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鋒 李志偉
摘 要:高墜案件中,若垂直降落,地面平坦,通常情況下,地點與現場尸體的位置是一致的;但有個別案例由于地點質地硬,胸部首先著地后,胸廓受巨大向內沖擊力,使得胸廓瞬間變扁,前后徑變小,瞬間產生巨大彈力,將尸體再次彈起,從而造成地點與現場尸體位置分離的現象。
關鍵詞:胸廓整體變形;高墜;彈力
日常大多數高墜案件中,尤其是垂直墜落、地面平坦,尸體的地點與尸體現場的位置是相符的,很少出現地點與尸體分離的現象。但是,最近我縣發生的一起高墜案件卻有點出乎意料,尸體地點于現場尸體的位置不著邊際,看上去似乎風馬牛不相接。讓我們重溫一下整個案件過程,運用胸廓整體變形產生巨大彈力的原理來進一步闡明其中的原委。
2015年12月10日,地處晉西的呂梁方山,天寒地凍,早晨,一條噩耗如同刺骨的寒風向方山縣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呼嘯而來。我縣麻地會鄉胡堡村口龐泉工貿公司建筑工地上發現一具男尸。警情就是命令,接到報警后,我局迅速組織警力趕赴現場,立即展開現場勘查與現場走訪。經現場勘查發現:該五層建筑物為混凝土框架結構,高20米,坐西向東,距該樓3.3米的東面地面上有一男尸,尸體頭南腳北俯臥于地面上,地面平坦,土質較硬,尸體頭部的地面留有血跡。在尸體與建筑物中間的地面上有一接觸痕跡,痕跡東西寬0.3米,南北長0.8畝,距尸體2.0米。由于現場處于建筑工地人員復雜,來往人數較多,現場已被部分破壞,尸體周圍腳印雜亂無章。后經仔細勘查確認,死者腳印一直沿建筑物樓梯到五層樓頂,經初步的尸表及衣著檢驗,死者上身外套呈敞開狀,有一顆紐扣掉落,外褲內側褲縫撕裂,死者面部額骨、鼻骨、顴骨骨折,雙外耳道出血,口腔內出血,雙側胸廓肋骨多發廣泛骨折,左小腿骨折,尸斑位于尸體腹部,尸僵各大關節廣泛存在。在死者上衣口袋內搜出遺書一封,遺書中寫到死者想自尋短見,請求妻子以后到自己墳前燒紙。現場走訪發現其妻系我縣麻地會鄉胡堡村人,在一月前與死者協議離婚。離婚后,死者曾到胡堡村尋過妻子和女兒,想復婚重歸于好,但均遭到妻子的嚴辭拒絕。綜合現場勘查與現場走訪初步推斷為死者從建筑物五層樓頂跳下后摔死,為一自殺案件。但這一推斷當時便遭到死者家屬的強烈質疑,死者家屬一口認定系他人所傷,質疑依據便是離尸體1米遠處的接觸痕跡。死者家屬認為此處為搏斗倒地所致,若為高墜自殺形成,為何落地點與尸體不在同一位置,故堅決不認同死者是高墜自殺。針對家屬提出的質疑,筆者仔細分析,做出了合理的解釋,最終贏得了家屬的認可,此案得到完美解決。那么在此起案件中,地面所留的接觸痕跡,到底如何形成,這還應從尸體著地部位及痕跡特征分析說起。
第一,此處痕跡是死者落地時首先撞擊地面形成,并非搏斗倒地所留。因為痕跡為一接觸性痕跡,無拖拉、蹬踩等具有方向性、活動性特征,加之此處并無血跡出現,而在尸體所處的位置上有血跡出現。這充分說明假若此處為搏斗倒地所留,則倒地后死者當時并未失去活動能力,則必然會出現相應的抓摳、蹬踩等活動痕跡,但此處恰恰沒有這些痕跡,為一典型靜態性痕跡,故初步排除搏斗所留,符合死者瞬間接觸地面形成。
