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興高
【摘要】農產品上行關系到農村的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的大問題。本文針對縣域農產品上行發展實際,分析突出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的辦法。
【關鍵字】縣域農產品 電子商務
一、我國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概況
受益于電子商務整體行業發展紅利,加之來自中央一號文件、政府工作報告等多方利好政策的保駕護航,農產品電子商務迎來了快速發展期。根據商務部和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農產品電商交易金額達870多億元,農副產品累計成交2300萬噸。農產品是家電、服裝、小商品等之后的又一個銷售熱點。隨著阿里巴巴、京東、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加入農產品銷售中,把農產品銷售到大城市中,以增加農民的收入。農產品問題不僅是農產品在通過網絡或線下的銷售問題,更是幫助數千萬農民脫離貧困,實現精準扶貧的一個大戰略。
二、縣域農產品電商需要遇到的問題
1.農業是典型的傳統行業,具有地域性強、季節性強、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低、生產者分散且素質較低等特點;農業品上行針對產品特性分析應考慮一下問題:
(1)農產品保質期限。一般來說,生鮮保質期時間較短,蔬菜容易腐爛,肉類容易變質,對農產品電商要求高,需要快速運輸,必要時需要配套冷鏈物流系統;干貨保質期時間較長,易于儲存方便運輸,農產品電商發展較快;深度加工的產品,保質期長易于保存和運輸,對農產品電商發展最為有利。
(2)單位價值。由于需要物流運輸,因此農產品的價格對物流運輸具有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農產品電商的適應線的價格在12元/kg, 如果價格太低,光物流成本占有的比重太高,所占的利潤將大幅被擠占,利潤將大大壓縮,只有單位價值大于12元,要想實現縣域電商發展物流運輸成本才是可以接受的。
(3)日常需求。大眾基本生活的農產品,銷量大且產品組合種類較多,由于是大眾產品適宜的人群多,便宜推廣和銷售。例如大眾消費的大米、小米幾乎家家戶戶都用,用戶基數大,消費多。只要產品好,銷售不是什么大問題。例如,我們熟悉的五常大米的稻花香就是廣大群眾喜愛的大米。稻花香抓住大眾日常消費做到質量好、包裝好、物流好,能夠及時供應全國。
2. 農產品產銷規模層級
農產品產能分為季節性產能和非季節性產能,特別是無加工農產品產能最難控制,所以農產品上行在原點處便有了難度。一般來說,農產品銷售額在1億以下的只要零售就行,在達到10億元銷售額,這時就需要有分銷渠道了,達到100億元以上就需要有批發、分銷和零售。只有這樣才能使農產品順利銷售出去,避免農產品滯銷現象的出現。農產品銷售中可以采用借助網絡營銷的方式采用眾籌、預售、等方式提前把農產品預定出去。
3.農產品主要存在的問題
現在大部分農產品處在原始生產中,質量標準沒有統一,沒有分揀體系,沒有暢通的物流系統都成為制約農產品上行的因素。2015年陜西省禮泉縣出現近百萬斤貢梨滯銷,2015年安徽水果大縣碭山遭遇了大規模的西瓜滯銷。因遭遇連陰雨天氣,西瓜外銷受到影響,碭山20萬畝西瓜愁銷路。電子商務三條核心動線:信息流、現金流、物流,目前前兩條已進入實施階段,物流成了農產品電子商務核心制約條件。
4.農產品電商常見誤區
(1)電商只為增加銷售。農產品電商是把農產品銷售出去沒有錯,但僅僅是為了增加銷售就走入農產品電商誤區,我們不僅要把農產品銷售出去,而且要形成穩定的客源,增加他們的重復購買率,因此,農產品電商不僅要賣出去產品,更主要的是增加和顧客互動交流、在線品牌拓展、增加服務價值才是傳統企業發展電商的主要原因,而增加銷售和降低成本是必然結果。否則,增加銷售只是空談而已。增加銷售當然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但絕不是電商的唯一目標。一般來說應認識到電商具有五大價值:增加和顧客互動交流、在線品牌拓展、增加服務價值、降低成本、增加銷售。如果讓銷售一葉障目,就極易陷入開網店、出售更多產品、打價格戰的怪圈之中。增加和顧客互動交流、在線品牌拓展、增加服務價值才是傳統企業發展電商之因,而增加銷售和降低成本是隨之而來之果。否則,增加銷售不過是無源之水。
(2)不是保守就是激進。農產品電商又一個誤區就是制定策略不是保守就是激進,因為絕大部分傳統企業當家人缺乏互聯網基因,用傳統企業得失的舊思維來做電商,所以策略上不是保守就是激進。保守者往往是小企業,激進者多數是曾通過直覺賭對市場的大企業家。據2016年數據,全國2015年有4000多家比較大的電商企業,到了2016年就只剩下1000多家,并且這1000多家電商只有1%是盈利的。因此傳統企業進入電商一定要有好的戰略和步驟。
