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培玉
[摘要] 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腎病(DN)患者血糖控制情況、腎功能指標、低血糖發生率和再住院率的影響。 方法 選取 9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 45 例。 選擇常規治療護理來干預對照組患者,干預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的同時,應用循證護理,觀察6個月。 結果 6個月后干預組血糖控制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和再住院率均優于對照組 (P <0.05)。但腎功能指標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血肌酐(SCr)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和自身之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藥物在遏制DN的腎功能惡化方面是主導作用。但循證護理即獲得較好的護理滿意度,又能顯著降低低血糖反應發生率和再住院率、從而降低風險和醫療費用,值得推廣。
[關鍵詞] 循證護理;糖尿病腎病;預后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b)-0179-02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越來越高,根據中國糖尿病協會的調查發現,全國糖尿病發病率高達9.7%,居全球之首[1]。糖尿病未早期控制好,常出現多種并發癥,如糖尿病腎病(DN)。而DN在治療過程中容易發生低血糖反應[2]。不同的護理模式對糖尿病的預后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3-4]。2011年1月—2015年6月,對該院45例DN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所選9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均為該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所收治,男女患者人數分別為49例,41例,年齡33~77歲,病程2~21年,入選標準: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②DN診斷明確,Mogensen分期為于腎損害微量白蛋白尿期(Ⅲ期)或臨床腎病期(Ⅳ期)。③并沒有控制不理想的高血壓。④除其他腎臟病變。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患者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腎功能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的治療、護理及健康教育。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和注射胰島素。干預組:在常規措施上接受循證護理,具體如下:(1)循證問題,包括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根據臨床經驗及搜集實證,根據不同個體提出具體問題。如胰島素如何正確使用?如何降低患者負面情緒等等。(2)循證支持與循證觀察。針對問題進行相關資料檢索,如了解到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治療后可能出現低血糖反應,因為腎功能衰竭患者,腎臟對胰島素降解清除速度減慢,胰島素半衰期延長,容易在體內蓄積,治療過程中更容易發生低血糖[2]。(3)循證應用。①心理護理:患者因長期服藥,一般存在焦慮、易怒等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講解藥物的治療原理、服藥效果,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加強心理督導,幫助患者樹立信心。②飲食指導:與醫師一起指導患者營養問題,按照低脂、低鹽及低糖的飲食結構進食,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可適當提高粗纖維食物與優質蛋白的攝入量。③用藥指導:護士要配合醫師將用藥原則告知患者,并囑其嚴格遵守。詳細介紹用藥方式、時間、注意事項及可能的不良反應。出院時教會患者正確掌握自我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技術,包括注射針的選擇、 注射胰島素的類別及胰島素皮下注射的部位。首選注射部位是腹部,可與手臂和臀部輪換注射,可左右部位輪換。皮膚消毒是自我注射胰島素的重要環節,在消毒知識教育中注重風險教育,護士必須對患者進行全程化指導。包括從安裝筆芯、 針頭,注射部位的選擇、消毒、到注射完畢后的處理。低血糖是常見不良反應,若藥物使用量過大,飲食不足及活動量過多均會導致低血糖,因此告知患者要隨身攜帶糖果。④運動護理:運動可減少身體對胰島素的需要量,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共同計劃規律運動,鼓勵肥胖患者多運動。
1.3 觀察指標
在該研究開始、期間和6個月后收集如下資料:①滿意度:滿意度分為3個等級:滿意、一般、不滿意,其中護理滿意率(%)=(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②治療效果: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指標FBG、HbAlc和腎功能指標UAER、SCr的變化,以及低血糖發生率、再住院率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 SPSS19. 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 χ2 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滿意度情況
在護理滿意度方面,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血糖及腎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6個月后干預組血糖控制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但腎功能指標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血肌酐(SCr)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和自身之前相比,差異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干預組發生低血糖2例,發生率為4%。對照組發生低血糖9例,發生率為20%。干預組在6個月內再住院3例,占7%。對照組再住院15例,占3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在病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進而影響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加重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而糖尿病腎病是慢性腎臟病和慢性腎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雖然仍排在原發性腎小球腎炎之后,但近年有明顯增高的趨勢。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病機制相當復雜,尚未完全闡明,高血糖導致血管損傷與多元醇途徑激活,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形成增加,蛋白激酶C途徑激活及己糖胺通路激活等有關。通過微血管病變造成腎損害,其病理改變有以下三種,結節性腎小球硬化,其特異性較高;彌漫性腎小球硬化類型最常見,但特異性較低;滲出性病變特異性也不高[5]。如何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控制好患者血糖是首要任務。對于糖尿病腎病Ⅰ期或Ⅱ期患者積極控制好血糖,可以使肥大的腎臟恢復正常和將升高的腎小球濾過率(GFR)恢復正常;對于糖尿病腎病Ⅲ期(微量白蛋白尿期),規范的胰島素治療可延緩腎臟病變的發展,減少尿白蛋白;進入糖尿病Ⅳ期(臨床腎病期)為腎臟改變不可逆的標志,但控制糖代謝也有利于減少糖尿病的其他合并癥,如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視網膜病變和感染等,可以減慢病變發展,提高生活質量[6-7]。
有研究表明,如果醫療條件等同,應用循證護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5-6]。該文觀察到循證護理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低血糖發生率和再住院率也有明顯減少。血糖控制更好,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lc)指標兩組比較(P<0.05)。但腎功能指標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血肌酐(SCr)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和自身之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藥物在遏制DN的腎功能惡化方面起主導作用。但循證護理即獲得較好的護理滿意度,又能顯著降低低血糖反應發生率和再住院率,從而降低風險和降低醫療費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施齊芳,李小妹.糖尿病病人健康價值與生活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3,11(38):833-834.
[2] 張弘.糖尿病并慢性腎功能不全死亡11例原因分析[J].南通醫學院學報,200l,21(4):397-398.
[3] 陳里茜,胡曉紅,龐碉.循證護理在預防糖尿病性骨質疏松患者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l0,32(20):88.
[4] 謝云,王群峰. 糖尿病護理中循證護理的運用效果分析[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6):1438.
[5]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37-739.
[6] 韓志勇.糖尿病腎病的規范化治療對患者腎功能的影響觀察[J].吉林醫學,2012,33(35):7657.
[7] 金必星.高血壓、高血糖對糖尿病腎病的預后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48.
[8] 鐘曉莉,李淑蓮. 循證護理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J]. 當代護士,2012,15(7):18 -19.
[9] 劉小莉,嚴小芬,張睿,等. 循證護理在婦科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7):89-90.
(收稿日期:2016-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