第二,現場尸體位置為死者高墜接觸地面后,由胸廓整體變形產生巨大彈力外彈所致。仔細檢查尸體發現死者雙側胸廓多發性、廣泛性肋骨骨折、額骨、鼻骨、顴骨骨折、左小腿骨折。分析死者當時首先著地部位為胸部。由于胸正中部瞬間遭受巨大向內沖擊力,胸廓瞬間變扁,前后徑變小,根據固態物質力學原理,這一沖擊力瞬間以應力的形式通過肋骨由兩側肋部向外傳遞導致胸廓整體變形,兩側肋部多發、廣泛骨折,這比顱骨整體變形更具有特征性。胸部著地后,由于人特殊的胸部組織結構,巨大的彈力將死者再次彈起后落到現在所處的位置。那為什么人的胸部組織會產生如此大的彈力呢?其他部位是否也具有這種特性?這首先要從胸部組織的結構和成分說起。人的胸部首先是由12對肋骨組成的框架性桶狀結構的胸廓和心肺臟器組成。而大多數肋骨的前端均由肋軟骨與胸骨相連(第1-7肋骨借軟骨與胸骨直接相連,8-10借肋軟骨與上一肋軟骨相連形成肋弓,11、12前端游離),而肋軟骨本身是一種半透明的彈性結締組織,它主要由軟骨細胞、纖維和基質構成,基質內由70%的水分和多種有機質構成,而有機質的成分主要是多種蛋白和膠原,這些物質均具有良好的彈性;而我們其他部位骨骼的成分是由30%的有機質和70%的無機質構成,而無機質中95%是由磷酸鈣構成,簡單地說鈣質約占骨骼的70%,而磷酸鈣不具有任何彈性,因此這種特殊的組織結構和成分使得胸廓具有良好的彈性,(這一點在我們平時急救中使用的胸外心臟按壓便可得驗證)。加之我們的胸腔又具有一定的空間,這為我們胸廓受壓產生彈力提供了必要的空間條件。根據彈力學原理F=KX,K表示彈性系數,X表示胸廓縮短的長度便可得知,當一個體重達35㎏的人從20米高空以自由落體的速度沖擊地面后,胸廓瞬間著地,使胸廓前后受到強烈擠壓,胸廓整體迅速變形,前后徑迅速變短,從而產生巨大的彈力,(分析死者墜落時頭和雙腿上翹,身體呈一定弧形)這猶如一顆泄氣的皮球,接觸地面后立即彈起,二次降落在現在尸體所處的位置。那假如身體別的部位首先著地是否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頭面部著地應為顱骨爆裂性骨折至少為顱腔破裂,面目全非;雙腳或臂部著地應為雙腳踝及雙腿、骨盆、脊柱嚴重壓縮性骨折。而且這些部位著地后,由于組織成分的差異,彈性大大減弱,(幾乎沒有彈性,磷酸鈣是沒有彈性的),加之這些部位更沒有產生彈力必須具備的壓縮空間,產生彈力幾乎為零,因此絕不會將人再次彈起,也就不會形成這種著地點與尸體分離的現象。
以上是筆者對此起高墜案件中根據胸廓整體變形產生巨大彈力而出具的初步分析意見,試著從物理學原理和人體組織結構與成分粗淺的作了分析說明,使胸廓整體變形原理在本案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和應證。雖然此起案件未能征得死者家屬的同意,無法進行全面的尸體解剖進一步確證具體臟器損傷情況,但也基本能就現有的資料作出了合理的邏輯推斷和科學的分析說明,取得了家屬的一致認可,劃上完美的句號。更提示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每一起案件,同是高墜,因為條件不同而出現大相徑庭的現場。抽絲剝繭,去偽存真,科學論證是我們每一位現場勘查工作者必備的基本素質和要求,也只有秉承這一態度,方能在嚴竣的挑戰中游刃有余,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