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萍 于春華 吳建成

【摘要】 目的 探討環扎位點距離和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的相關性。方法 40例孕前宮頸機能不全行宮頸環扎手術患者, 根據環扎位點距離分為A組(距膀胱返折腹膜下5 mm, 宮旁1 cm)和B組(環扎位點平膀胱返折腹膜, 宮旁1 cm), 每組20例, 兩組患者術后均接受子宮CT探查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 并與應用數顯卡尺測量20例因病切除的全子宮或廣泛全子宮新鮮離體標本的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作對比, 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分析環扎位點距膀胱返折腹膜下5 mm, 宮旁1 cm的影響因素。結果 三組各項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各項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顯著低于A組和新鮮離體子宮標本,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A組和新鮮離體子宮標本各項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 峽部寬度、峽部長度、膀胱反折腹膜剝離起始部距離、峽部外緣距子宮血管內緣距離、子宮動脈內徑、子宮動脈外徑、宮頸內口至外口距離、峽部宮頸寬(外徑)、子宮前壁厚度、子宮后壁厚度、峽部宮頸周徑均是子宮峽部環扎位點距離的獨立影響因素(OR=3.692、3.941、3.916、3.826、3.685、4.545、9.098、4.387、4.336、4.328、4.318, P<0.05)。結論 子宮峽部環扎位點距膀胱返折腹膜下5 mm, 宮旁1 cm可保證宮頸機能不全患者獲取更優的手術效果。
【關鍵詞】 環扎位點;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妊娠結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7.049
宮頸機能不全患者的反復流產率為8%~15%[1]。該癥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宮頸功能不全[2-4], 宮頸環扎手術作為該病主要治療手段之一, 其子宮峽部環扎位點合理選取位置仍處于爭論中。本文隨機收集本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孕前宮頸機能不全行宮頸環扎手術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 同期選擇因病切除的全子宮或廣泛全子宮新鮮離體標本20例作為比對資料, 旨在探討環扎位點距離和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的相關性, 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收集本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孕前宮頸機能不全行宮頸環扎手術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環扎位點距離分為A組(距膀胱返折腹膜下5 mm, 宮旁1 cm)和B組(環扎位點平膀胱返折腹膜, 宮旁1 cm), 每組20例。A組患者年齡24~40歲, 平均年齡(26.8±4.9)歲, 平均宮頸管長度(26.2±4.2)mm, 平均孕次(3.4±1.0)次, 平均孕程(18.4±3.3)周;B組患者年齡24~39歲, 平均年齡(26.8±4.9)歲, 平均宮頸管長度(26.2±4.1)mm, 平均孕次(3.3±1.2)次, 平均孕程(18.2±3.4)周。兩組患者年齡、宮頸管長度、孕次、孕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檢測 A組和B組患者術后均接受子宮CT探查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 儀器選擇GE 64排螺旋CT, 掃描參數:層厚5 mm、間距5 mm、螺距1.0, 增強掃描選擇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團注碘海醇(300 mg/ml) 100 ml, 由本院工作5年以上影像師配合婦產科醫師對全子宮及子宮峽部CT圖像進行分析和測量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 選擇因病切除的全子宮或廣泛全子宮新鮮離體標本20例, 子宮標本切除后保持離體標本的峽部完整, 應用數顯卡尺測量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和比較兩組患者及離體標本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 包括子宮峽部寬度及長度、膀胱反折腹膜剝離起始部距離、峽部外緣距子宮血管內緣距離、子宮動脈內外徑、宮頸內口至外口距離、峽部宮頸寬(外徑)、子宮前后壁厚度和峽部宮頸周徑;并分析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是否為環扎位點距膀胱返折腹膜下5 mm, 宮旁1 cm的影響因素。