“夫容”,“蓮”則諧音“憐”,“憐”意為愛憐,故“采芙蓉”或“采蓮”撩亂了女子孤獨寂寞的心情,表達了對所愛男子的深長思念。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張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