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安豐高級中學(225766) 彭奎東 ●
淺談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中問題的設計
江蘇省興化市安豐高級中學(225766) 彭奎東 ●
探索式教學法又稱發現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相應的在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從而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創新的去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力,讓每個學生個性發展是每個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物學教學;探究活動;問題的設計
教師針對教材中的知識點設計出疑問(能反映本課的教學目標、知識重點),使學生清晰地了解這一節課內學什么,怎么學,學好了有什么實際意義,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了解和解決他們在獨立自學時無法明確的問題.問題必須有助于對全課問題情境的解決,有助于對教學內容全面深入地理解.如:人教版《細胞中的無機物》一節,創設問題探究情境可以這樣設計:展現運動員飲料的化學成分,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1)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2)表中哪些成分屬于無機鹽?為什么要在運動員喝的飲料中添加無機鹽?通過提出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明確探究的問題,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產生對水喝無機鹽作用的理性認識與思考的強烈欲望.
教師須在學生現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并提出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入探索問題境界,切忌以無跡可尋無處著手式的問題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以學過的知識為基礎并與本節新知識相銜接的問題,溫故而自新,經過學生自學找到問題的答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有成功的感覺.在《植物生長素的發現》一節的學習中,教師可依據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進行提問,比如:先展示“向日葵向太陽”和“含羞草受觸摸后葉片下垂”的圖片或播放相關視頻,然后提出問題:向日葵和含羞草的這些生命現象也是類似于動物生命活動調節方式的調節嗎?這個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辯論.教師根據學生的辯論,結合學生已有的初中生物學知識做必要的解釋,如植物體結構簡單,沒有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主要依靠激素調節.以有關自然現象做實例,更能激發學生探求奧秘的欲望,讓課堂變得鮮活.
每個學生都有好奇、盼肯定、愛表揚、爭好勝的心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當學生的智力活動處在積極狀態中,學習態度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這就已經為傳授和鞏固知識奠定基礎了.在課堂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并積極主動的去探究.另外,只要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哪怕問題是古怪離奇幼稚可笑的,甚至是錯誤的,教師千萬別取笑或批評學生,而首先要表揚他們具有提出問題的勇氣,還要善于從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中找出閃光點,要耐心與學生一起探討解答,切莫不了了之.學習“免疫調節——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統受損的關系”后,有學生提問:“蚊子叮咬是否會傳染艾滋病?”對于這一敏感的又與課堂關系不大的話題,我便組織學生討論并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共同解決這個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才能讓學生喜歡提問,質疑能力才能越來越強,提出問題的質量也就越來越高.同時,這樣也有助于學生拓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學生在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但是不能用已有的知識去解答的問題,是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激發他產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在“影響酶活性的因素”一節中,筆者列舉了2個實例:
1.人體中不同部位消化液的pH不一樣.唾液的pH為6.2~7.4,胃液的pH為0.9~1.5,小腸液的pH為7.6.唾液淀粉酶隨食物吞咽進入胃后,將不能繼續消化淀粉.胃蛋白酶進入小腸后就沒有了催化作用.
2.洗衣小竅門之一:用溫水浸泡洗滌,不適合直接使用熱水(超過60℃)沖洗溶解加酶洗衣粉.
提問:從上述資料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提出你想研究的問題,并作出合理假設.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將問題寫在紙上,然后大家一起交流.學生小組討論,羅列問題.如“酶的活性會不會受溫度的影響?”、“酶的活性會不會受pH的影響?”、“酶催化作用會不會底物濃度的影響?”等.選擇“酶的催化作用會不會受pH和溫度的影響”兩大問題作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從生活入手,構建有效情境,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研究知識,學習“活”的知識.
向學生提出學習和認識任務,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知道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預習的指向性,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促進學生預習時的積極思維.“遺傳信息的轉錄”是一個比較難的知識點,筆者在教學時,首先在屏幕上播放轉錄的動態圖,讓學生對轉錄過程先有一個整體的、直觀的初步認識,然后指導學生帶著問題串自己閱讀教材上的相關文字及靜態圖,并組織學生就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對轉錄的細節進行深入的研究.問題串如下:什么叫轉錄?轉錄的場所在哪?轉錄的模板是什么?轉錄的原料是什么?轉錄需要的酶是什么?轉錄的條件是什么?轉錄的產物是什么?它的去向是哪兒?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適宜的探究式誘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的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G632
B
1008-0333(2017)03-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