(3)電商僅為渠道戰略。把電商看作一般的營銷手段,作為一個新的渠道來運作,忽視了與現有產業的融合,結果獨木難支。電商不僅有渠道作用,更有對產業的倒推作用,最終要按客戶的需求來改造生產,如果始終堅信自己的產品最好,不肯聽顧客的意見來改進,這樣的任性沒有什么好結果。所以,農產品電商的理想狀態是,不要單純的賣產品,而是以顧客為中心,從根本上改善農產品產銷模式,將傳統的以產定銷模式轉向市場營銷推動生產,讓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三才結合更緊密,推動了產品質量標準化、產銷信息對接高效化、企業形象生動化、農產品消費個性化,加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
三、縣域農產品電商上行應做好幾件事
1.縣域領導一定要任職農產品上行的一把手。只有縣域一把手親自抓農產品上行,才能使縣域內的資源形成合力,把整個資源粘合在一起服務于農產品上行,做好統籌,避免資源浪費。順利更加能夠執行上面的政策文件,進一步清理和規范融資服務性收費,認真落實相關減免政策,降低融資成本。然后是縣域企業在推動本地農產品上行中就會如魚得水,根據縣域經濟的特色制定相應的企業策略,把縣域內的農產品銷售出去。
2.發展縣域內的農旅經濟。每個縣域要根據當地特點,發展相關的旅游產業,這樣全省乃至全國的人就會到你這個地方旅游,就會帶來線下的流量,有人來了就相當于有了流量,相當于把線上引入到線下,這樣可以把縣域好的農產品展示給旅游者,從而帶來了銷量,只要是好產品,就會帶來復購,從而將流量轉化為購買農產品行為重復行為。
3.構建農產品電商生態圈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導作用,逐步替代傳統的農產品供給主體,并積極引導開展網上產銷對接;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緊緊圍繞構建電商生態圈,聯同當地農業行業協會,推進自律管理和資源整合,將農產品生產、包裝、質量追溯、農產品展示、銷售、物流、支付、售后維護等各個環節進行深度整合,打通農產品電商全產業鏈,由形式集群真正轉變為產業集群。
4.完善冷鏈物流體系
物流建設方面,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改善農村地區的交通、物流、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特別是縣域地區要加快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打造智慧物流平臺,建設生鮮農產品分級——預冷——包裝——儲存——運輸的立體鏈條,為農產品“上行”保駕護航。政府部門和電商企業可合作共建商業性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包括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構建,生鮮農產品標準的制定,生鮮農產品流通運營等綜合體系的構建等。
5.注重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
積極爭取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政策支持,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市場化運作作為補充、企業自籌為主體的經營籌集和使用機制”。充分利用和爭取各地政策與資金優勢,爭取發改委支持,把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納入發改委基地建設項目支持。同時,積極爭取把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經營納入財政預算。對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培訓、標準的制修訂、產品檢驗檢測、基地環境等環節給予資金支持與補貼。
6.注重電商人才的培養
針對縣域電商人才缺乏的現狀,對農村電商人才重點培訓。構建完善的農產品電商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出實用技能人才,使他們能夠熟悉農產品及服務特性,掌握農產品市場規律及風險預估能力,可以獨自在各大農業電商平臺開設店鋪及日常維護,利用各種網絡工具進行農產品網上推廣及銷售,規劃運營等工作。以《農產品網絡營銷》、《農產品物流》、《農產品電商運營》、 《農村電商概論》等主干課程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加強院校與農業企業、農產品電商平臺、區縣供銷社合作,在教學中加強與企業、農村一線的聯系,細化農村電商各個崗位需求,以項目導向為基礎,工作流程為綱領,將崗位需求及農村電商技能[3]。
參考文獻:
[1]鐘景輝 劉志堅 我國農產品電商困境與紓解 對外經貿
2016(5)
[2]唐文娟 推進甘肅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幾點思考 農產
品質量安全 2016(1)
[3]王斐 農副產品電商人才培養研究初探 科教導刊 201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