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景文,安 嫻,王龍康,殷睿超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近年來,我國企業各類突發事件頻繁發生,不僅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的有序運行,還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此,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法規,要求各企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風險評估、編制應急預案并開展預案演練等工作。科學評價企業應急能力是開展應急工作的基礎,盡管學術界尚未確立統一的綜合評價體系,但經過不斷的摸索與進步,實現了由定性向定量、由對單一裝置向區域整體的綜合性評價發展[1]。目前,國內學者主要從PPRR過程和“人機環管”2大框架構建企業應急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2],評價方法有可拓工程方法、多級模糊、結構方程模型等[3-6]。這些體系和方法各有優勢,但也存在評估指標繁瑣、權重主觀性較大等缺陷。針對此類問題,擬借鑒現有理論成果,從動態能力理論的視角,構建企業應急動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改進的突變級數方法,開展應急動態能力評價工作。
突變級數法是由突變理論演變而來的1個多準則的評估方法[7],該方法可避免對評價指標賦權的主觀性,計算量小,結果準確,已廣泛應用于醫學、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企業的應急能力很容易受到內外部環境等因素變化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突變性和敏感性,故使用突變級數法開展評價研究是適用的[8]。
針對連續漸變過程的定量研究是眾所熟知的微積分和微分方程等數學理論,而社會現象中,同樣存在另1類非連續的變化過程,即突變過程。有4類突變模型常用于評價企業應急能力,如表1所示。其中,勢函數f(x)表示1個企業的應急能力狀況;x為狀態變量;a,b,c,d分別為x的控制變量。

表1 企業應急能力評估的突變模型
突變級數法是由突變理論演化而來的1個多目標決策的綜合評價方法。首先,通過f′(x)=0 和f″(x)=0,可得到由狀態變量表示的分歧點方程,該方程能夠反映狀態變量與各控制變量之間的關系;然后,將各數值歸一化至(0,1)范圍內,可推導得出歸一化公式,見表2;最后,運用相應的歸一化公式進行逐級遞推運算,求出表征系統狀態特征的總突變隸屬函數值x,從而達到對系統進行量化評價的最終目的[9]。

表2 突變模型的分歧點方程和歸一化公式
1)“非互補”原則
當研究系統內的各控制變量對于狀態變量的影響是不可相互取代的,則在各控制變量對應的突變級數中,選取最小值作為總突變隸屬函數值x,即
x=min(xa,xb,xc,xd)
(1)
2)“互補”原則
當研究系統內的各控制變量對于狀態變量的影響是互相關聯的,則取各控制變量對應的突變級數的平均值作為總突變隸屬函數值x,即
x=(xa+xb+xc+xd)/4
(2)
1994年,Teece D發表《企業動態能力:導言》[10],針對企業在動態環境下的持續發展提出“動態能力理論”,認為“企業的動態能力是企業構建、協調、整合、重構內外部資源與能力的能力”。由于突發事件通常具有突發性和偶然性,并且企業的應急工作是涵蓋預警、準備、響應和恢復4個階段的動態過程,因此企業的應急能力強調2個方面:“動態”和“能力”,應急能力實際上也是一種動態能力,都是“改變能力的能力”。
結合我國企業應急能力管理現狀,基于動態能力理論以及指標選取的系統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則,在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并咨詢權威專家意見后,從感知、整合、重構和學習等4個動態能力要素出發,構建企業應急動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5 ,11-12],如表3所示。

表3 企業應急動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1)感知能力
應急管理針對的事件通常具有突發性,關注和識別企業內外部的動態環境是應急工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在企業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識別危險因子、評估可能導致的后果以及傳播和解釋內外部信息是十分重要的[13]。
2)整合能力
在動態能力的構成維度中,整合能力得到學者的普遍認同,企業的內部整合能力包括戰略整合、組織整合、技術整合3個層次[10,12]。其中,戰略整合能力主要包括2部分:確定企業安全生產中長期戰略目標的應急規劃能力和對投資、金融、安全、法律等各方面風險的規避能力;組織整合能力是企業協調內外部網絡以完成1個集體任務的能力,包括:企業核心人才的管理能力,與各相關方的聯動協調能力和應急預案演練的執行能力;技術整合能力是企業整合各種技術單元的知識和技能的集合[14],包括:監控、預警和響應的互通能力及技能、知識和信息的吸收利用能力。

