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炳松,楊湘永,黃藝群
(湖南省永州市中心醫院(南院)呼吸內科,湖南 永州 425100)
布魯氏菌病5例臨床分析
唐炳松,楊湘永,黃藝群
(湖南省永州市中心醫院(南院)呼吸內科,湖南 永州 425100)
目的 分析布魯氏菌病的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及實驗室檢查,加強對該病的了解和掌握,為非疫區該病的診斷治療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學和臨床數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5年~2016年確診的5例布魯氏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療經過及實驗室檢查。結果 5例患者均有羊接觸史;臨床表現5例均有發熱,4例有腰骶部疼痛;所有患者血白細胞及降鈣素原水平均不高,血常規嗜酸性粒細胞降低,均通過血或骨髓培養陽性確診,經本院治療均痊愈,隨訪半年無復發。結論 布魯氏菌病臨床表現多樣化,多以發熱關節痛就診,感染性檢查指標不高,易誤診為結締組織疾病,羊等牲畜接觸史有助于診斷。
布魯氏菌病;診斷;臨床分析
布魯氏菌病是布魯氏桿菌感染人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在我國主要以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和西藏等地流行為主[1],但全國各地均有散發。人主要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感染動物或污染的動物產品而得病,該病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黏膜等途徑感染人體。其臨床表現為長期發熱、關節痛、乏力、腰痛、消瘦及肝脾腫大等。由于其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感染性檢查指標多不高,常累及多個組織和器官[2],因此給臨床診斷帶來很大的困難,尤其是在我們的非疫區易誤診為結締組織疾病,從而影響該病的治療和預后。本研究總結本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確診的布魯氏菌病5例的臨床資料和流行病學特征,以期為該病的防治提供科學的依據。
1.1 臨床研究 5例病例為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確診的布魯氏菌病住院患者。均通過血培養或骨髓培養確診。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發病時間、動物接觸史、臨床表現、診治經過以及實驗室檢查血常規、PCT、生化、B超等檢查結果和轉歸情況。
2.1 基本資料 5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均為青壯年,平均年齡(43±2)歲。其中我市零陵區3例,祁陽縣2例,零陵區的3例均農民,家中飼養山羊,祁陽縣的2例為一夫妻,從事殺羊的屠宰工作,均有羊接觸史。發病無明顯季節性,2例4月發病,6、9、10月各發病1例。
2.2 臨床癥狀 5例患者均有發熱,為不規則熱,無明顯時間規律性,最高達40℃,其中3例患者以反復發熱為主要癥狀就診。2例患者以腰痛、髖關節疼痛為主要癥狀就診,分別在脊柱外科及疼痛科住院,住院期間發現有發熱。其它癥狀:消瘦、乏力3例,淺表淋巴結腫大2例,脾大2例,全身肌肉酸痛2例。
2.3 實驗室檢查 5例患者中4例血培養出馬爾他布魯菌,1例骨髓培養出馬爾他布魯氏菌而確診。5例患者白細胞總數均正常,5例均有嗜酸性細胞比例降低,淋巴細胞比例升高4例,血紅蛋白降低4例,5例患者紅細胞、血沉、心肌酶、肝功能、降鈣素原、大小便常規均正常,C反應蛋白(CRP)均有升高,3例患者分別行風濕免疫全套、ENA、狼瘡檢查均呈陰性。B超2例提示有脾大。1例患者出現腰椎旁軟組織損害,核磁共振檢查無明顯特征性,報告為感染或結核。
2.4 診療經過 5例患者4例均經過多次就診后確診,發病到確診的平均時間是(40.2±3.0)天,首次就診確診者1例,其丈夫1個月前在本科確診為該病,發病到確診時間最長的1例患者是63天,先后在4家醫院呼吸科、風濕免疫科、感染科住院及門診就診。3例在本科確診的患者予以利福平聯合多西環素、左氧氟沙星治療,2例只有發熱癥狀的均在一周內發熱癥狀緩解,1例合并腰骶部疼痛的患者發熱癥狀在治療后4天停止,腰骶部疼痛逐漸緩解,1個月后消失。脊柱外科及疼痛科住院的2例患者予以福平聯合左氧氟沙星治療,發熱癥狀的亦在1周內緩解,腰痛及髖關節疼痛癥狀在治療后持續約40天左右緩解。2例只有發熱癥狀的患者治療1個療程6周后停藥,隨訪6個月無復發。3例合并腰骶部疼痛的患者治療1個療程6周后,停藥10天,再鞏固1個療程,隨訪半年無復發,1例患者出現腰椎旁軟組織損害的半年后復查核磁共振,病灶消失。
