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鴻翔
摘要:成渝經濟區是我國整個西部地區開發條件最好以及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擁有扎實的產業基礎,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強大的發展潛力。本文從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角度,對成渝經濟區的發展進行研究。通過對成渝經濟區產業發展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進行分析,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一方面是對產業協調發展和合理布局的途徑探索與設想,并且細分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加以闡釋,另一方面為加快成渝經濟區產業發展合作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成渝經濟區;產業發展問題;產業聚集整合
成渝經濟區包括四川15個地市和重慶31個區縣,面積20.6萬平方公里。成渝經濟區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包括經濟實力雄厚、產業基礎堅實、城市化水平較高等。但也存在著中等城市數量少、發展水平低,小城市發展滯后,缺少專業化城鎮等問題,更重要的是,成渝經濟區整體發展較為落后,無論是三次產業結構、勞動生產率還是三次產業所解決的就業人口而言,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使得成渝經濟區的下一步打造戰略、更深層次的發展困難重重,成渝實現一體化發展任重道遠。本文將針對研究發現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對推動成渝經濟區的發展有所幫助。
一、成渝經濟區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結構相似度極高,第一產業比重過大
成渝經濟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內除成都市和重慶市主城九區經濟圈產業結構呈現出“二三一”的特征外,其余城市產業結構均為“二一三”類型,相比“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經濟區,其第一產業比重過高,高達11%,比全國平均水平還高,這與川渝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特色產業基地有關,但要提高成渝經濟區整體實力和加快推進成渝經濟區的城市化進程,農業比重如此之大,生產效率又不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程度較低;造成城鄉二元結構較為突出,這是極為不合理的。
(二)工業產業比值較高,資本和技術密集的先進制造業比例不高
第二產業雖然比重較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成渝主導產業,這主要是與重慶歷史相關,但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傳統制造業仍為成渝經濟區工業中的支柱產業,僅汽車和摩托車制造業在全國占優勢地位,其他產業在全國范圍優勢不明顯。且輕重工業比例不協調,工業對農業的支持與帶動作用較弱。
(三)第三產業比重較低,發展滯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其發展階段而言,雖然三次產業已經進入了“二、三、一”這樣一個發展格局,但服務業產值偏低,發展滯后,且基本上集中在成都和重慶,兩市第三產業的產值占到了整個成渝經濟區的63.3%,其他城市比重和產值都比較小,而且多集中于諸如批發、傳統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等低端服務業,金融、保險、地產等高端服務業發展緩慢。
(四)各地區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差距過大,產業趨同程度高
在成渝經濟區15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以化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有13個,以裝備制造和機械制造為主導產業的城市有12個,以食品加工業為主導的城市有11個,以建材為主導產業的城市有9個,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產業規模,但產業做大的同時并不意味著一定做強,而且這種遍地開花式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很容易使產業的市場容量趨于飽和,不僅浪費了生產要素,還加劇了各地的競爭,不利于經濟區內部分工與合作。
(五)產業配套能力低下,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城市鏈條
成渝經濟區內部除了汽車摩托車制造業以及部分裝備制造業在幾個城市(多出現在成都和重慶都市圈與其周圍的城市之間)之間存在一定的配套關系以外,其他的各個產業在各個城市內基本屬于獨立發展狀態,成渝經濟區內部各個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產業體系,經濟發展聯系并不緊密。
二、推動成渝經濟區產業發展合作的對策思考
(一)各產業重構的政策與措施建議
1.推進農業科技革命、發展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
一是開發出適宜技術。成渝經濟區內是高校較為云集的地方,存在一批優秀的農業技術研究人員,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科研的資金投入力度,資助其實驗和科研經費,同時采取相關鼓勵政策,促使科研人員開發出適合成渝地區地理氣候和土壤狀況的農業科技。二是將農業科技成果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加以推廣,以農民喜愛和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推廣。三是加大投資力度和人才培養,注重對基礎農民,尤其是年輕農業從業人員的培養。最后,構建完善的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成渝經濟區內已經形成了較具規模的特色農業,有中藥、油料、生豬、水果、煙葉、茶葉、花卉和蔬菜等。成渝經濟區應該通過農業科技的引入,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按規模化、產業化合現代化的要求組織生產,提高農產品的檔次和規模經營效應。
2.促進工業產業集聚、實現工業優化升級
一是加快已有制造業集群升級。當前成渝經濟區產業集聚現象較為明顯,但真正實現產業集群發展的產業仍然不多,政府應該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且有利于集群化的政策。如培養專業要素,培育核心競爭力,構建有效的對外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為區域內創新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等。二是優先發展川渝共有優勢產業,實現共有優勢產業的集群化。企業集群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在一定的區域內集中布局,由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跟進,構成自發性企業群落,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鎮一業”的新格局,然后通過衍生、擴張,拓展為范圍和影響更大的區域布局,從而積聚生產要素和發揮規模效應。因此,應首先著眼于川渝共有優勢產業的眾多關聯企業的集群化,將兩地共同在全國范圍內稱得上較高集群化水平的企業群,然后充分發揮他們的規模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為例,作為“成渝經濟區”極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如何將這一蛋糕做得更大?