圖1 企業應急動態能力突變評價模型Fig.1 Catastrophe evalu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 emergency dynamic capacity
3)重構能力
重構能力強調的是打破企業已有的組織慣性,通過重新部署、配置和優化,提高企業在突變環境中的組織柔性,使企業保持內外部的動態平衡,實現資源配置的有效性[12],主要包括:企業秩序恢復和重建能力、組織內部變革能力和應急資源配置優化能力。
4)學習能力
企業的應急管理工作若要形成閉環控制系統,學習與改進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企業的任何優勢與能力都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打破、再學習,完成知識的積累、整合與創新,以提升自身面臨突變環境的應對能力[13]。企業應急管理的學習能力主要體現于應急培訓和教育、事故調查與分析總結、應急文化內部滲透和應急管理破壞性創新。
由于各控制變量a,b,c,d的原始數據取值范圍和量綱不盡相同,無法進行直接比較,因此,在運用表2中的歸一化公式計算隸屬度時,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相應的歸一化處理標準,即原始數據標準化[15]。
若為正向指標,則
(3)
若為負向指標,則
(4)
根據2.2構建的企業應急動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表3),企業應急動態能力包括:感知能力、整合能力、重構能力和學習能力4個變量,可確定該層級符合蝴蝶突變模型和互補原則;以此類推,可以得到企業應急動態能力的突變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
利用表2中的歸一化公式進行遞歸運算,求出隸屬度,根據1.3節所描述的“互補”和“非互補”原則,計算求得最終反映企業應急動態能力的總突變隸屬函數值XA。
根據專家采用百分制打分的傳統形式,查閱相關文獻,得到企業應急動態能力的評價等級:優秀、良好、中等、達標和較差5個區間,如表4所示。在評估過程中,根據總突變隸屬函數值XA得到相對應的能力等級,以反映企業應急管理水平的真實情況。

表4 評價分數及對應等級標準
以中原地區某石化企業為例,根據3.2節構建的企業應急動態能力突變評價模型,對該企業的應急動態能力進行實證分析。
為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邀請7位對石化行業和應急管理工作較熟悉的專家學者,根據該企業應急能力的實際情況進行打分。根據表4所示的評分等級,對底層指標進行打分,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三級評價指標的專家打分及平均值
運用式(3)對所有正向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再根據指標間的互補原則逐級計算,最終得到該企業應急動態能力的總突變隸屬函數值XA。具體計算過程如下,以感知能力(B1)為例:

根據常規意義上的理解,總突變隸屬函數值xA=0.920 4較為滿意,該企業的應急動態能力已達到優秀水平,但由于使用歸一化公式將會導致數值偏大且差距較小[15],該函數值不能夠直接反映實際工作水平,故采用分值轉換方法對此進行改進。在企業應急動態能力突變評價模型基礎之上,假設底層指標對應隸屬函數值為y,由于已知xA集中于較大數值,故針對y在[0.5,1]中相對密集地設定15個數值,在[0.1,0.5)中則相對稀疏地設定5個數值;然后,通過表2中的歸一化公式進行遞歸運算得到隸屬度xA,從而可以建立xA與y之間的對應關系,如表6所示,即通過突變評價模型計算所得的評價值xA可以轉換為具有絕對意義的分級指標數值。

表6 xA與y對應關系Table 6 Corresponding values betweenxA and y


圖2 xA與y對應關系Fig. 2 Corresponding values between xA and y
結合表4的評價等級標準,求得改進后的突變評價結果的評分區間,如表7所示。

