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姣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相繼弱化了學生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學生在網絡背景下的弱化表現主要有語言表達能力下降、人際適應能力減弱以及自主學習意識與應對挫折能力低下等。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本文主要針對網絡時代環境下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策略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網絡時代 大學生 社會適應能力
大學生這一龐大的人群是網絡社會的主力軍,大學校園為學生開創了相對自由、寬松的網絡環境。經過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沉浸在網絡所營造出的虛擬世界里無法自拔,逐漸喪失了適應社會的能力。本文主要從網絡的角度著重分析大學生當前社會適應能力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現狀提出相應的策略,僅供大家參考。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弱化的主要表現
(一)大學生人際適應能力減弱
大學生在網絡環境背景下拓寬了人際交往的空間,學生在各大社交網站上的互相交流,逐漸提升了自身的網絡人際適應能力。但是相應的也削弱了他們在現實中的人際適應能力,為此我們來逐一進行分析。首先,當前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基本上都是用微信、QQ、MSN等和周圍的朋友進行交流和互動,甚至同寢室之間也出現很少交流的現象;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里幾乎都是帶上耳機,打著游戲,自娛自樂;大部分大學生在假期中也幾乎是足不出戶,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與朋友進行交流。長此以往,學生之間現實交往的時間很少,逐漸弱化了現實中社會適應的能力。其次,當前大學生嚴重出現了現實人際交往錯位的問題。大學生若長時間沉浸在網絡人際交往當中,就會將“現實自我”與“網絡自我”相混淆。他們在網絡與現實中簡直是判若兩人,在網上侃侃而談,回歸到現實中又是沉默寡言,并相繼在現實中出現行動遲緩、思維緩慢、人際角色定位混亂及溝通互相難以到位的現象,從而導致大學生難以平衡好現實中的人際交往關系。
(二)自主學習能力下降、語言表達能力低下
由于當下網絡資源豐富、查找便捷等優勢為大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相繼也弱化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一方面,網絡世界里有太多誘人的游戲、影視等多種多樣的資源,都在侵蝕著學生的意志力,學生只要稍不注意,就會沉浸在其中,耽誤了大量的學習時間。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自控學習能力偏低。學生將多數的課余時間都花在打游戲、看電視劇、淘寶等,甚至是通宵達旦、晝夜顛倒。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根本沒有精力去高效學習,沒有做到合理的掌控學習與放松時間,進而造成了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大幅度的降低。除此之外,大學生普遍出現了一個“怪病”,只有在網絡所營造出的虛擬環境下才能放松的進行交流,而回歸到現實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時則會內心緊張、言不達意,部分學生在實際寫作中也慣用網絡語言,因此出現大量的錯字、語句不通、甚至怪字造字層出不窮,語言結構松散、毫無邏輯現象。
二、提升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正確引導大學生使用網絡方式
學校首先要針對上述現狀專門開設以必修課、選修課,組織任教經驗豐富的老師重點傳授網絡德育課、網絡社交課等規范網絡行為的內容,促使學生對網絡行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深刻認知網絡設備只是一個學習、生活的輔助工具,并不是賴以生存、維系生活的重要設備。通過網絡德育教育等課程的學習,從而讓學生去正確的使用網絡,合理的查找和支配網絡資源,有效處理好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存在關系。其次,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多樣式的網絡教育活動,以網絡宣傳月、網路主題周為切入點,將發生在校園的真實案例加入到從宣傳內容里,并以展板、海報的形式貼出,從而進一步的加深學生對現實網絡教育的認知度。
(二)加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
學校在進行內部教育改革中需要強化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引導教育,從而刺激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有效提升。具體的做法有:首先,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上要著重考慮到所培養的學生自身專業素養是否符合社會的需求、學生的專業與未來的生涯發展是否有一定的關聯度。其次,學校在教學計劃的安排上要盡量留出更多讓學生親自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過多的社會接觸,來逐步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最后,授課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引導學生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在教學的實踐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來促使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以此來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各類變化的能力。學生在這樣教學氛圍的不斷熏陶下,能夠潛移默化的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與習慣,知道怎樣正確對待學習與上網的關系,進而能快速的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對長期在網絡環境下養成的不良行為與習慣進行約束,最終達到教育的最佳目的。
(三)制定差異化不同年級社會適應力提升策略
現今普遍高校都針對學生的未來發展開設了譬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創業基礎理論及就業指導類的課程內容,并依據年段的不同而逐次開設。在制定生涯教育課程內容時要格外重視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培養,利用各種測評手段及工具讓學生學會探索自我、超越自我,以采用不同訓練活動、制作決策平衡單以及生命線等方式來強化學生社會適應力的控制訓練。學校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群體的特征,所制定出的社會適應力的訓練內容也要相應的有所區分,并有針對性、有層次的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相繼的開展。在校大學生通過學校所為其制定出的未來發展目標與行動計劃,進而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為大學生即將進入社會對接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束語:綜上所述,網絡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多生活及學習上的便利,但同時也相繼為學生增添了許多焦慮、彷徨和不安。因此學校在面臨這樣的問題時要引導學生提高對自身未來生涯規劃的關注度,通過開設一系列課程內容和組織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控意識,進而鍛煉學生以較高的社會適應力來積極應對未來社會中各種不確定因素,充分的發揮出自我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胡月芬,王秋鳳.網絡時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育研究
[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3):
273-274.
[2]張炳蘭.論網絡時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J].河南
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6):185-188.
基金項目:昆明理工大學“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項目,項目編號: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