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楠
【摘 要】 環境問題中主要的問題是霧霾問題,而霧霾問題又逐漸得成為北方大部分城市發展的阻礙。然而,考慮到霧霾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要歸結到我國的經濟結構,高污染,高耗能,這些產業的占比很高,在供給側給側性改革的過程中發展綠色金融對于推進產業結構的轉變,對于我國的經濟結構的轉變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近幾年來,我國一直在倡導綠色經濟,這已然成為了我國發展經濟的戰略重點,那么,綠色經濟的重要的支柱可能就是綠色金融。
【關鍵詞】 綠色金融 互聯網金融 激勵機制 市場環境
在去年世界矚目的G20峰會上,綠色經濟被列為重點議題,表達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決心和信心,在全球環保責任上更是彰顯出了大國姿態。本國經濟將朝著綠色低碳的方向發展,全球以合作共贏的姿態推進氣候,環境,經濟同步發展。新金融領域的新政策、新技術、新模式和新平臺不斷涌入,可謂是變幻莫測,這里必須強調的就是綠色金融,目前,綠色金融的證券市場上,比如在綠色信貸、綠色保險方面見效卓著,根據數據顯示,在2016年前半年,發行綠色債券的數量已達1200億人民幣,跟其他國家表現也是很突出,做綠色產品的企業在融資上市方面的政策優先明顯有推動作用。但是綠色金融的產業發展有其特殊性,投入很大,但是收益不能立竿見影,而且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些都意味著投資綠色金融是有一定的風險的,所以對于綠色金融的下一步推進,粗腰政府,企業,社會各方調動積極性,并且在途徑的過程中建立并完善的保障機制,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實體經濟的發展。
綠色金融是指基于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需要,針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提供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它所涵蓋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產業基金、綠色金融衍生產品、綠色保險等。
綠色金融始于西方國家,20世紀70年代,西德成立了第一家政策性環保銀行,為環境項目提供專項優惠貸款;80年代美國設立信托基金應對環境風險;90年代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制定了針對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環境責任的指引文件;2007年歐洲投資銀行(EIB)首發綠色債券。
進入21世紀以來,環境污染、自然資源消耗以及氣候變化產生的負面效應,給世界經濟增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成本。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全球有116個國家出現淡水資源減少及可耕種土地惡化的情況;空氣污染每年導致約400萬人過早死亡;自然災害導致每年數千萬人流離失所。為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世界各國紛紛加大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等綠色項目的投入,推動綠色金融進一步向規模化發展。從資產存量看,在對綠色信貸有明確定義的國家,綠色貸款約占總體貸款的5%~10%;綠色債券在全球債券市場中的占比接近1%,2016年上半年全球綠色債券余額達1180億美元,比2015年底增加280億美元;全球機構投資者持有資產中的綠色基礎設施資產占比也達到1%。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世界銀行(WorldBank)等組織估算,未來十年內,全球包括能源、基礎設施、水以及污染治理在內的綠色領域投資將達數十萬億美元。在改善地球環境的同時,綠色領域的投資也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后勤保障的的綠色金融發展的規模及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未來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債券與信貸規模大
發展綠色經濟已是全球共識,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巴黎氣候峰會上承諾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要實現這些承諾,需加大對綠色項目的投入,隨之對綠色金融的重視及推進力度也會加大。
政策方面,早在2016年9月,G20杭州峰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于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倡議引發廣泛贊譽。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7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對我國建設綠色金融體系做了總體部署,將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上升到國家高度,為我國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有利契機。
市場方面,構成綠色金融的工具如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及基金等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綠色債券、綠色信貸因各自的優點,增長迅速,實現了規模化發展。