布魯氏菌病是一種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獸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布魯氏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根據宿主偏嗜性等差異被分為多個不同的種,在臨床上以羊種、牛種和豬種布魯氏菌意義最大[3]。動物感染布魯氏菌可出現不孕、流產、睪丸炎及關節炎等癥狀,人感染布魯氏菌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多汗、消瘦及腰背痛等。大多數患者有發熱,典型病例熱型呈波狀熱,但目前已不多見,現多以不規則熱常見,而且人感染后可能復發或留下嚴重后遺癥[4]。在我國主要流行于五大牧區,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和西藏。其它各省均有散發病例,近年來隨著養殖業和畜牧業的迅速發展全國散發病例有增多趨勢[5],尤其是我們的非疫區。近2年本院收治布魯氏菌病患者病例數明顯增多。由于在我們非疫區該病不常見,往往不易引起重視,易誤診,延誤治療,因此加強對該病的正確認識和積極防控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感染布魯氏菌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畜,包括羊、牛及豬,本組5例患者均有羊接觸史。皮膚黏膜接觸及消化道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人與人可能會通過血液和性接觸傳播,患者接觸史對診斷非常重要,我市為該病的非流行疫區,往往因醫生缺乏對該病的意識,未能作出早診斷。因此,需要加強對非疫區醫生的意識,增強對患者畜類接觸史的采集詢問,為早期診斷提供線索。
人感染布魯氏菌病后臨床表現多樣,可出現發熱、乏力、多汗、關節疼痛、體質量下降、腰骶部疼痛、淋巴結腫大及肝脾腫大等。本研究的5例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其共同的臨床表現為發熱,且熱型不規則,多為長期的發熱。其次是腰骶部疼痛,這兩個表現就診的患者往往被誤診為結締組織疾病,因此,對于腰骶部及關節疼痛合并發熱的患者需警惕該病。
布魯氏菌病的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降鈣素原一般不高,本研究5例患者均不高,易誤診為傷寒。因血清試管凝集試驗在我們非疫區未常規開展,故診斷主要依賴于血、骨髓及其他組織培養液中的培養。本研究5例患者均通過血和骨髓培養確診。
由于布魯菌為細胞內寄生,因此布魯氏菌病的治療需選擇能夠滲透到細胞內發揮作用的抗菌藥物,單藥治療該病容易復發,多需要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抗菌藥物聯合治療[6]。常用的聯合方案有:四環素+鏈霉素,利福平+多西環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多西環素+左氧氟沙星等。療程一般要6周,合并有關節、骨骼、神經系統等損害的多需要1個療程后停藥10天再鞏固1個療程。本研究的患者3例使用利福平聯合多西環素、左氧氟沙星治療,2例使用利福平聯合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治療,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布魯氏菌病臨床表現不典型、易誤診,本研究5例患者首次就診確診者僅1例,且其家人剛診斷患有該病。因此臨床醫生需注意以下幾點:①重視流行病史的詢問,尤其是羊等動物接觸史。②骨關節及腰背部疼痛是相對特異的癥狀,對于這類患者出現發熱,要考慮該病的可能。③發熱患者一定要重視多次血培養,必要時行骨髓培養。④布魯氏菌主要在人體網狀內皮系統的細胞內繁殖,很難根治且易復發,因此治療上應早期、足量、聯合用藥,必要時延長治療,以防止復發。
[1]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84-187.
[2] Najaf i N,Ghassemian R,Davoody AR,et al.An unusual compl ication of a common endemic disease:clinical and laboratory aspects of patients with brucella epididymoorchitis in the north of Iran[J].BMC Res Notes,2011,11(4):286.
[3] Moreno E.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perspectives on zoonotic brucel losis[J].Front Microbiol,2014,5(213):1-18.
[4] Gal inska EM,Zagorski J.Brucel losis in humans-etiology,diagnostics,cl inical forms[J].Ann Agric Environ Med,2013,20(2):233-238.
[5] 唐志堅.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3):7-8.
[6] 瑞娟,陳海英,高潤平.布魯氏菌病診治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09,24(5):356-3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