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學麗
(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漢語國際教育視野下中華文化傳播的思考
——以沈陽師范大學孔子學院為例
金學麗
(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孔子學院作為中華文化推廣和傳播的載體之一,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是推崇文化、追求和平發展的國家。漢語推廣的過程就是中華文化傳播的過程,研究孔子學院中華文化傳播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要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加強中華文化傳播意識,將崇尚和平、積極進取的中國文化模式向世界傳揚,以展現中華文化的風采。同時,在傳播過程中所產生的障礙,也需要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并探尋解決的辦法。
漢語國際教育;中華文化傳播;傳播模式;傳播策略
漢語國際教育面向外國人,教授漢語和中華文化,因此具備了“讓世界理解中國,中國了解世界,世界接受中國,中國走向世界”[1]的特殊社會功能。學習者在熟練掌握漢語本體知識和聽、說、讀、寫等交際技能的同時,也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了解基本的中國國情、經貿狀況、人文知識和文化背景,使其日后成長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和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
中國的漢語國際教育如火如荼,截至2016年底,已在1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13所孔子學院和1 073個孔子課堂;各類面授學員155萬,網絡注冊學員59.7萬;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全年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4.1萬場,受眾1 300萬人[2]。海外漢語熱也是“中國熱”“中國文化熱”。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孔子學院作為漢語國際教育的海外基地及中華文化推廣的重要載體,無疑為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發揮了重要作用[3]。時任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的許琳指出: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任務是介紹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向世界展示中國是一個推崇文化、追求和平的國家。中國天人合一的終極關懷、仁義禮智信的道德理想、中庸的處世態度和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孔子學院應當以語言教學和中華文化教學為重點,肩負起中國和世界各國文化傳播的橋梁和紐帶的重任[4]。可見,孔子學院的職能和工作目標對漢語國際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播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值得深入思考。
漢語國際教育不僅是語言教學,也是一項文化教育與傳播活動,其教學對象在學習漢語前已掌握了本民族的語言,并形成了本民族的觀念,因此學習漢語的過程,也是學習和逐漸接受中華文化的過程[5]。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的中華文化傳播通常體現為以下幾種形式:一是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播。這種文化教學可以是漢字、詞匯、句子中的文化,語言交際中的文化,或在注釋中和文化鏈接中介紹的文化,體現為以漢語教學為主、中華文化傳播為輔的特征。二是文化教學。指在語言達到一定程度后,進行的專門性文化教學。文化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有時可以不和漢語學習程度掛鉤,甚至也可以用漢語學習者的母語來講。三是文化體驗與實踐。如舉辦中華文化專題講座、開展中華文化周,通過讓學生親手包餃子、剪紙、練習書法,到唐人街品嘗中華美食,到中國家庭或海外華人華僑家中感受節日氣氛,體驗民俗等活動,使其在較為真實的環境和氛圍中親身實踐,以了解、理解和接受中華文化,并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
沈陽師范大學在黎巴嫩孔子學院的課程體系中,把漢語學分制加興趣班的漢語選修課與集中授課的短期專題講座相結合,設立中國文化選修課和文化專題講座,并把講稿編寫成中華文化讀本發放給學習者。讀本內容既對語言教學中涉及的中華文化做了適度延伸,又有適當程度的物態文化、行為文化、交際文化、心態文化、制度文化等內容介紹,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讀物。教師可以自己在教學中使用讀本,師生也可以向公眾介紹讀本。讀本成了當地孔子學院中華文化的宣傳名片。
孔子學院對派出來華的優秀留學生,應充分發揮其示范效應,定期組織其與孔子學院學員開展座談和經驗交流,用榜樣的力量鼓舞漢語學習者不斷提高漢語水平、學習中華文化。沈陽師范大學約旦孔子學院舉辦過來華留學生經驗交流會,還邀請了漢語橋比賽獲獎選手穆達①穆達是約旦TAG孔院2009年派到沈陽師范大學學習的留學生,經過四年專業學習,獲得學士學位。于2011年和2012年兩次參加全國來華留學生漢語橋大賽,在2012年的第六屆比賽中獲得第四名的優異成績。去約旦大學做了一次題為“墨滴”的學習報告,穆達和約旦學生分享了在華學習漢語的經驗,同時展示了中國武術、書法、茶藝和琵琶等中華文化技藝,這讓約旦大學中文系的學生認識到,只要努力學習漢語,提高聽、說、讀、寫技能,廣泛接觸中華文化并學習一兩項中華文化技能,就能成為一個“中國通”。孔子學院在教學中讓學生成為宣傳中華文化的一分子,因為學生的示范優于教師的宣講,更容易使漢語學習者受到感染,這樣,中華文化的種子就可以在異域落地生根,進而開花結果。
