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芹
(江蘇省泗洪縣食品藥品監督檢驗所,江蘇宿遷223900)
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致嚴重過敏反應1例
邵芹
(江蘇省泗洪縣食品藥品監督檢驗所,江蘇宿遷223900)
目的探討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導致過敏反應的原因,為臨床安全使用提供參考。方法分析發生的1例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所致過敏反應患者的發生原因,并結合已有的類似報道對其機理進行綜合探討。結果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所致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可能與藥品成分中的維生素K1有關。結論醫務人員應對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所致過敏反應給予足夠重視,以保障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過敏
患兒,男,2歲4月,既往無食物及藥品過敏史。2015年8月15日患兒因發熱,口腔、喉嚨、手足起泡到本縣某院就診。查體:體溫(T)36.8℃,脈搏(P)110次/分,呼吸(R)25次/分;體質量12.5 k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智清楚;口唇紅潤,咽充血,咽峽部可見散在灰白色皰疹,周圍有紅暈,無破潰;雙手部見紅色斑丘疹,伴皰疹,皰疹疹液少,基底紅,無破潰,頸軟;兩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血常規:白細胞5.2×109/L,中性粒細胞41.7%,淋巴細胞41.0%。入院診斷為手足口病,予以抗感染、抗病毒、補液以及對癥支持治療:(1)注射用頭孢西丁鈉0.5 g+0.9%葡萄糖注射液50mL靜脈滴注,2次/d;(21)利巴韋林注射液0.1 g+5%葡萄糖注射液50 mL靜脈滴注,1次/d;(3)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1支+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1次/d。患兒輸完前2組輸液后,于12:10開始靜滴第3組輸液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1支+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12:17突然出現口唇青紫,上唇浮腫,全身多發皮疹(包括面部、四肢、臀部等),伴有瘙癢感,聽診兩肺可聞及少許痰鳴音,心率約98次/分。考慮與藥物過敏有關,立即停止輸液,換用生理鹽水,且予以吸氧,抗過敏治療(地塞米松3mg靜注,異丙嗪10mg肌注),心臟監護監測生命體征,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于半小時后癥狀好轉。患兒從第2天至出院內的7天內未輸第3組輸液,前2組輸液繼續使用,未發生不適癥狀。
根據藥品說明書來看,脂溶性維生素(I)注射液即兒童劑型,適用于11歲以下兒童及嬰兒,每天1 mL/kg體質量,每天最大劑量10 mL,加入到100 mL(或100 mL以上)的0.9%氯化鈉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輸注,并在24 h內用完,亦可與注射用水溶性維生素聯合使用;不良反應為偶見體溫上升和寒戰,經6~8 w輸注后,可能出現血清氨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酶和膽紅素升高,減量或暫停藥即可恢復正常。首先從使用方法和用量來看,本例患兒的用法用量均符合要求。其次該患兒在靜滴第3組輸液的7 min內即發生不良反應,且患兒從第2天至出院內的7 d內未輸第三組輸液,前兩組輸液繼續使用,未發生不良反應。再次,從用藥相關性分析,考慮為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所致過敏反應,經抗過敏處理后,患兒癥狀能很快緩解亦支持此結論。綜上,判斷此不良反應的發生與脂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I)的使用有合理的時間關系和因果關系,且藥品說明書未載明此種不良反應,故此判斷為使用脂溶性維生素(I)發生的新的、嚴重的不良反應。此外脂溶性維生素致(I)嚴重過敏性休克反應多有報道[1-3]。
脂溶性維生素(I)注射液系脂溶性維生素復方制劑,含維生素A、維生素D2、維生素E、維生素K1等,為腸外營養不可缺少組成部分之一,用以滿足兒童每日對脂溶性維生素的生理需要,對本品中任何一種成分過敏的患者對本品均可能發生過敏反應。維生素A的藥品說明書中載明的藥品不良反應有厭食、腹瀉、感覺過敏、眼球突出、血中、凝血酶原不足及維生素C的代謝障礙,嬰幼兒引起假腦瘤征、耳鳴、囟門膨出、腦脊液壓增高、剝脫性皮炎、骨肥厚、干腄端杯形陷凹、反甲等,兒童、成人過多可引起皮膚、粘膜干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這些不良反應都為長期或大劑量用藥,且未見有關過敏性休克報道的有關文獻,故該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和維生素A這種成分關聯性較小。維生素D2藥品說明書載明的藥品不良反應有高血鈣、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甚至軟組織異位元骨化、蛋白尿、腎功能減退等,均為長期或大劑量用藥,且未見有關過敏性休克報道的有關文獻,故該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和維生素D2這種成分關聯性較小。維生素E具有抗凝活性,藥品說明書中載明長期大劑量攝入可增加出血性卒中發生危險,而攝入大劑量時可能不再具有抗氧化活性,此時維生素E反而成了促氧化劑,攝入大劑量維生素E可妨礙其他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和功能。維生素K1注射液藥品說明書中載明的藥品不良反應有過敏反應,靜注過快,超過5 mg/分,可引起面部潮紅、出汗、支氣管痙攣、心動過速、低血壓等。維生素K導致過敏反應也多有報道[4-6]。
