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
中圖分類號:G81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2-021-01
摘 要 探討體育鍛煉和運動訓練與體育專業和普通專業男大學生身體機能狀況與尿蛋白變化的關系。通過分析指標運動前后的變化得出不同訓練水平對指標的影響;通過對運動次日指標與正常值的分析比較,得出不同訓練水平男大學生身體恢復機能狀況。本研究為衡量運動負荷是否合理、運動疲勞發生程度及體育教師了解學生身體機能狀況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男大學生 運動訓練 運動負荷 尿蛋白
尿十項檢測是一種無創傷性的檢測手段,包括尿酮體、白細胞、尿糖、尿蛋白、尿膽紅素、尿潛血、亞硝酸鹽等十項指標的檢測。運動負荷是指運動員在訓練中所完成的身體負荷量。不同的負荷量對機體可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不同訓練水平的人在進行相同運動負荷時,各器官系統反應也不同,這些反應在免疫系統、運動系統、泌尿系統等方面表現的十分明顯[1]。尿蛋白(PRO)是指尿液中的蛋白質,運動時尿中蛋白排出的數量和組成成分,與運動強度和量有關。在激烈運動下尿液中的蛋白質增加,此增加的現象稱為運動性尿蛋白[2]。本課題通過測定運動前后尿蛋白的變化,可有效了解學生身體機能狀況、運動量的適應情況以及疲勞程度并為體育教師了解學生身體機能狀況提供理論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隨機抽取本學院體育專業男大學生和普通專業男大學生各40名,受試者健康狀況良好,均無病史;平均身高(173±14)cm,平均體重(69.8±13.7)kg。
(二)研究方法
1.實驗儀器、實驗試劑采用日本產AUTION MINI AM—4290型自動化尿十項分析儀及其配套試紙、一次性試管、MONARK功率自行車、心率遙測儀、身高體重稱等。
2.指標測試時間:運動前安靜狀態、運動后5min、運動后第二天清醒空腹安靜狀態
3.測試步驟:進行身高、體重測試并記錄;測試前24h,測試者不得做劇烈活動。測試時,測試者靜坐15min,取中尿10ml;受試著進行定量負荷運動;運動后5min取中尿10ml;取運動后第二天清醒空腹安靜狀態中尿10ml。
4.數據統計:將原數據輸入Microsoft Excel中存儲,建立原始數據庫,實驗數據用Excel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二、研究結果
體育專業男大學生和普通專業男大學生運動前安靜狀態、運動后5min、運動次日清醒空腹安靜狀態尿蛋白(PRO)含量的變化情況:
通過進行運動時間為9min,功率為200w,轉速為60r的功率自行車測試。體育專業組男大學生和普通專業的男大學生在運動前安靜狀態測量的尿蛋白含量陽性率都為0;體育專業組男大學生運動后5min測量的尿蛋白含量陽性率為10% ,普通專業的男大學生測量的尿蛋白含量陽性率為12.5%;體育專業組男大學生運動次日測量的尿蛋白(PRO)含量陽性率為0,普通專業的男大學生測量的尿蛋白含量陽性率為5%。運動后5min、運動次日清醒空腹安靜狀態的中尿尿蛋白(PRO)含量與運動前安靜狀態相比經t檢驗分析:運動后5min體育專業組和普通專業組尿蛋白(PRO)含量都有所提升且有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普通專業男大學生的尿蛋白(PRO)含量比體育專業男大學生明顯提高;運動次日體育專業組和普通專業組尿蛋白(PRO)含量相對有所提升且有著性變化(P<0.05)。
三、討論與分析
根據在運動前安靜狀態、運動后5min、運動次日清醒空腹安靜狀態對尿蛋白和尿膽原所測量的有關數據分析,體育專業組男大學生和普通專業的男大學生在運動前安靜狀態測量的尿蛋白含量都沒有出現陽性變化,每位學生的尿蛋白(PRO)含量各不相同但都在正常范圍(陰性,<15mg/dl)之內。提示,受試者健康狀況良好,測驗指標含量正常。運動次日清醒空腹安靜狀態即學生身體機能的恢復情況,體育專業組男大學生運動次日清醒空腹安靜狀態測量的尿蛋白(PRO)含量陽性率為0,普通專業的男大學生測量的尿蛋白含量陽性率為5%,提示,這是因為普通專業的男大學生與體育專業組相比沒有進行長時間的系統的運動訓練和體育鍛煉,導致普通專業的學生和少部分體育專業的學生出現大強度下尿蛋白含量升高甚至出現運動性尿蛋白的現象,其存在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性和個體的相對穩定性,即不同的學生之間尿蛋白的排泄量可不受訓練水平的影響,他們之間存在的不同是個體差異的結果,但在完成相同負荷時,訓練水平則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四、結論與建議
(一)運動后尿蛋白的排泄量與運動強度有關,一般來說,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大,尿蛋白的含量也會增加。晨尿中尿蛋白的含量還是較高或是超過正常范圍,這可能是過度訓練或過度疲勞的表現,教師應及時調整運動強度和上課計劃。
(二)相同個體在完成相近的運動強度時,運動后尿蛋白的含量相對穩定;當身體機能下降時,尿蛋白含量則會增加;當訓練水平提高或機體適應能力較強時,尿蛋白含量則會減少。
(三)尿蛋白作為評定運動負荷較為靈敏的指標應被體育教師廣泛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在運用指標時應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
參考文獻:
[1] 王傳敏,魏爭.女子足球運動員比賽后某些生化變化[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 季瀏.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3] 馮連世,馮美云,馮偉權.優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