綠色債券是募集資金專項支持綠色產業項目的一類債券,因其限制條件少、融資成本低、使用方式靈活等特點,成為綠色項目的重要融資渠道。2015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及國家發改委先后出臺《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明確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綠色交通等領域的企業綠色債券發行,我國綠色債券發展由此步入快車道。2016全年我國綠色債券發行量達到2052億元人民幣,規模居全球第一,較2015全年發行量(80億元人民幣)增長了24.7倍,占同期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業界估計,未來幾年我國綠色債券將蓬勃發展,年均融資量可達2000億~3000億元人民幣。據統計,2016年我國綠色債券發行主體涉及金融業、電力能源、水處理、交通基礎類等行業,由于債券數量相對較少,難以量化評估,但總體來看綠色債券在融資成本上具有明顯優勢。從電力能源行業來看,國家電網公司于2016年下半年成功發行首期100億元綠色債券,發行利率創國內企業債及公司債歷史最低紀錄,為特高壓等項目建設籌集了低成本資金;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公司分別發行60億元及10億元綠色債券,為清潔能源項目募集資金。
綠色信貸是指投向綠色項目、支持環境改善的貸款,具有貸款期限長、利息率低、費用減免等優點,側重于為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中長期融資服務。截至2016年上半年,國內21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到7.26萬億元,較2015年末增加2500億元,占貸款總規模的比例達到9%左右。未來我國將通過擴大財政貼息資金規模、成立專業性擔保機構等方式,支持綠色貸款快速發展。國家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政策性銀行,是綠色信貸的最重要提供方,重點投向環境治理和清潔能源等綠色領域項目。目前國內綠色貸款的財政貼息率多以同期中國人民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為限,也有部分貸款是以實際利率為限,但規定3%的上限限制,可見綠色貸款的融資成本具有明顯優勢,或將成為相關企業青睞的融資方式。
股權融資前景看好
除卻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綠色金融的其他工具亦有相對優勢,未來市場發展規模可期。
在股權融資方面,證監會近日明確表示,鼓勵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支持與綠色環保相關的并購重組。截至2016年8月底,深交所上市的綠色企業有168家,占深市上市公司總數的9.3%,涵蓋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及綠色交通等領域,累計融資額達4275億元。在當前“降杠桿”的宏觀背景下,相關綠色項目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的機會會更大。
主要投資于綠色環保領域的綠色產業基金也呈現出大規模發展的趨勢。根據運作模式,國內綠色產業基金主要為三類。一類是政府專項支持模式,包括“絲綢之路”投資基金、廣東省“綠色產業投資基金”等,首期募集規模分別為300億元和250億元;浙江、內蒙古等省區也于近期設立了節能環保專項產業基金。另一類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大部分綠色基礎設施項目如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污水處理等屬于系統工程,具有覆蓋地域廣、資金需求量龐大等特點,投資回報期長,且具有一定的技術經濟風險,社會資本單獨投資意愿不強,因此可以借助PPP模式,借助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設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共同投資的綠色產業基金,為綠色項目的建設運營籌集資本。2016年10月財政部公布了全國第三批PPP示范項目名單,總投資額達1.17萬億元,其中環保、節能等綠色項目占比在20%以上。第三類是資本市場主導模式。截至2016年上半年,國內基金管理機構設立的以環保、低碳、清潔能源為主題的基金有96只,總規模達到978億元。在各級政府的主導和大力推動下,未來我國綠色產業基金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綠色金融涵蓋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資產,綠色經濟的發展也刺激著綠色金融的潛在市場需求,綠色債券及綠色信貸已經顯現出巨大的市場規模,股權融資及綠色產業基金等也初具效應,綜合性金融機構可抓住這一機遇,發揮業務牌照齊全的優勢,統籌推進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產業基金及綠色保險等產品的研發,發揮協同效應,滿足綠色產業的不同需求,構筑差異化、特色化的競爭優勢,實現規模和效益的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內外綠色金融產品對比研究[J].翁智雄,葛察忠,段顯明,龍鳳.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06).
[2] 基于聯合分析的我國綠色金融影響因素研究[J].麥均洪,徐楓.宏觀經濟研究.2015(05).
[3] 綠色金融研究述評[J].鄧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