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或獨立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是否為環扎位點距膀胱返折腹膜下5 mm, 宮旁1 cm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比較 三組各項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各項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顯著低于A組和新鮮離體子宮標本,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A組和新鮮離體子宮標本各項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環扎位點距離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選擇環扎位點是否距膀胱返折腹膜下5 mm, 宮旁1 cm為因變量, 將各峽部生物物理參數作為自變量引入回歸模型, 結果顯示, 峽部寬度、峽部長度、膀胱反折腹膜剝離起始部距離、峽部外緣距子宮血管內緣距離、子宮動脈內徑、子宮動脈外徑、宮頸內口至外口距離、峽部宮頸寬(外徑)、子宮前壁厚度、子宮后壁厚度、峽部宮頸周徑均是子宮峽部環扎位點距離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3 討論
子宮頸峽部生物物理學參數等多項指標, 可從整體上反映女子子宮生理結構特征[5-8]。研究顯示子宮頸峽部結扎環大小及材質可對子宮內隔產生不同壓力, 引起子宮相應防衛性收縮, 若結扎環選取不當或結扎距離不合適, 可致子宮內膜損傷或內膜膠原纖維包埋環扎線, 并在子宮收縮作用下嵌入宮壁至子宮深部甚至穿出形成異位[3], 因此結合子宮頸峽部生物物理學參數選取合適環扎位點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有研究者提出應于距膀胱返折腹膜下5 mm, 宮旁1 cm作為進針環扎位點[4, 9, 10], 但關于該術式實際應用的資料較少, 本次結果顯示, 三組各項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各項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顯著低于A組和新鮮離體子宮標本,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A組和新鮮離體子宮標本各項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峽部寬度、峽部長度、膀胱反折腹膜剝離起始部距離、峽部外緣距子宮血管內緣距離、子宮動脈內徑、子宮動脈外徑、宮頸內口至外口距離、峽部宮頸寬(外徑)、子宮前壁厚度、子宮后壁厚度、峽部宮頸周徑均是子宮峽部環扎位點距離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環扎位點距膀胱返折腹膜下5 mm, 宮旁1 cm對于子宮峽部生物物理參數影響較小, 可有效減少或避免對子宮動脈的副損傷、避免結扎材質進入宮腔導致縫扎失敗等并發癥, 從而降低不良妊娠發生率。
綜上所述, 距膀胱返折腹膜下5 mm, 宮旁1 cm可保證宮頸機能不全患者獲取更優的手術效果及妊娠結局。
參考文獻
[1] 姚書忠, 姜紅葉. 腹腔鏡下子宮峽部環扎術.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4, 30(2):102-105.
[2] 夏恩蘭, 馬寧, 黃曉武, 等. 妊娠期腹腔鏡子宮峽部環扎術治療子宮頸機能不全并成功分娩六例臨床分析.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4, 49(11):864-867.
[3] 黃玲, 陳燕娥. 緊急宮頸環扎治療晚期流產及早產的妊娠結局和新生兒隨訪. 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25):4411-4412.
[4] 張松英, 金曉瑩, 徐文治. 孕前經陰道子宮頸峽部環扎術治療宮頸機能不全.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4, 30(2):99-101.
[5] 張松英, 尉敏齡, 金曉瑩. 改良陰式子宮峽部環扎術的應用.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6, 43(6):614-617.
[6] 雷慶華, 柯青霞, 賴葵鳳, 等. 孕前腹腔鏡子宮峽部環扎術治療宮頸機能不全的臨床研究. 中國現代醫生, 2016, 54(23):43-45.
[7] 張松英. 宮頸功能不全——經陰道改良子宮峽部環扎術.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2015, 30(7):16.
[8] 夏恩蘭, 劉玉環, 黃曉武, 等. 孕前腹腔鏡子宮峽部環扎術七例臨床分析.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1, 46(12):952-954.
[9] 陳鳳林. 經陰宮頸峽部環扎術106例妊娠結局分析.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2, 28(4):303-304.
[10] 夏恩蘭. 孕前腹腔鏡子宮頸峽部環扎術. 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2, 5(2):4-6.
[收稿日期: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