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作為重慶的傳統支柱產業,重慶有形成西南汽車、摩托車工業生產基地的條件,理應以整車生產為主導;與此同時,四川應在零部件上和重慶搞好配套,尤其是四川的綿陽和德陽兩地應充分發揮其機械制造業發達的優勢。在具體操作上,應實現川渝兩地關聯企業的跨地區聯合與重組,通過跨地區收購、兼并、聯合,形成若干跨地區、跨行業的大企業集團,打造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重慶汽車、摩托車巨頭可通過對四川相關企業控股、收購等方式,注入資金和技術,讓其為重慶汽摩企業生產零部件甚至整機,從而為實現交通運輸設備業的集群化創造件。三是培養高端集群主體,發揮大企業和知名品牌的帶頭作用。產業集群的主體是企業,其實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集群的發展水平。根據國際國內經驗證明,一個集群主體至少應具備以下一些條件:首先,要有較大的規模和實力。只有大企業才擁有更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更好地發揮產業集群主角的功能。其次,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擁有知名品牌的企業對上下游產業鏈條具有強大的引領和整合能力。三是要有核心優勢。核心優勢包括核心技術、專利產品、管理技能、市場網絡等諸多方面。一個企業要在上述一個或多個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就會對上下游產業產生強大的拉動和集聚作用,從而與其他相關企業形成產業集群。
3.大力發展服務業
西部大開發以來,成渝各市第三產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績,無論是從其所占比重還是服務業內部結構都有較好的轉變。總量的提高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區域內合理布局和服務業內部高級化的發展。在成渝經濟區未來的發展中,首先,要力圖實現以下“四個提升”,一是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二是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三是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數比重,四是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其次,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服務業內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發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務、商貿會展業和旅游休閑業等。最后,發揮經濟區內各地優勢,實現經濟區內服務業區域合理布局。成都和重慶依托其現有的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成為區域內重點物流中心,同時將其打造為區域內金融中心,通過輻射效應,形成西南地區城鄉統籌的金融產業體系;在高校較為集中、具有科技平臺和科研優勢較強的地方,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成渝經濟區及其輻射區內旅游資源豐富,以重慶和成都為核心,打造區域性旅游集散中心,設計多條區域內特色旅游路線,加強旅游人次培養和一批大型旅游企業的培育,提升經濟區內旅游產業整體競爭。
(二)綜合性的政策與措施建議
1.建立完善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
與重慶自古以來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具有相似的區域傳統文化和相近的習俗,但1999年重慶直轄后,兩地出現了行政分割現象,相繼出現由于地方發展要求,出現了產業同構發展和城市智能地位發展等不良現象。這對于成渝經濟區整體實力的提高和發展是相當不利的。從當前的國際形勢而言,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兩個市場,區域合作已成為謀求多贏的一種必然趨勢。因此,要實現成渝經濟區產業的協調發展,必須勇于且巧于打破行政壁壘,不斷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否則,再一次陷入新一輪的重復建設、結構趨同和無序競爭的困境將再所難免。其中,企業之間的協作方式、協作機制及協作組織的完善是區域經濟合作的關鍵環節。建立成渝經濟區地區經濟協調機構及區域性行業協會,制定成渝經濟區社會經濟總體規劃及產業部門發展規劃,就成渝經濟區眾大產業發展、跨地區生態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產要素流動等問題進行協調,解決“條塊分割”“塊塊分治”帶來的塊塊理性(個人理性)與區域理性(集體理性)的矛盾。完善成渝信息港網絡、交通運輸網絡、企業組織網絡及市場網絡,制定區域合作的規則,為成渝經濟區社會經濟合作提供保障體系。
2.加速產業融合進程
競爭合作的壓力和對范圍經濟的追求是產業融合的企業動力改革傳統管理體制,打破部門、行業、企業管理的條塊分割格局,盡快建立適應產業融合發展和產業創新的推動機制,例如,實現產業融合的組織協調機制、企業主體機制、中介機制以為產業融合提供服務。促進產業問的功能互補,推進產業的延伸發展,改善產業之間關聯關系以及產業內部的前向或后向關聯關系,構建新型產業體系。
3.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政策
產業發展政策的目標在于推動成渝經濟區產業沿技術密集梯度攀升,推進產業由簡單集聚向產業集群發展,進一步促進形成產業群的主導產業實現技術有低級向高級的持續快速發展,遠期目標把成渝經濟區內經濟結構調整到以高技術產業為基礎的發展軌跡上來。近中期目標定為以中技術產業為指向,實現貿易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的有效搭配,形成支持中技術產業成長作用力方向一致的產業政策,爭取盡快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在全國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制造業基地,為發展高技術產業奠定物質資金基礎和技術基礎。
4.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川渝兩地具有較強的科技和技術創新實力。據2011年四川和重慶經濟與社會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四川和重慶兩地普通高校超過150所,擁有超過5000多個各級各類科研和技術開發季候,各類科技和技術人員超過兩百萬,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合計為6192.3億元,占四川和重慶生產總值合計的24.97%。成渝經濟區要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和跨越式發展,其科技創新是關鍵,高新技術產業是重點。但是,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和離不開一系列的軟資源區位因素,譬如人才、智力和信息資源以及區位開發性技術條件等。因此,成渝兩地要實現科技攻關和高新技術產品方面的合作,就應該實行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以加強成渝兩地的研發能力。產學研一體化后,還應注重跨區科研院所、高校、高科技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更廣泛的區域內促進科技實體與企業創新機制的融合。最后,營造區域創新環境也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產業協調發展的軟環境,新產業區發展過程實質上是結網及其根植的過程。除了國有大型企業和事業等規模較大企業的發展,政府應該更重視民營企業的發展,要營造出有利于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良好氣氛,強化企業之間的聯系,搭建合理的區域企業合作網絡,保證整個區域的持續創新活力,以科技創新實現“國富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