精英教育是孔子學院傳播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精英在各自領域內都是杰出人物、公眾人物,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其一舉一動如同明星對粉絲的影響,起著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沈陽師范大學約旦孔子學院曾經有位學員是前國王衛隊長,其被中華文化深深吸引,來沈陽師范大學學習半年,一邊學習漢語,一邊體驗中華文化,由于各方面的優良表現,被評為年度優秀留學生,并成為當地孔子學院的形象大使。這個學員的學習成果,帶動了一大批人積極投入到漢語學習中,在孔子學院進一步掀起了“漢語熱”和“中國熱”。2016年底,約旦王子和他的小公主訪問孔子學院,學漢語,體驗中國文化。新聞報道后,約旦民眾對中國興趣更加濃厚。其實,早在幾年前人們就了解到,普京的一個女兒在學習漢語。今年春節,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帶著她自己的女兒用漢語向中國祝賀春節。這些不僅傳遞了友好信息,更為漢語國際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播提供了精英典范,應該引起孔子學院的足夠重視和進一步思考。
孔子學院定期組織學生來華到其所屬的大學進行短期夏令營,并非常重視游學人員的作用和影響,力爭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熱愛者和傳播者。通過親身、近距離的文化體驗,學員們在獲得滿足感、成功感的同時,也樂于向親戚、朋友、同學、鄰居講述其在中國的見聞、經歷,這不但提高了孔子學院所在大學的聲望,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與中華文化產生興趣和進一步了解的愿望。另外,孔子學院也經常在所在國開展各種漢語學習活動,目的是讓漢語和文化走向社區,讓所在國市民在活動氛圍中親歷中華文化。沈陽師范大學約旦孔子學院在使館的領導下,安排展臺,設計展板,向約旦市民介紹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狀況,展示孔子學院文化活動的成果。而媒體對活動的報道,進一步激發起約旦全社會對古老中華文明的興趣及感受當代中國發展脈搏的愿望,樂于尋求同中國的各方面交流。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內在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軟實力,這些都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是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新要求。教師傳播文化的前提是要提升自身的中華文化修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于教學和傳播的內容,“從認知的角度都可以概括為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屬于中國所獨有的文化現象;和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等,即中國文化的本質”[6]。這兩個層面促使教師要善于不斷學習,對中華文化表層文化爭取做到如數家珍,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師要善于學習古典文化,推陳出新,同時賦予古典文化鮮活的當代價值和意義。
對于海外師資,應加強其文化傳播意識。教師應牢記孔子學院的宗旨,把中華文化傳播作為使命,不僅在漢語教學中傳播中華文化,還應該在平時的教學、生活和實踐中,注意創造中華文化的氛圍。如帶領學生親手包餃子、畫京劇臉譜、舉辦主題活動等,以展示中華文化風采。即使是平時教師的言行舉止,也都應有意識地配合中華文化傳播,使漢語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產生親近感。另外,教師還要精心布置中華文化氣氛濃厚的教室和文化體驗教室,使漢語學習者時時感受中華文化的滋養和熏陶。
此外,教師還要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了解和熟悉所在國家的文化模式,處理好中華文化和所在國文化之間的關系,在兩種文化之間跨越得體,游刃有余。
孔子學院這個名字,應該說是中國對外交往和文化傳播的一塊“金字招牌”。它擴大了漢語國際教育的范圍,促進了世界各國對中國語言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推動了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從文化層面上擴大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提升了國家的軟實力,為促進世界和諧和多元文化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團結了華人華僑,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不可避免地要與外國文化碰撞并受其影響,這種傳播和交流,反過來促進了國內中華文化意識的回歸,掀起了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和風尚,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成熟。如何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如何將崇尚和平、積極進取的中國文化模式向世界傳揚,以展現中華文化風采等問題,都引發了國人深深的思考。
孔子學院在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自身的問題、不利因素和障礙依然存在,需要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刻反思。
1.教學層面不足
一是師資方面。在教學中教師經常出現文化知識儲備不足的現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流于文化表象,對深層文化知之甚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師資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很好地處理民族文化和外國文化之間的關系,教學僅停留在中華文化的移植和灌輸層面,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有待提升。二是課程體系方面。現階段孔子學院的課程體系單一,較少開設針對漢語學習者的文化必修和選修課程,即使開設,由于沒有統一的指導綱要,孔子學院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各顯神通,造成文化課程教學隨意性大、針對性不強。孔子學院不僅是國際漢語推廣的教育機構,更是一個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中心。因此,孔子學院總部和各高校應該在孔子學院工作目標的引導下,制定完善的文化教學課程體系,鼓勵編寫定向文化教材和讀本,同時打造專業知識扎實、文化底蘊深厚、教學理念先進、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具有很強的文化傳播意識的師資隊伍。
2.實踐資源不足
