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中華中學(210006) 張 娟 ●
八年級幾何教學的幾點建議
江蘇省南京市中華中學(210006) 張 娟 ●
本文根據課標要求針對八年級幾何教學給出幾點建議.
八年級幾何教學;建議
八上:全等三角形、軸對稱圖形、勾股定理
八下:中心對稱圖形——平行四邊形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概念,理清性質和判定中的條件和結論.
(1)概念教學中時刻關注概念的產生,概念之間聯系和區別、性質定理的由來等.
例如:學生經?;煜€合一和垂直平分線性質,要讓學生理解區分這兩個知識點的條件和結論,相對應的幾何語言如何書寫.
(2)概念教學中時刻關注反例教學
例如:平行四邊形判定中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的四邊形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反例,讓學生思考,通過畫圖,構造,加深印象.
2.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幾何語言
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熟悉性質定理條件和結論后,要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幾何語言.
例如:1.在運用三線合一解決問題時,要強調這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前提是等腰三角形.
例如:2.在講角平分線性質時,要強調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在用幾何語言描述性質時,一定要體現距離的含義.
可見正確運用幾何語言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提高幾何邏輯思維能力.
3.增強學生讀題和審題能力
波利亞指出:“解題的價值不是答案的本身,而在于弄清是怎樣想到這個解法的?是什么促使你這樣想,這樣做的?”
培養學生獨立讀題和審題的能力,在講題時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引導學生在題目中畫出關鍵字和句,在圖中標記已知條件;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來講題,講他們讀到了什么,怎么想的,為什么會想到這些,有什么經驗可以和其他同學分享等等,既可以提高學生讀題審題能力,又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積極性.
4.培養學生的識圖、畫圖、操作、探究能力
例1 (2011·河南)如圖,在 Rt△ABC中,∠B= 90°,BC=5,∠C=30°.點D從點C出發沿CA方向以每秒2個單位長的速度向點A勻速運動,同時點E從點 A出發沿AB方向以每秒1個單位長的速度向點B勻速運動,當其中一個點到達終點時,另一個點也隨之停止運動.設點D、E運動的時間是t秒(t>0).過點D作DF⊥BC于點F,連接DE、EF.
(1)求證:AE=DF;
(2)四邊形AEFD能夠成為菱形嗎?如果能,求出相應的t值;如果不能,說明理由;
(3)當 t為何值時,△DEF為直角三角形?說明理由.
當時請班上學的較好的同學A來講,他很流利地講完了第一、二問,講第三問時,他很自信地說出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但怎么講解學生都似懂非懂,于是我提醒他這三種情況是否和題目中所給圖形一致,如果不一致可否將三種情況圖形畫出來,他才開始領會要畫圖,于是第一幅圖很快畫好,并順利講解結束,但是在畫完第二幅圖時,他居然卡住了,完全記不得當時是怎么做的,過后有位同學發現同學A之所以沒有發現解題的關鍵點是沒有把握圖形的特征,如右圖所示,無法體現題目中30度角特征,當然無法解決問題,而這種因為圖形畫的不準確造成沒感覺不會解題的問題在學生總是出現.所以在幾何教學中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畫圖的準確性,提高作圖能力,這樣才有助于提高解題能力.
例2 在嘗試去畫圖,畫圖準確的基礎上,我們在幾何教學中還要關注學生因為畫圖不規范產生的邏輯性錯誤.
(2008溫州19題)文文和彬彬在證明“有兩個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這一命題時,畫出圖形,寫出“已知”,“求證”(如圖),她們對各自所作的輔助線描述如下:
文文:“過點A作BC的中垂線,垂足為D”;
彬彬:“作△ABC的角平分線AD”.
數學老師看了兩位同學的輔助線作法后,說:
“彬彬的作法是正確的,而文文的作法需要訂正.”
(1)請你簡要說明文文的輔助線作法錯在哪里.
(2)根據彬彬的輔助線作法,完成證明過程.
由此可見:平面幾何學習必須和圖形相聯系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感知圖形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多動手畫圖,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師在教授幾何題時也應注意板書和語言的規范,給學生正確的導向.
G632
B
1008-0333(2017)02-0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