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
摘 要:快播案體現了網絡民意在司法裁判過程中的高參與度。網絡民意在案件中的影響以及對司法整體都產生了深遠的正負兩方面的作用。司法具有專業性和獨立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網絡民意在司法活動中沒有過多的空間。應正確引導網絡民意在司法中起到的作用,使民意在監督司法程序方面發揮效用。
關鍵詞:快播案;網絡民意;司法
一、快播案的基本案情
相比起傳統的故意殺人案件,互聯網領域的快播案,因其軟件的高使用率,在網民中間的關注度也相當之高,也由于發生在今年年初,而被稱為“2016年第一案”。其實早在三年前的2013年,對于快播的調查就已經著手開始。直到2014年8月8日,潛逃境外110天的王欣在韓國被抓獲并被押解回國。2015年2月6日,海淀檢察院以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對快播公司及王欣等人提起公訴。2016年1月8日,“快播”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在北京市海淀法院開庭審理。于2016年9月14日作出一審判決,王欣獲刑3年6個月,被處罰金100萬元。
二、網絡民意對快播案司法的反應
當審理快播案的法官在直播中說出“文件加了密,你為什么不解密呢?”時,我不知其他網友是持什么樣的想法。至少這句話表現出法官對于加密技術缺乏了解,但是更成問題的是,這也體現出法官認為只要司法行政等政府部門認為如果有必要,就可以全然不顧用戶隱私權的心態。如此自然,當這種話從法官的口中說出更顯得冰涼與心寒。再加之公訴人業余的表現,也不怪乎為何快播案中民意如此一邊倒的支持快播公司與王欣了。
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有一定數量的網民對案件毫無了解就無腦支持快播。但大多數觀看了庭審直播的網民確實是對中國公訴機關感到了失望。筆者也認為幸虧中國是成文法國家,對具體罪名都有詳實的法律規定,因此庭審一定程度上對刑事案件的定罪量刑并不會起到非常決定性的作用,對照法條審判即可。如果快播案發生在英美法系國家,以公訴方的表現,王欣被陪審團判決無罪的可能性極大。
三、網絡民意與司法之間的關系
我們在快播案中看到網絡民意對于參與案件討論具有相當高漲的熱情。使得網絡民意越來越受到司法審判的重視。但是司法尤其是刑事司法是否應當受到網絡民意的影響?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司法決然不應受到網絡民意的左右。
雖然大大小小的各種刑事案件都來自現實生活之中,普通網友對這些案件的判斷也往往是出于道德倫理與生活常識。如果說允許民意在司法活動中發揮作用,一定程度上就是意味著所謂的司法已然變為“道德審判”,“倫理審判”。這是在刑事司法中決然不能出現的局面。因為刑事司法并不同民事司法。民法所謂的“公序良俗原則”就是允許民意在民事案件中間接表達的條款。而在刑事司法中由于案件涉及的往往是公民生命權,自由權等重大的權利。應當嚴苛的遵循法定程序與法律規定。嚴守法定程序對于司法公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比如在刑事案件中占據著相當重要地位的證據,就需要控辯雙方來回多次進行反復的舉證質證才能確定證據在案件中所產生的效力如何。但是網民對案件所做出的判斷,往往是根據新聞報道,亦或是更加虛虛實實的微博,微信內容。這其中就會產生許多影響民意判斷的內容。尤其是在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且不說那些無德無良以虛假報道博取網民眼球的新聞媒體,更有一些與案件相關的利益方在互聯網上散布對他們有利的消息,以左右民意。這種事例在之前的藥家鑫案和雷洋案中都有比較充分的展示。司法的專業性是保證司法程序公正的重要手段,程序公正又可以說是追求實體公正的大前提。因此,杜絕網絡民意進入以專業性保障程序正義的刑事司法領域是無可厚非的。
四、構建司法與網絡民意的良好互動
現如今,我國已愈加重視民意在司法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但由于司法的專業性與獨立性使得民意不能隨意的進入到司法領域中。民意應當經由合適、有效的途徑進入法律實踐,否則將損害法律的權威。①近些年,社會上下一直在談論法制改革,我國的法制改革確實也在有條不紊的依序進行著。2012年10月9日由國務院頒布的《中國的司法改革》白皮書當中提到“司法機關高度重視聽取民意,積極保障公眾對司法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筆者也認為這才是民意,尤其是當下網絡民意在中國司法領域所應處的地位。對于具體案件的實質問題,網絡民意在其中并不應有發揮的空間。但是在程序監督,信息公開等方面網絡民意產生的正能量可以說相當可觀的。網絡民意的監督尤其是在推動執法程序正當化方面潛移默化的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群眾的高關注度使得國家工作人員在執法、司法過程中不敢隨意率性而為,從側面激勵著國家工作人員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和保持道德操守。事實上,現如今中國社會對司法審判結果不信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來自對于司法程序的不信任。更好的實行信息公開,讓網絡民意有序的監督程序是更好的對待洶涌脫韁的網絡民意的方式。有群眾就會產生民意,在一個言論自由,科技發達的現代民主社會中,民意永遠不會消亡和喑啞。正確引導群眾,設計更加合理的民眾參與制度,使民意更廣泛的,以更正當的形式參與到司法活動中,參與到法治社會的建設中,這才是正確使抒發網絡民意的正確途徑。
注釋:
①王啟梁.網絡時代的民意與法律應有之品性——從“躲貓貓”事件切入[J].中國檢察官,2009(4):3-12.
參考文獻:
[1]孫萬懷.論民意在刑事司法中的解構[J].中外法學,2011(1):143-160.
[2]王啟梁.網絡時代的民意與法律應有之品性——從“躲貓貓”事件切入[J].中國檢察官,2009(4):3-12.
[3]于曉青.司法裁判中的法理與民意[J].法商研究,2012(5):134-141.
[4]羅朋.“微”力量下的輿論審判——微博輿論對“藥家鑫案”審判影響辨析[J].當代傳播,2011(5):45-48.
[5]王巖,趙縱洋.深圳快播案的解讀與思考[J].電子知識產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