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
摘要: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將活動引入到習作的教學中,讓學生習作時有話可寫,將寫作方法融于無形,讓評價方式更為靈動。以此來達到讓學生樂于表達,易于表達的目的。
關鍵詞:活動;習作;內容;方法;評價
三年級,《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部分的學段內容與目標由“寫話”變成了“習作”。這就意味著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學生將進入到習作階段,他們所寫的文章就由段到篇了。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而好的開頭又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如何在剛進入三年級的時候就讓學生樂于書面表達,就顯得格外重要。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玩是孩子的天性,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習作借助活動這一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就會變得可愛、鮮活、有趣。活動一做,既讓孩子不怕習作,又讓孩子有話可寫,真是一箭雙雕。
一、活動讓習作有話可寫
把游戲引進習作教學,讓學生在玩中激發靈感,張揚個性,體驗情感,發展語言,培養動態生成作文的綜合能力。三年級的第一次習作就是“我們的課余生活”。學生的課余生活非常豐富,看的、聽的、玩的都有,可如何將它們用筆寫下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用一些敘述性的語言將活動記錄下來,平鋪直敘,篇幅很短,為了湊字數大都會很啰嗦地寫些無關緊要的話,真正的活動描寫卻沒有。于是我就在課前安排了一次班級活動:兩人三足比賽。
一聽說要玩游戲,學生們都歡呼雀躍,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可是光玩可就不能達成目的。在比賽開始之前我安排好各小組的任務:第一組觀察運動員的動作,第二級觀察運動員的語言,第三組觀察運動員的神態,第四組留意觀眾。緊張而愉快的比賽之后,以談話的形式讓學生分組交流剛才所看到的內容,其余同學進行補充,老師則將學生的回答寫在黑板上,并相機進行提升、反饋。交流完之后,再讓學生看看黑板上的內容,回顧整個活動過程,胸中有竹,最后動筆將此次活動寫下來就不在話下了。
這樣子在真正地完成一次游戲之后,學生們心里就對于如何寫活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這樣寫的話學生們的作文內容極有可能出現雷同現象,所以在完成此次習作后,我再一次進一步地與學生交流其他的課余活動,引導他們用課堂里面學到的方法去寫其他的內容,做到舉一反三。
家長是我們學校重要的教育資源,同時也是我們教學的資源。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是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講到傳統文化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十萬八千里,它是高高在上的,對于剛接觸到習作的小學生而言,更是覺得遙不可及,為了讓學生覺得傳統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安排的活動是“家長進課堂”。班級里有學生家長是做手工索面的,于是我就請家長來到課堂里,為學生講解索面的基本制作的過程,并且燒索面給學生吃,讓學生嘗嘗索面的味道。學生們在聽、看、嘗的過程中,真實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筆尖自然就會將其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不再覺得傳統文化沒有內容可寫,還讓學生覺得習作課堂非常的新鮮,另外也增進了家長和孩子的關系。
二、活動中體驗習作方法
《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研究表明,當我們用眼睛看,我們只能記憶10%;當我們用耳朵聽,我們只能記憶30%;當我們用身體經歷,我們卻能記憶80%。因此,體驗之后學生的記憶會更深,方法自然會掌握得更好。體驗是兒童接觸自然、了解自我、體認社會的重要路徑,體驗能喚醒兒童經驗,幫助構筑兒童的個人世界。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的習作是要寫一篇觀察日記,我就將觀察蝸牛作為此次作文的內容。因為科學課上學生已經對蝸牛有較全面的了解,所以我并不擔心他們沒有內容寫,重點是他們會不會按一定順序來介紹所觀察到的內容。所以我采用的形式是讓學生先寫,寫完后我就在課堂上和學生玩“你說我畫”的游戲。我選擇其中一個沒有按順序介紹蝸牛的學生的習作,讓學生讀,讓另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習作在黑板上畫蝸牛。畫完后,采訪畫畫的學生:“畫畫的過程你有什么感受?”這個學生說:“畫完觸角,畫腹足,再畫眼睛,這樣子不太好。還有蝸牛的嘴巴沒有寫。”這樣,不管是寫習作的還是畫蝸牛的還是聽和看的學生,都明白了寫作要完整,要有一定的順序。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們真切地體驗到了介紹事物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這一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告訴他們這篇文章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如先介紹蝸牛的外形,再介紹蝸牛的習性,而不能想到什么就寫什么。
三、活動式評價提高興趣、增強自信
寫的過程因活動而讓學生樂于書面表達,完成了課標中的第一個要求,而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則由寫后的評價與鼓勵機制來實現。常規的評價大都是作文本上的批語,對小學生而言,這些都太過于理性,于是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活動來達到此目的。
活動一:讀范文。每次習作之后,我都讓習作寫得好的同學在全班同學面前大聲朗讀,一則有示范作用,二則讓學生增強了自信心。當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有這樣的機會,那么在學生之間他們就會產生競爭的意識,你追我趕,爭取成為下一個上臺朗讀自己習作的人。而對于那些基礎相對弱一點的學生,他一下子是不能夠全篇朗讀的,那么我就將他們習作中的一些好的句子,甚至是好的詞語在全班面前讀出來,重點表揚鼓勵,他們也同樣有了成功的體驗,從而不再害怕作文。
活動二:習作展出。讀的作文畢竟是少數,而每個學生都是需要鼓勵的。我就利用班級的展示墻,定期將優秀習作展出,讓所有的同學學習、借鑒。因為展示墻是位于教室外面的,所以看到習作的不光是本班的學生,還有鄰班的學生,這樣的群體激勵效應十分的明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將習作依托于活動,自然而然地讓學生對習作產生興趣,在習作中做到有話可寫,在無形中提高其寫作能力,通過活動形式的評價來提高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我相信,學生的習作能力會在活動中慢慢起步,并最終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