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堃
摘 要:隨著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的頒布,相關法律證據和法律制度得到進一步更新和完善,大量電子證據在案件調查中也被廣泛應用,極大程度提高了電子取證相關單位的社會地位。與普通取證相比,電子取證的優越在主體性、方法性以及對象性等方面都將自身有點在實際應用中加以凸顯。除此之外,在實際應用中,電子取證的法律風險和法律規制也進入工作人員的視野范疇中。為實現電子取證施行的高效性,本篇文章對電子取證法律風險及法律規制進行相關介紹。
關鍵詞:電子取證;法律風險;法律規制
隨著新刑訴法內容的不斷擴大化,以電子技術為手段收集的證據也被明確列為證據種類之一。因此在司法實踐中,電子證據也從幕后走向臺前,逐步進入大眾的視野。電子取證依照法律規制采用正規合理的方法進行采集整理,全面嚴謹的提取與司法案件有關的各種數據和材料。在電子取證的過程中規避法律風險,確保電子證據在案件中積極有效的發揮其本質作用。
一、電子取證簡述
電子取證的本質就是依據被破壞的計算機數據和資料,對相關電子證據資料進行全面恢復。以符合法律規范的方式對計算機入侵、破壞、欺詐、攻擊等犯罪行為進行證據獲取、保存、分析和出示過程。由于電子證據多來自互聯網,因此司法實踐中的電子取證具有虛擬性、多樣性和技術性。電子取證主體具有特殊性、取證對象具有雙重性、取證方式更是多種多樣。電子取證要求實施者必須具備較強電子信息專業知識及電子技術運用的能力,對待電、磁、光等一系列電子數字信號具有極強的轉化能力。在多樣的電子數據儲存和方式下,翻譯成人類能夠清晰識別的圖片、視頻和聲音,從而編纂整理成書面文檔。
二、電子取證環節
電子取證過程要求工作人員掌握高專業性技術,且電子設備保證精湛,我國電子取證程序總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是電子取證的基礎性階段,即電子取證準備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對電子取證技術和取證設備的研發、取證信息的校訂、取證工作人員的甄選和培訓;第二方面是電子取證結束后,電子證據的收集、管理、歸納和保存;第三方面是對電子證據檢驗性分析,全面概括、深刻分析所采集電子證據的可靠性和實用性。
三、電子取證過程規則
電子取證過程指電子取證的具體操作程序,確保電子證據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在進行電子取證之前,應當對案件進行全面詳細的剖析,了解與此案件相關的電子證據材料。無論是電子取證還是傳統的取證方法都離不開有效的現場保護,第一時間維持原有的電子設備的運行系統,避免電子設備受到外來信息的干擾。對電子設備進行取證時,積極借助相關技術手段,對電子數據予以妥善保存,從而確保電子證在案件訴訟過程中有效使用。
四、電子取證的法律風險
隨著電子取證這一調查方法在司法中主導地位的提升,其在實際案件中的應用也得以提高。伴隨這一現象,電子取證的法律風險也日益進入群眾視野內。然而,新刑訴法并未對電子取證的相關問題作出明確規定,電子取證行為的法律規制依然處于空白狀態。由于電子取證與傳統的取證方法存有巨大的差異,因此電子取證存在的法律風險也更大。電子取證的風險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電子取證的秘密性與公民網絡隱私權之間的關聯;另一方面是電子取證的依賴性和公民財產權之間的關聯。
1.電子取證法律風險與個人網絡隱私權
隱私權是人身基本權益之一。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網絡隱私權也逐步成為公民基本權益之一。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隱蔽性和虛擬性,加之電子數據傳輸的無痕跡,有關人員在實施電子取證時,依靠技術手段很容易秘密侵入他人網絡空間和網絡設備并遠程實時調取取證,或者進行實時監控。電子取證大部分材料皆來自于互聯網絡,在進行電子證據收集和整理時,以“走后門”形式對他人的隱私進行勘察。由于電子取證相關法律的模糊和相關電子技術的薄弱,在公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對他人隱私的泄露,進一步造成對他人隱私權的嚴重侵害。
