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俠
摘要:語文課堂應該是美的課堂,是讓人享受的課堂。作為語文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讓學生逐漸養成語文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讀書、積累、理解、運用,在優秀文學作品的熏陶感染中得到美的享受。
關鍵詞:語文;美文;感受美
語文課堂應該是美的課堂,是讓人享受的課堂。作為語文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讓學生逐漸養成語文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讀書、積累、理解、運用,在優秀文學作品的熏陶感染中得到美的享受。正如余映潮老師所說的“美文必須美教首先是一種教學的理念。有正確的理念,我們才能夠靜心地研究其教學藝術。在教學藝術上,我們首先要關注的,仍是教材處理的藝術。對美文的教材處理,手法豐富,角度細膩,在精心思考之中,時時都會有美麗的光輝閃現。”
《向日葵》是新加坡著名女作家尤今寫的一篇美文。文章講述的是“我”和丈夫到倫敦度假,一天和女兒約好共進晚餐,先約在公園等候,可女兒竟然遲到,“我”感到很生氣,第二天女兒請假陪我過生日,送“我”向日葵花,才解開“我”的疑惑,讓“我”非常感動。“向日葵”是文章抒情的載體,既指文中女兒送給母親的那束向日葵,也指在母愛陽光照耀下的兒女們。以“向日葵”為題,含蓄的表達了文章中心,表現了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愛。
本文不論從行文構思、結構安排、語言運用還是情感表達上,無不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感染著我們,充滿著迷人的美,給人美的享受。上課時,我以這些美點妙處作為文章處理的切入點,引領學生去欣賞、品味、感悟,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心靈得到凈化。
下面,我就以《向日葵》為例,談一談美文如何美教,才能給人美的享受。
一、美教,美在情境
情境是指在課堂中教師通過各種方式給學生創造的一種和本課相契合的氛圍,這種氛圍能夠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夠得到培養。美的情境能培養學生對于美的感受能力,使他們的身心都能夠達到愉悅,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美育功能。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特級教師于漪也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堂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住,課的開始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一條好的課堂導入語,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課文的美好氛圍中。
課前,我從網上購買了向日葵花(道具)。在上課伊始,我發給每個學生一朵向日葵花,大片的綠葉,大朵的花,大朵的金黃,綻放著燦爛的笑臉,向日葵的溫情令人動容。用實物導引法,讓學生從視覺上直接感受到向日葵的活力與美。置身于這樣的美景當中,人與自然便和諧地融為一體,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到了老師營造的美妙、溫暖的意境中。并誦讀小詩《向日葵》:“我是一顆向日葵,渾身充滿了陽光的味道。不抬頭也知道,你在照耀。”和著樂曲動情的朗讀,讓學生感受那陽光般的味道。
二、美教,美在朗讀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朗讀的過程就是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見,在教授美文時,朗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教師的范讀。教師對生活的感悟,對情感的把握,還有對文章的表現張力是學生遠不及的。教師的激情往往會深深感染到學生,極大的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教授本文時,我采用了范讀、默讀、速讀、精讀、有感情的朗讀等多種方式,瑯瑯書聲洋溢在課堂,也飄蕩在學生心里,觸動著學生的心靈。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濃濃書香溢滿課堂,學生們在盡享充滿靈性的美麗文字的同時,也享受著語文帶來的無窮魅力。
三、美教,美在賞析
賞析就是從詞語、句子的角度處理課文,精確的煉字、巧妙的修辭、生動的描寫、精巧的構思,都會讓學生找到欣賞的角度,掌握分析鑒賞的技能技巧,從中獲得美的積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詞語,理解文章的內涵和人物的品質。”“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本文語言凝練、優美,用詞精妙。尤其在寫“我”的情感態度時運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形象,值得學習和借鑒。如“看著時間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氣像螞蟥一樣往我心里鉆。”這句話中,“鉆”字用的貼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因為女兒的失信遲到感到非常的生氣和心痛,用詞準確精妙。再如“晶瑩剔透的寒氣肆無忌憚,我凍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魚……到了七點半,我的臉已幽幽地長出一層青苔。”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把自己比作“凍在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魚”、“臉上幽幽長出青苔”,運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天氣寒冷、因為女兒遲到等待時間之久,表現她內心的生氣、抱怨。“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擻的向日葵,黃艷艷,活鮮鮮的,大蓬大蓬的熱情源源不絕地釋放。”運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向日葵的美麗、生機和活力,渲染了熱烈的氣氛,襯托了人物快樂的心情。讓學生在賞析這些優美暢達的句子的同時,從字里行間中體味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四、美教,美在情感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也就是說作者因郁積于心中的“情”而抒于筆端,讀者因“披文”而情動于中。柏拉圖也曾說過:“融美于心靈”。從情感的角度處理課文,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賞讀之中,領略文中的美好情韻,體會到人間的真、善、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親情,是人間最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抒寫親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動人心弦,引起人們的共鳴。在教學時,我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感受“女兒對媽媽的愛和感恩”上。通過質疑“你贊成文中女兒的這種做法嗎?”“你認為文中的女兒是怎樣一個人?”等,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與作者“同呼吸,共吐納”,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美的愉悅。正如王元驤所說:“沒有任何其他意識形態對于人們所產生的影響像文學作品所喚起的審美體驗那樣,使整個心靈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觸動,產生如此強烈的影響,獲得如此全面的滋養。它在人們精神上所產生的綜合效應,絕不是一般的知識傳播、道德教育和娛樂消遣所能企及的。”
結尾播放歌曲《感謝媽媽》,對教學內容起到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
五、美教,美在創作
語文教學注重的是聽、說、讀、寫。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在教學時,我把每一篇文章都當作范例,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奠定基礎。
席勒說:“美是自由沉思的產物……”在學習《向日葵》這篇美文的基礎上,我安排學生進行創作,仿照例句“謝謝您,媽媽(爸爸),如果我是向日葵;那么,您就是給我溫暖的陽光。因為有您我感覺很幸福。”寫一句話,抒寫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感恩父母》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學生們的思維已插上翅膀,翱翔在創作的天空了,盡情揮灑著創作的激情,感悟著語言的美麗,享受著運用文字的美妙……“如果我是夜行船;那么,您就是指引我前行的燈塔。”“如果我是小草;那么,您就是滋潤我成長的露珠。”“如果我是紅蓮;那么,您就是守護我長大的荷葉。”“如果我是小鳥;那么,您就是給我幸福的藍天。”“如果我是航船;那么,您就是讓我停泊的港灣”……一句句精美的句子流注筆端,內容精彩紛呈,令我驚嘆、讓我折服。“有心的地方便有美麗的風景”,我在品讀學生的作品中享受著成功帶來的喜悅!
《向日葵》是一篇經典美文,唯有美教,才能讓學生感受美、領悟美、循其美、享其美。有人曾經這樣說過:“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就是一篇流淌著美和詩意的散文。”語文課堂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更要使學生懂得美、享受美、創造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會不斷學習嘗試,讓新課程下語文學習趣味盎然,讓美教永駐語文的課堂,讓語文課堂更加靈動、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