絕大多數過敏性休克是典型的Ⅰ型變態反應在全身多處器官,尤其是循環系的表現。外界的抗原物性物質(某些藥物是不全抗原,但進入人體后有與蛋白質結合成全抗原)進入體內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相應的抗體,其中IgE的產量,因體質不同而有較大差異。這些特異性IgE有較強的親細胞性質,能與皮膚、支氣管、血管壁等的“靶細胞”結合。以后當同一抗原再次與已致敏的個體接觸時,就能激發引起廣泛的第Ⅰ型變態反應,其過程中釋放的各種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是造成多器官水腫、滲出等臨床表現的直接原因。在導致過敏性休克的維生素藥物中,維生素K1、維生素B12、維生素B1分別居前3位,靜脈用藥所致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最高(44.93%),并且有導致死亡病例的病例報到[7]。
2011年12月26日上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第43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表示2004年1月1日~2011年5月31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中有維生素K1注射液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893例,其中過敏性休克328例(占36.7%),嚴重過敏反應是維生素K1最為突出的不良反應。數據深入分析顯示,維生素K1注射液臨床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現象,如超適應癥用藥、超劑量用藥、不適宜的給藥途徑等,維生素K1注射液存在嚴重過敏反應,提醒醫務人員和患者要關注過敏反應的風險。另外筆者對本縣2015年的藥品不良反應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3例使用脂溶性維生素致過敏反應的,過敏性休克多出現在用藥5 min內,提示臨床應高度重視維生素類藥物致過敏性休克的不良反應。
脂溶性維生素(I)注射液作用廣泛、價格低廉,應用范圍日趨擴大,在醫療機構使用日趨普遍。但是脂溶性維生素也不能濫用,當患兒的營養狀況對疾病的預后存在影響時考慮使用,此時應對患兒進行營養篩查。腸內營養是臨床營養支持的首選方式,當患兒無法經腸道攝取營養或攝入不足時,應考慮通過完全或辦法腸外營養供給熱量、液體、營養等[8]。脂溶性維生素的2°C~10°C避光保存,不能暴露于陽光之下,因此醫院藥房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存儲。在臨床使用時,醫生和護士一定要詢問患者過敏史,有過敏反應史的要慎用;維生素K1可對抗香豆素類抗凝血劑作用,故不宜合用;用前1小時配制,24小時內用完;靜脈注射宜緩慢,給藥速度不應超過1 mg/分;在輸液5分鐘內一定要觀察患者,一旦有過敏反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采取正確有效的搶救措施。
[1]尹曉飛,張學強.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致過敏性休克[J].藥物流行病志,2012,21(4):169.
[2]王姣峰,唐萍,陳曉麗,等.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致過敏性休克[J].醫藥論壇雜志,2013,34(12):132-134.
[3]楊勝芬,高寶麗,徐艷春.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I)致過敏性休克[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5).
[4]任玉梅,焦偉杰,董志巧.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K1致過敏性休克1例[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7):635.
[5]張素雅,胡春梅,徐建華.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K1致過敏性休克1例報告[J].中國醫療前沿,2008,3(4):112-113.
[6]楊國輝,雷招寶.注射用脂溶性維生素K1致過敏性休克45例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09,2(18):47-48.
[7]夏海明.易引起過敏性休克的藥物及其防治[J].中國醫刊,2008, 43(8):70-72.
[8]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會分會兒科協作組.中國兒科腸內腸外營養支持臨床應用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16,48 (6):436-44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