表7 改進突變級數法評價分值與常規等級的對應關系
1)將本案例中的總突變隸屬函數值xA=0.920 4對應改進后,該企業的應急能力評價等級僅剛達到中等水平。可以發現,運用改進后的評價等級區間不僅能夠有效改進歸一化公式導致分值偏大的缺陷,增強方法的科學性,同時改進后的分級標準更適用于常規意義下的直觀判斷,可避免測評人員得到錯誤的評級結論,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性。
2)該企業的評價結果不夠理想,應急動態能力亟需得到提升,尤其應注重整合與重構2方面的動態能力(xB3 1)基于動態能力理論構建企業應急動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將動態能力理論的研究拓展到應急管理領域中,為評價企業這項特殊的“能力的能力”提供新思路,可以從感知、整合、重構和學習4個方面來提升企業應急動態能力。 2)采用分值轉換法改進突變級數方法,避免評價分值偏高且集聚的缺陷,實證研究表明:改進后的評分區間提高結果分析的辨識度與準確性,用于評價企業應急動態能力是合理可行的。 3)運用改進的突變級數法來評價企業應急動態能力是一項探索工作,研究尚膚淺,在底層指標隸屬度與頂層指標評價值的映射關系、同層各指標的重要度順序排列、互補與非互補原則的選取以及不同改進方法之間的區別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1]盧文剛,陳晨.安全生產應急能力評價體系構建初探——基于石化企業的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5):15-19. LU Wengang, CHEN Chen. On the emergency cap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duction accident: take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25(5):15-19. [2]張曉全,張鵠.美國通勤航空安全影響因素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7(11):199-203. ZHANG Xiaoquan, ZHANG Hu.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S.commuter airline safety and the inspiration to China [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7(11):199-203. [3]朱桂明,程凌,高健,等.石化企業應急救援能力評估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0,6(2):82-87. ZHU Guiming, CHENG Ling, GAO Jian,et al. Study on emergency capability assessment of production accidents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based on extenic theory [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2):82-87. [4]胡月亭,李彥濤.基于可拓的石油化工企業應急能力評估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3,9(3):144-149. HU Yueting, LI Yantao. Study on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ies of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based on extension method [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9(3): 144-149. [5]苗成林,孫麗艷,楊力.基于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煤礦企業應急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3, 9(11):103-108. MIAO Chenglin, SUN Liyan, YANG Li. Evaluation on emergency capability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multilevel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9(11):103-108. [6]苗成林,孫麗艷,楊力,等.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煤礦企業應急救援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4,10(2):106-113. MIAO Chenglin, SUN Liyan, YANG Li,et al. Research on emergency rescus capability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10(2): 106-113. [7]CAO Wei, ZHOU Shenglu, WU Shao-hua. Land-use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 using rough set theory and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3(4): 1611-1620. [8]張立新,張艷.基于改進突變級數法的農村人力資源能力評價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1):70-76. ZHANG Lixin,ZHANG Yan. Evaluation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capacity based on improved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J].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16,37(1):70-76. [9]王書偉. 基于突變理論的礦井通風系統方案優選[J]. 現代礦業, 2010, 26(2):79-81. WANG Shuwei. Plan optimization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which based on catastrophe theory [J].Modern Mining, 2010,26(2):79-81. [10]Teece D.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J]. 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 1994, 3(3):537-556. [11]王永剛,程晨.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維修綜合能力評估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7(11):155-159. WANG Yonggang, CHENG Chen. Assessment research of maintain comprehensive ability based on dynamic ability theory [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7(11):155-159. [12]晏遠春.道路運輸危險品企業應急能力作用機理與提升對策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13]林萍.組織動態能力研究——Teece等的動態能力框架的一個擴展[D].廈門:廈門大學,2008. [14]Clark K B, Fujimoto T. The power of product integr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6):107-18. [15]陳郁.化工園區規劃環境風險評價方法與風險管理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 [16]郭亮.面向集成創新的企業技術集成能力作用機理及演化提升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5.5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