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公眾參與意識的提高,網絡熱點事件越來越受到包括在校大學生在內的網民的關注。北京八達嶺動物園的老虎咬人事件近期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通過解讀該事件,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及責任意識等基本法治意識均可得到培養。
關鍵詞:規則意識;責任意識;法治思維養成
一、老虎傷人事件始末
前不久,網絡上一起老虎傷人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2016年7月23日,位于北京市八達嶺的野生動物世界發生一起東北虎傷人事件,造成一死一傷的嚴重后果。那天下午,劉某帶著妻子趙某、妻母周某和兩歲的兒子駕駛汽車到八達嶺野生動物世界游覽。下午三點,趙某在游覽野生動物園區時突然從副駕駛座的位置下車并走到劉某車門外向后張望。
此時位于車外13米處平臺上的一只東北虎竄至趙某身后,咬住趙某背部并拖回平臺。劉某見狀立即沖出車門,但向前追趕幾步后又立即返回車內。母親周某見女兒遇險,立即追至該平臺施救,當場被猛虎奪走生命。事件發生之后,各大媒體紛紛報道轉載,一時間討論成風。時至今日,官方對此事的調查報告終于出爐,事件真相也終于浮出水面。本文站在法治視角解讀這一熱點事件,以求啟迪大學生的法治思維。
二、老虎咬人事件的法治解讀
(一)規則意識——法治思維的基石
趙女士被老虎咬傷固然由諸多因素引發,但其中的核心因素則是其個人無視動物園管理規范,在危險區域擅自下車行走的行為。猛獸區禁止下車,表面上看屬于動物園的管理規范,實際上則是園方為了保護參觀者所制定的安全法規。老虎的暴力兇殘乃是動物的天性,作為具有正常認知能力的成年人對此應該充分了解并對園方所制定的規則嚴格遵守。趙某自入園參觀以來便被反復告知嚴禁在猛獸區下車或者開窗,并且簽訂了責任協議書,對于在猛獸區嚴禁下車一事應該說是充分了解的。在這種情況下,趙某下車遇襲的不幸主要應由其個人承擔責任。這一結論的作出,既是理性推理的產物,也是法律規范的必然。
人之個體無法單獨完成所需生活資料的生產,必須組合成社會才能生存下去,這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就是人們為生產物質生活資料而不得不形成的生活共同體。社會的存在以一定的規則為前提,社會規則是社會成員進行分工合作,完成生產和交換的基礎。[1]因為有了社會規則,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信任,完成其他生物難以完成的任務。在此意義上,規則意識乃是人類社會性的根本體現。社會規則種類多樣,包括道德規則、倫理規則和法律規則等。對于法治社會而言,法律規則(法律規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規范,培養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核心就是培養其法律規則意識。
此外,任何規則的制定均有其目的,動物園制定上述規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參觀游客的人身安全,挑戰規則其實是對自我人身安全極不負責任的表現。據此而言,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除了培養其遵守法律規則的意識之外,還需要使其逐步了解各項規范背后的立法目的,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遵紀守法的規則意識從外在的強制規定漸漸變為內在的自然習慣。只有培養起了規則意識,法治思維才能逐步產生。
(二)責任意識——法治思維的保障
在本次事故中,調查組最終認定因趙某和周某違反動物園猛獸區嚴禁下車的規定導致傷亡事故發生,故由其個人對此次事件的后果負責任。責任是伴隨法律規范(規則)的違反而產生的后果,也即違法之后果。法律之所以規定責任的概念,意在對違反法律的行為后果作出否定性的評價,給予事后之制裁。趙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這就意味著她受到了法律的否定性評價。[2]
趙某須要為自己的呂莽行為承擔責任,那么動物園是否也需要承擔責任呢?這也是很多網友疑惑的問題。既然動物園是野生猛獸的管理者,為什么調查組沒有確認動物園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呢?其實在調查報告中提到過動物園在趙某一家入園時已經充分告知其禁止下車等注意事項,并簽訂了車損責任協議書;事發時,園方積極履行保護義務;事發后,園方妥善安排救護事宜。上述事實足以證明園方對自己所負有的保護義務已經充分履行,如果再讓園方承擔責任就超越了法律的規定。現代法治社會,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每個成年人只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趙某作為理性健全、智力正常的公民,在被充分告知嚴禁下車的情況之下,任性地選擇了下車行走,由此造成的一切不利后果自然只能由趙某自己來承擔。
三、大學生法治思維養成路徑探
大學階段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以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引導大學生客觀理性地認知熱點事件所涉及的法律問題對其法律觀乃至價值觀的形成均會產生深遠影響。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公眾參與意識的提高,網絡熱點事件越來越受到包括在校大學生在內的網民的關注,同時網絡熱點事件所牽涉的法律問題也引發了種種理性和非理性的質疑和評論。由于網絡熱點事件具有產生快、問題新、來源廣等特點,通過解讀評論網絡熱點事件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要比傳統宣講模式更貼近生活,引發興趣,也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理性解讀社會矛盾、客觀分析現實狀況的能力。
通過解讀網上熱傳的老虎傷人事件,學生逐步樹立起社會生活中必須具備的規則意識,深化了對社會秩序的理解;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態度也得到很好的培養。網絡是把雙刃劍,網絡熱點事件所引發的網友評論和輿論共鳴對于社會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意義深遠,對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也影響重大。如果認真對待每一起網絡熱點事件,那么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的途徑件得到極大拓寬。
參考文獻:
[1]李錫鶴.《民法原理論稿》[M].法律出版社.2012:3.
[2]李錫鶴.《民法原理論稿》[M].法律出版社.2012:987.
作者簡介:
鄔定伸,男,浙江臺州人,臺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合同法、勞動法。
本文系2016年臺州市社科聯研究課題“當代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研究——基于互聯網熱點事件的視角”立項資助項目(編號:16YA12)