2.電子取證法律風險與個人財產權
電子取證所儲存的主要介質包括計算機及其硬盤、光盤、手機等一系列電子技術設備等等。除此之外,電子取證的外部依賴主要是電子證據的儲存設備。電子證據儲存的設備屬于公民的個人私有財產,因此在進行電子取證的過程中,會對他人的財產權進行不可避免的侵犯,造成他人財產的損失和消耗。例如,電子取證的工作人員為了獲取與案件相關的電子數據,都會對公民的電腦硬盤內存有的電子數據進行調查取證,從而扣押公民的整臺計算機及其相關的電子設備,在整個行動的過程中都有可能侵犯公民個人的私有財產權。
五、電子取證的法律規制
隨著現在科技化的穩步發展,電子設備為應用也極為廣泛。在一些事故的調查處理過程中,采用電子取證的方法來進行證據的記錄也比比皆是。因此,電子取證的法律規制在此時就凸顯的尤為重要。電子取證作為一項司法活動,其主要內容包括:電子取證的主體、電子取證的對象、電子取證的手段以及電子取證的過程四個要素,從而對電子取證行為進行規制。
1.電子取證法律規制的主體性
電子取證法律規制的主體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主體性以實施者為主干,即電子取證機構內部的指揮人員和控制主體;另一方面,主體性以“人”為基礎,即直接參與和實施具體活動的工作人員。在我國,積極參照日本,英國,美國等一系列采用自上而下專門成立電子取證的國家機制,建立以偵查指揮中心為基礎的電子取證機構,全面提高電子取證的水平和效率。在電子取證實際參與人的規制上,應當建立健全電子證據收集制度,完善鑒定主體資格的體系。依照電子證據的類型、取證的重點、技術的基本特征對電子取證進行合理的劃分,制定電子取證相關的操作規范和標準,從而提高電子取證主體的取證水平,規范電子取證行為。
2.電子取證法律規制的方法性
電子取證的方法主要包括主體對電子證據的儲存和從儲存設備中進行提取電子證據的過程,主要包括檢查、搜查、扣押等各項取證手段。在此基礎上,對獲得的電子證據進行分析、提取和轉換。在電子取證的過程中,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合法的取證調查。未經過法律程序的批準,工作人員不得采用跟蹤、監試、偷聽、非法入侵等取證手段。電子取證方法性的法律規制,嚴格的要求技術及工作人員的操作必須符合相關的明文規定,不可濫用職權私自的進行電子取證,從而造成對他人隱私的侵害。
3.電子取證法律規制的對象性
在進行電子取證的過程中,為保護調查對象的人身自由權、隱私權、財產權等一系列各項基本權益,電子取證的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限制電子取證對象,防止取證對象的擴大化。采用“鏡像復制”的取證方式,在以不毀壞電子數據完整性為基礎,將儲存在電子設備中的證據進行全面的復制,有效的避免了電子取證對象范圍的延伸。
六、結語
以電子取證的法律規制以及法律風險的保障體系為基礎,以有效確保電子證據在訴訟過程中能夠發揮其本質作用為直接目標,對電子取證各個步驟進行明確的要求。即:在電子取證的過程中,每一個步驟要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記錄,反復斟酌、編纂,最后形成書面證據。在取證的過程中要注意積極的借助外部的技術手段,對圖片、聲音、影像等一系列電子證據進行全方位、具體化、形象化的整理,從而確保電子證據的作用能夠得到有效地發揮。
參考文獻:
[1]劉品新.電子取證的法律規制[M].中囯法制出版社,2010:268-270
[2]程三軍.袁海東.計算機取證活動的工作規范[J].計算機世界,2004(09):15-76
[3]何家弘.電子證據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55-60
[4]蘇云.王建濤.電子取證的法律風險及其規制[J].法制博覽,2013(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