教學經費設備和實踐資源的不足讓文化傳播影響力減弱,造成重知識講解與傳輸、輕文化交流與實踐的局面。“望梅止渴”式的文化教學遠遠滿足不了漢語學習者和中華文化愛好者的需求,這讓文化傳播的效果大打折扣。雖然孔子學院組織學生來華游學,但畢竟局限于寒暑假期,受眾面不廣。本著經濟實用的原則,孔子學院應該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建設海外孔子學院文化教學實踐基地。如建立中華文化體驗室、體驗中心等,讓學生所學有施展的空間、有檢驗的平臺。而這些需要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孔子學院、使領館、國內大學等多方努力和合作,同時發動華人、華僑共同參與,中資機構積極配合,創建更多的文化體驗平臺和文化實踐基地。
3.少數人的偏見
一些國家對中國文化存在偏見,對孔子學院的設立提出了苛刻條件。而中華文化本身的優秀內涵,使其具有很強的接受性和認可度,加上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大國地位的加強,對孔子學院所在國家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很多國家擔心中華文化會動搖其固有的社會秩序,拋出“中國威脅論”,將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說成是文化侵略,對孔子學院的中華文化傳播進行無端阻撓。輿論的導向也使一些國家民眾誤解中華文化,進而對中華文化傳播產生防范和抵御心理。雖然孔子學院成立之初就明確指出,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傳播是以構建和諧世界為宗旨的,傳播中華文化的手段也是仁柔的,講求中外文化互鑒,但依然有國家將中國視為“獅子”,暗指中國會向世界兇猛地“張開大口”,這是“中國威脅論”和文化侵略觀念在作祟。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可以借用習近平主席在歐洲訪問時的妙語回答:“中國是獅子,是和平的獅子,可親的獅子,文明的獅子。”如何將中國愛好和平、追求世界和諧的文化內涵向世界詮釋和傳達,是擺在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沈陽師范大學在黎巴嫩和約旦的兩所孔子學院,在教學中將文化納入到課程體系,發揮優秀學生的示范效應和精英教育的引領作用,擴大了文化影響力,這些工作實踐為漢語國際教育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應更加具有使命感,在思想上,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傳播意識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實踐中,要不斷探尋克服中華文化傳播障礙的有效方法,采取利于中華文化傳播的策略和方式。漢語國際教育發展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推廣,值得每個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去做深入思考和研究探討。
[1]李世之.對外漢語教育的本質與功能[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6):23-27.
[2]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孔子學院年度發展報告(2016)[R].2016.
[3]趙宏勃.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編寫思路初探[J].語言文字應用,2005(9):69-71.
[4]許琳.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式和任務[J].世界漢語教學,2007(2):106-110.
[5]吳平.文化模式與對外漢語詞語教學[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
[6]張英.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研究[J].漢語學習,2004(1):53-59.
On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View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 Xuel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onfucius Institute,as one of platforms used for the promotion and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shows the world that China is a country highly praising culture and pursuing peaceful development.The process of Chinese popular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ulture spread.Therefore,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on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is to set up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for Chinese People,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declare the positive and peaceful Chinese culture mode to the world and to show th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At the same time,the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lso need to be deeply thought and explored by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mode of communication;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H195;G125
A
1674-5450(2017)06-0152-04
2017-06-26
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W2015344);遼寧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465)
金學麗,女,遼寧朝陽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趙 穎 責任校對:趙 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