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玲
摘要:本文從一個真實的案例入手,闡述如何讓一個待進生在正面積極的“心理暗示”引導下,逐漸進步,摘掉了待進生的帽子,進而找到了學習的自信心,變成了一名真正優秀的英語學習愛好者。
關鍵詞:心理暗示;待進生
一、一個真實的案例
小林是個很叛逆的孩子,脾氣倔強,自尊心又強。身為班主任兼任英語老師的我,決定從本學科人手。課堂上,我特意選他在辦公室讀了多遍且不算簡單的句子讓他念,結果,他一口氣十分流利地讀了下來,同學們自然給予熱烈的掌聲。之后就經常看到他捧著英語書讀讀背背,而我也時常有意無意、不失時機地表露他是一個很有語言天分的孩子。從那以后,他徹底改掉了以往的一切不良行為習慣,真正成了一名英語學習愛好者。
二、了解心理暗示
1.心理暗示的定義。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包含自我暗示和他暗示。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愿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于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于這項內容。
2.心理暗示能對人體產生積極作用。暗示可以發掘人的記憶潛力。有人作過實驗,分別讓兩組學生朗讀同一首詩。第一組在朗讀前,主試告訴他們這是著名詩人的詩,這就是一種暗示。對第二組,主試不告訴他們這是誰寫的詩。朗讀后立即讓學生默寫。結果是第一組的記憶率為56.6%;第二組的記憶率為30.1%。這說明權威的暗示對學生的記憶力很有影響。
3.心理暗示有時也帶給人消極影響。比如,一個悲觀的人,總覺得自己哪里不舒服,像是得了什么疾病,即便醫生告訴他并非如此。長時間在這種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強烈的心理暗示就真的可能使他患上疾病。一個病人摔斷了胳膊,醫生拿反了X光片,皺起眉頭,“你這個腿可全斷了!”于是,病人一下子就站不起來了。又比如,我們如果經常對某位學生說,這件事情對你太難了,以后他就真的無法做到了。
三、心理暗示在教育教學上的運用
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心理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消極的心理暗示卻能對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響。家長不應當對孩子說:你真懶,或者你怎么就這么笨。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會讓你的孩子真的變得“很懶”或“很笨”,即使他本來很勤快也很聰明。
相應的,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要合理恰當地運用心理暗示。我們應該多講好的優美的文章,不要過多地重復錯誤答案或者劣質的作品,否則,學生可能會因為你的暗示,不斷地強化了錯誤答案,從而記住了錯誤的,卻忘了正確的。
如果想要讓不自信的人自信起來,不夠優秀的人變得更優秀,就要善于利用心理暗示這個武器。我們很多老師,總是更多地看到學生身上的缺點,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改正缺點,從而能盡善盡美,然而卻覺得學生永遠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只有不斷地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那么久而久之,他的整體素質自然就會提升上來。案例中的小林從不學無術到整個精神面貌的改變,最初也只是源于我對于他英語朗讀能力的肯定。
誠然,對于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他們開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有時并不愿意聽從老師或家長的建議和教導,甚至有些比較叛逆的孩子還會刻意朝著我們所希望的反方向前行,完全不計后果,因此,我們在使用心理暗示時要慎重,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1.心理暗示越含蓄,效果越好。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時候,盡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而采用含蓄巧妙地方法引導,如此才能獲得比較好的效果。案例中若是我直接就跟他說,小林或許會覺得這是老師哄騙他聽話的手段,恐怕只會更加對立和厭惡。
2.心理暗示應具有藝術性。教師要力求為學生的活動配上適當的藝術形式,使學生在積極地氛圍中接受教育,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
四、長期積極的心理暗示才能達到讓后進生轉變的目的
任何事物的轉變都是由量變到質變,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1.作為老師,要有耐心、恒心。成功并沒有秘訣,但堅持是它的過程。這讓我想到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軼事,有學生問他怎樣才能修到他那般博大精深得學問。蘇格拉底聽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說:“今天我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最容易的事,每個人吧胳膊盡量王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誰做不到的。一個月后,蘇格拉底問學生們:“哪些同學堅持了?”有九成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一年以后,蘇格拉底再問學生,這時只有一個人舉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2.“他暗示”必須通過學生的“自我暗示”才能產生作用。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一個農民拖著沉甸甸的班車疲憊地來到了山腳下。望著那段長長的上坡路,不禁發愁。正巧來了一個熱心的過路人,兩人將車拉到了坡頂。當他正要感謝熱心人的鼎力相助時,路人卻說:“你用不著感謝我。這兩天我的腰扭傷了,根本就不能用勁。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將這趟車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p>
五、正確使用積極正面的“心理暗示”,避免陷入夸獎、表揚的誤區
積極正面的“心理暗示”不同程度上對學生起到鼓勵的作用,但它并不等同于夸獎和表揚。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偉克在蒙哥馬利等地的學校進行的研究表明,夸獎孩子“你真聰明!”也會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經常被夸獎聰明的孩子更有可能因擔心損害自己的“聲譽”而回避困難的任務。另一方面,盲目的表揚也容易讓學生陷入良好的自我感覺而忽視了構建真正做好一件事所需要的技能。我認為相較于這種流于形式的表揚方式,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更為可靠和有效。
法國心理學家愛彌兒·柯爾曾說過:“心理暗示:打開生活,一把鑰匙就夠了;自我暗示:征服命運,一件武器就夠了?!蔽蚁M蠋焸兛梢陨朴诶眯睦戆凳具@把鑰匙,為學生尤其是缺乏自信的待進生開啟通往成功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