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東
摘要:如何培養和提高當代青少年的道德素養,讓他們先學會做人,而后教他們成才。
關鍵詞:習慣培養;傳統美德
我從事小學教育近40年,在臨近退休之時,將本人在教育教學和生活中的點滴經歷分享給大家,希望給社會帶來一點正能量,希望為人父母做自己該做的,希望青少年成為國家的棟梁。
一、入學前家長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1.從小培養環保意識,不隨手扔垃圾,家長起榜樣作用。現在嬰幼兒很聰明,模仿能力極強,大人怎么做,無意識問他一次就能記住,所以家長必須以身示范,起好榜樣的作用。
從衛生和禮儀的角度來講,在公共場合,就不應該進食零食等。但我乘坐公交車時發現,現在一些小學生,愛吃“塑料袋”食品,喝一些灌裝的飲料等,這些食品既不利于身體健康,又弄臟了公共場所,乘客厭惡至極。更可惡的是,吃完東西隨手將包裝袋扔到車上或者從車窗扔到外面,像這些習慣如果家長從孩子在襁褓之中就開始有意識加強說教,就不至于發生上述情況。我親眼目睹過,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孩子問手里的垃圾扔哪兒?家長的回答是隨便扔了,那這孩子以后肯定隨地亂扔,極不文明。相反,讓孩子將垃圾扔到垃圾箱,并且給予語言上的指導,好習慣輕而易舉地形成。用得著小學老師,甚至中學老師每天花大量的時間糾正這些不良習慣嗎?到國外旅游,用得著外國人專用中文提示來羞恥中國人嗎?天安門廣場觀看一次升國旗儀式,會給清潔工帶來5噸的垃圾嗎?
2.在公眾場合,自覺排隊的習慣也離不開家長的引導。不管是購物,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銀行取款辦業務,學生報名等,如果家長給孩子做好榜樣,或者從小教導,亂擠亂插的行為就不會帶到孩子以后的生活中。我們走到哪里都會秩序井然,這種習慣就成了人們的素質。
3.勤儉節約的品質,家長要從小培養。不管你家是權貴家庭,還是富商家庭、普通百姓家庭,愛惜糧食,節約用水,節約紙張,愛惜一草一木,這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既節約了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寶貴資源,又尊重了勞動者的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還有利于保護環境。總之,好處多多,利益多多,使自然資源最大效益化的為人類服務和利用。
學前階段孩子養成的一些良好行為習慣,會對孩子入學以后的學校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良好的習慣會縮短孩子入學以后的適應期,使其迅速地進入到積極的學習狀態,而一些不良習慣會直接影響他的學習成績。在小學低年級,孩子成績差距并不完全是由智力水平的高低決定,而習慣也是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重要因素。常聽到一些家長埋怨,孩子在低年級沒有養成良好習慣。其實,豈不知良好習慣的培養應該從幼兒開始抓起,甚至3歲之前是良好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
二、培養孩子認真做事的習慣
首先是讓孩子學會認真傾聽。這是孩子入學以后能不能專心聽講的重要前提。要指導孩子認真聽、怎么聽,要求孩子在幼兒園認真聽老師提的要求,認真聽老師講的故事,還要認真傾聽小朋友說的話,這是為孩子適應入學后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做準備。
其次是讓孩子養成學會認真思考,做事肯動腦筋的習慣。家長給孩子提出問題后,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要給孩子留有思考時間,這樣有助于孩子克服依賴思想,養成認真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家長不要輕易掃除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障礙。
三、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小學與幼兒園最大的區別就是孩子需要獨立做很多事情,如自己獨立收拾學習用品、收拾課桌,隨時根據課表準備好需要的書本和用具……如果在學前階段缺乏這種鍛煉,孩子在開學后就有可能手忙腳亂,不但耽誤時間,最重要的是會產生緊張情緒,以致影響學習。
除了培養孩子獨立進行生活管理的習慣外,還要培養其獨立完成作業、獨立檢查作業的好習慣。家長不要作陪讀,更不要對孩子的錯題、錯字指指點點,甚至幫他改錯。這樣,日久天長就會使孩子養成依賴思想、畏難情緒和懶惰的習慣。
在上學前,如果孩子和同伴發生了矛盾,家長要冷靜,教給孩子一些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指導他獨立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在入學后就能很快和新同學相處,很快融入新集體,適應新環境。
良好習慣的培養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家長要抓住機遇,從小進行全面培養。
四、加強傳統美德教育,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孝為德之本。孔子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孝悌的話,這種人不會做出犯上的事,更不會在社會上作亂。就是說做到孝悌的人,一般不會成為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孝是做人的根本,是道德培養的基石。
孝的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我從家孝、廣孝、大孝三方面粗略談談孝的意義。
家孝。是最自然、最自覺的親情回報,是最基本的孝。孝養,既是一種以親情為基礎的愛,又是代代相傳的一種義務,是對父母、長輩的一種責任,這是一種以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為核心的責任,是無私的一片赤誠的回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人人皆父母所生,個個皆父母所養,知恩圖報,寸草春暉,凡有血氣,莫不如此,烏鴉尚有反哺之孝,羔羊知道跪乳之恩,更何況人呢?孝敬,就是子女要在精神上關心、尊重、體貼和愛戴長者,是孝的核心。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老人所需要的,既有物質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從心身養生的角度來講,精神方面的滿足,就是養心,所以,養心比養身更重要,兒女要想父母所想、急父母所急,經常讓父母處于一種精神愉悅的狀態。
廣孝。就是由一個家庭的孝子走向社會,成為一個社會孝子。對自己親人的孝擴大到對他人親人的孝,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對待身邊的一切人,是一種超越了血緣關系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泛愛。正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孝。就是忠君愛國、愛人類社會。從狹義的孝父母擴展到廣義的忠天子,在家為孝子,在朝為忠臣,盡孝是盡忠的前提,盡忠則是盡孝的結果,忠君與孝親本源一致。大孝也包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意識。這與現在倡導的保護生態平衡,構建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觀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從圣人的理論中得到啟示,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地球家園。
加強傳統美德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美德,學會做人而后方可成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如果僅擁有智慧大腦,精湛技藝,他們并不能創造真正的輝煌,只有德才兼備,他們才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格肩負起興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